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首页

第一部:《步天远歌》下 10月14日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10日 13:56


专家兼物理学家奥伯特

  1929-1930年度在德国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专家兼物理学家奥伯特曾作为科学顾问参加了该片的拍摄。在电影院里放映时观众中坐着一位名为韦纳·冯·布劳恩的高年级学生。

  布劳恩1912年出生在德国,恰好生活在此时浓厚的火箭研究氛围之中。当他还是一名普通的技校学生时,就对火箭有着近乎狂热的执著。


韦纳·冯·布劳恩

  1930年,布劳恩等三人在柏林郊区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军火库。1930年9月,他们挂起了一块冠冕堂皇的牌子:柏林火箭飞行场。

  布劳恩发现,仅靠他在技校学到的那点关于螺钉螺帽的知识,远不能胜任眼前的工作。于是他在1931年前往瑞士的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深造。


1930年,布劳恩等三人在匆忙之间搞出了一个设计,把它命名为“最小的火箭”,缩写为“米拉克”

  1931年10月,回国的布劳恩正赶上第一次发射“米拉克(最小的火箭)一号”,那是一次公开的表演性质的发射。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布劳恩的伙伴内贝尔设法邀请了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来观看,每人交一马克作为观看费用。遗憾的是由于燃料箱密封不严,“米拉克一号”在导轨中只上升不到一半的距离,在耗尽燃料后跌落在原来的位置上,这让他们十分没面子。但这群不屈不挠的人在几个星期之后,就再次发射。那天“米拉克一号”点火后很快上升到1000多英尺,然后打开降落伞回到地面,重新加注燃料又可升空。

  不久,德国陆军武器局的两位工程师瓦尔特·多恩贝格尔和卡尔·贝克尔装扮成老百姓参加了布劳恩等人的宇航协会。于是这几位学生的业余爱好者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有的人的袖子上开始戴上了纳粹十字章。


V-2导弹,“V”在英语中是胜利的意思,而在德语里则是“复仇”的第一个字母

  1934年,22岁的布劳恩毕业于柏林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从这一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国成为机密。

  1939年3月23日,在布劳恩27岁生日的那一天,希特勒来到了火箭实验场巡视。他决定将火箭技术用来发射新型武器,向这项研究项目投入巨大的资金。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式单级液体现代火箭。它用酒精和液氧作推进剂。长14米,箭体直径1.65米,起飞重量13吨

  1942年10月3日,一枚火箭从波罗的海之滨冉冉升起。它是布劳恩等人发射的第三枚实验品。火箭垂直飞行4.5秒以后,拐弯沿着东北方向飞去。296秒时,火箭在100多公里外的波罗的海溅起了欢腾的浪花。

  布劳恩在火箭箭身上画上了传说中的“月亮夫人”。但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却特意替它取了个名字:“V-2”火箭。“V”在英语中是胜利的意思,而在德语则是“复仇”的第一个字母。


“苏联航天奠基人”,前苏联火箭设计师科罗廖夫

  从V-2在1944年9月8日投入战场。总共6000枚V2导弹中大约有4300枚射向英国,其中有1230枚击中伦敦。最后一枚于1945年3月27日落在肯特的奥尔平顿,炸死了127人,炸伤423人。

  二战中冯·布劳恩的V2导弹总共使12685人丧命,有三分之二为平民。其中英国人有2742名死在火箭之下,重伤6467人。


1947年科罗廖夫和他的同事成功地仿制了V-2导弹。1948年秋天,他们又在V-2的基础上设计了P-l弹道式导弹,射程达到300千米。1950年他们设计的P-2弹道导弹射程已达500千米

  但这时的战争已经进入到尾声。V-2已无法使纳粹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1945年1月,苏联红军直接威胁佩讷明德时,布劳恩及其手下人员已经做好准备。美国人轻易得到了纳粹头子戈林领导的不伦瑞克空军研究所重达1500吨的成套仪器和超过了300万份的秘密研究资料。后来,布劳恩取得美国国籍,成为美国航天和导弹研制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954年10月4日,国际地球物理年特别委员会在罗马召开会议,会议将1957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3日定为国际地球物理年,并建议有关国家在此期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1956年苏联政府终于做出了决议,批准研制一颗重型人造卫星,并从P-7导弹上开发一种派生型运载火箭

  在这场东西方航天的竞争中,美国人明显失算了。人类太空活动中的一个伟大桂冠--发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落在了苏联人的头上。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说,美国输掉了这场“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战役”。

  早在1928年,苏联就建立了空气动力实验室。1947年科罗廖夫和他的同事就成功地仿制了V-2导弹。1948年秋天,他们又在V-2的基础上设计了P-l弹道式导弹,射程达到300千米。1950年他们设计的P-2弹道导弹射程已达500千米。8年后,前苏联提供给中国的样品导弹就是这一型号。


1957年10月4日中午苏联名为“卫星一号”的人造卫星终于从火箭上弹出,以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进人环绕地球飞行的轨道

  1956年苏联政府终于做出了决议,批准研制一颗重型人造卫星,并从P-7导弹上开发一种派生型运载火箭。

  1957年10月4日中午时分,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上一片寂静。只有远在数公里外的指挥中心发出的倒计时数一声一声地回荡在上空。


苏联卫星上天后近4个月的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起飞,将美国第一颗重8.2千克的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近地点360千米,远地点1531千米的椭圆空间轨道

  几分钟后,这颗名为“卫星一号”的人造卫星终于从火箭上弹出,以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进人环绕地球飞行的轨道。

  当苏联人成功的消息传来,美国举国震惊。苏联卫星上天后1个月零4天的11月8日,美国各报刊都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美国国防部长今天指示陆军部,用改进的丘辟特一C导弹发射一颗地球人造卫星。”

  随后,美国的国家机器开始运转,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开始注入到这一国家级的竞争性项目。

  “丘辟特一C”型运载火箭在一片催促声中诞生了。它是一级液体、三级固体的四级运载火箭。火箭的总长为21.72米,起飞重量28.5吨,起飞推力37.6吨。

  “丘辟特”-C并不是布劳恩的得意之作,但它还是能够满足当时美国人的需要。苏联卫星上天后近4个月的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起飞,将美国第一颗重8.2千克的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l号”送人近地点360千米,远地点1531千米的椭圆空间轨道,成为继苏联之后第二个拥有发射卫星能力的运载火箭。与苏联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去再说不同的是,美国人的“探险者l号”带有了一定的科学考察功能,它在太空飞行中发现了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范亚伦辐射带。

  在20世纪中叶响彻神州大地火红的建设交响乐章中,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起步了。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已开始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上重新构建起自己的家园。一代打天下的领袖们率领着一个民族,不仅要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还要亲手实现祖先们未竟的“登天梦”,飞向更广阔的外空间,开拓天疆。

(编辑:陈玥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