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手记︱《遇鉴文明》让中外文明开启全新遇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之声》微信公众号 | 2023年04月29日 19:2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作的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播出后,获得海内外热烈反响和良好口碑。第一季《遇鉴文明》十二期节目电视端观众总规模突破3亿,全网跨媒体触达38.6亿人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超12亿,收获热搜86个。《遇鉴文明》是总台首档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文化节目,实现了跨文明体系的对话与节目创新。《光明日报》发文赞誉《遇鉴文明》:“无论是对展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还是对消除中外文明隔阂、促进民心相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遇鉴文明》节目的成功和突破,得益于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文化专题部党支部全体党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贯彻落实。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总台“四强”党支部党员,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互鉴”一词,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党委文化专题部党支部举行专题理论学习研讨会。

  秉持“从总书记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找思路、找启迪、找答案”的理念,我们和业内文化专家共同策划制作了《遇鉴文明》。《遇鉴文明》节目精选故宫与卢浮宫、国画与油画、古琴与钢琴、瓷器与玻璃器等十二组经典中外文明符号进行对比互鉴,在互鉴中彰显中华文明魅力。

  用科技致敬经典 穿越时空再现文明佳作

  “太美了”“太赞了”“被中华文明的伟大感动得落泪了”……看过《遇鉴文明》的海内外观众和网友都纷纷赞叹。的确,文明不是几千年前的一个遥远符号,在“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表达下,它也可以栩栩如生地来到观众身边。

  现代视觉呈现技术的飞跃,让我们实现了很多总台的独家首发。而为了将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更好地展现给全球观众,节目组背后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比如在《写意绘真 国画与油画》这期节目中,我们用AR虚拟技术,首次360度还原了中国古代名画《姑苏繁华图》。该画是清代画家徐扬的传世之作,画卷全长12米多,是《清明上河图》的2倍有余,画中约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两千多栋房屋……为了生动还原这幅画,我们这支以党员为主的导演团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花了三个多月时间钻研画作细节、请教学术专家,昼夜不停地与技术制作团队沟通,经过大量的调试和演练,终于在节目中成功再现“姑苏繁华”。演播室内,随着巨幅画卷的徐徐展开,整座姑苏城“空降”在主持人和嘉宾周围,中国绘画的魅力在《遇鉴文明》中极尽彰显。

△《遇鉴文明》节目录制中。

  这样叹为观止的文明再现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寻访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历经半年3次烧制,首次成功复原了意大利名画《诸神之宴》里中国传到欧洲的明朝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碗;我们花60多天研究、35天制作,首次在节目中成功复原了2000多年前的战国折叠床;用半年多时间勾画设计、花费43天,剪裁缝制了《洛神赋图》中的魏晋洛神袿衣……一件件历史文明珍品,通过全新的电视表达,在交流互鉴中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璀璨魅力。

  消除文化隔阂 用心搭建中外沟通桥梁

  对于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的主创团队来说,与外国嘉宾沟通交流节目创作,是我们的常规动作,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但是《遇鉴文明》这次创作,还是面临了一些全新的挑战。因为节目共涉及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服饰、饮食等十二大中外文明领域,节目的选题之广、思想之深、嘉宾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海内外疫情严峻的情况下,我们邀请到了全球57位各文明领域的权威嘉宾参与节目,堪称全球文化学者的对话盛宴。

  成功的背后,是导演们不辞辛苦与不懈努力的沟通。首先因文化背景差异,与外国学者在短时间内建立信任、达成共识,绝非易事;其次,这些外国嘉宾都是各自领域内的学术权威,要想与他们进行良好沟通,就得深入了解其领域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克服不同国家语言差异、工作时差等客观问题,这非常考验导演团队的脑力与体力。面对这样的挑战,节目组的党员同志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攻克了重重难关。

△《遇鉴文明》节目录制中。

  在《道器之合 瓷器与玻璃器》这期节目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位外国专家讲述西方玻璃器文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陶瓷与玻璃部负责人雷诺·列夫克斯先生是理想人选。为了让雷诺充分了解中国的玻璃器文明,节目导演特意请教了国内近10位专家,写了一份近2万字的文案发给了雷诺。在这份文案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中国玻璃文明的发展史,还展示了中国现当代玻璃艺术品。当雷诺看到这份详细的文案,大为震撼,很快便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此后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导演每天会准时在凌晨1点到3点用邮件与雷诺进行沟通,直至顺利完成节目录制。在与雷诺的沟通中,我们严谨认真的精神也深深感动了这位英国博物馆的专家,他积极帮助我们协调当地拍摄事宜。最终,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同意在闭馆日将玻璃展馆免费借给节目组作为录制场地。节目播出后,雷诺表示《遇鉴文明》让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知,未来他会向更多的西方人介绍中华文明。

  坚持以情动人 发掘中外文明互鉴感人故事

  国际传播想让海内外观众从心底认同,不仅要以文互鉴,更要以情动人。《遇鉴文明》邀请了众多毕生致力于文明交流传播的“文明互鉴者”,深情讲述互鉴故事,展示互鉴成果。画坛大师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在节目中讲述了他与父亲徐悲鸿两代画马的美术探索。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手法,对马的形态进行雕琢。不同的是,徐悲鸿所作“奔腾之马”,其强健的生命力是那个时代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精神象征。而徐庆平所画的“盛世之马”,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形态祥和自得、奔跑间从容不迫,表现了在盛世中华下奔腾的中国骏马。通过徐悲鸿父子俩的绘画故事,观众们也看到了不同时代家国情怀的展现,看到了中西美术交流互鉴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在《天籁之音 古琴与钢琴》这期节目中,我们温情讲述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传播中国古琴文化的故事,还修复奏响了高罗佩生前最爱的松风古琴。高罗佩的两个儿子在节目连线中感动得热泪盈眶,直言“非常感谢中国的电视台所制作的节目,表达了音乐对所有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的共通重要性”。导演们看到精心准备的“惊喜”让中西文化在琴声中交融共通,心里也充满了喜悦。

  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推动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进全球不同文明之间的融通互鉴,一直是我们节目追求的目标,也是党的二十大对我们媒体人特别是国际传播领域媒体人创新工作提出的要求。

△《遇鉴文明》节目组。

编辑:钱景童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党员手记︱《遇鉴文明》让中外文明开启全新遇鉴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