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大师――列奥纳德?伯恩斯坦(四)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31日 18:31)
今天被人们看作是音乐大师和音乐史上重要人物的马勒,其作品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被人们所理解,后来通过20世纪一些音乐家的不懈努力,才获得了应有的承认,伯恩斯坦可以说是马勒最成功的诠释者,他几乎成了马勒精神的化身。
1969年莱尼辞去纽约交响乐团指挥职位时,《纽约时报》社原来对他持批评态度的哈罗德?雄伯格公开撰文表示惋惜。他写道,伯恩斯坦看来现在追求的是实质的东西而不是外表的华丽。他正在变成按自己的天才意志行事的那一类指挥家中的一员。
但是,莱尼还是离开了。这是典型的伯恩斯坦式行事方式。多瑙河畔的艺术之神在召唤他。这位艺术之神是古斯塔夫?马勒,是维也纳这座城市。
(哈里?克劳特): 当他刚刚开始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时,心中抱着敬畏之情,因为这是一个独特的乐团。该团的成员要么出身于音乐世家,要么其父辈原本就是当年由马勒亲自选入该团的音乐家。
身为作曲家兼指挥家,马勒在本世纪初领导该团有10年之久。莱尼对马勒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有着难以形容的热爱。他称自己和马勒一样是一身而二体,马勒与他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尽管马勒为了获得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这一职位从犹太教转信基督教,但他的音乐仍被希特勒禁止而且似乎注定将湮没无闻。
(弗伦茨?恩德勒): 伯恩斯坦到来之后,第一个提出,你们应该演奏马勒,那是你们的音乐。因此,是他为维也纳爱乐乐团发现了马勒。
(列奥纳德?伯恩斯坦): 他们是维也纳的一个优秀乐团。马勒的音乐在维也纳长期被禁。他们不了解马勒的音乐,对它抱有偏见。他们认为马勒过于吵闹,过于感情用事,过于夸张。他们在排练的时候便表现出这种情绪。他们一再消极抵制,使得我最终失去了耐心,因为上帝可以作证,马勒是属于维也纳这座城市的。我知道这只是排练。但我们排练的是什么?你们可以照着音符演奏,我知道……可是却没有马勒的踪影。每一个颤音都必须演奏到极致。可是你们没有那样演奏。这是根本不行的。那不是马勒。我们为什么要排练?难道只是为了对他有点了解吗?我不管你是否排练了8小时不还是多长时间。我们要么演好,要么不演。否则就没有一点马勒的味道。
(列奥纳德?伯恩斯坦):我发现这一切非常困难。“什么屁音乐!”我常听到他们用德语嘀咕。这个词无法翻译。但是当他们认识到马勒的音乐是多么美妙,观众的反应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之后,他们突然意识到,他们成了传达者,某种神圣事物的传达者――是神圣的,马勒的音乐的内容是神圣的。它像勃拉姆斯交响曲中的音符一样具有神圣性。
有人说,伯恩斯坦与马勒在气质上天生融合,他将所有马勒的重要作品带到了一种“熊熊燃烧”着的深度,将他自己对乐谱的忠实和自己自由的再创作完美的融为一体,伯恩斯坦的阐释突出和强化了马勒精神世界中的对立与矛盾,使马勒的作品真正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写照。与此同时,在录音棚中与伯恩斯坦的演出同步制作的唱片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马勒热”,这是人们所始料不及。
马勒的音乐与我的心灵是如此贴近,莱尼写道,我觉得自己与它十分合拍,它是忧郁的。那是对童年和纯真的怀念,是想恢复往昔那种备受爱护,无人侵扰而又清新活泼生活的一种努力,而那种生活却一去不复返了。我了解马勒这种复杂的感情。我甚至爱马勒的缺点,有可能因为其中的些一缺点也是我自己的。
(杰米?伯恩斯坦?托马斯):他与维也纳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这里是纳粹的发源地或者说是发源地之一――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这一点,但是,我想,知道是自己引导他们接受了一位还没有被解禁的犹太作曲家进入他们的生活,他就会感到莫大的满足。不过维也纳爱乐乐团是一个出色的乐团。无疑,父亲和他们在一起使自己达到了艺术上的一个高峰。
(克丽丝塔?路德维希):对于奥地利和德国人来说,音乐不是一种快乐,音乐是非常严肃的东西。但突然有一个人来对他们说,音乐是快乐,而且他又跳又笑,他拥抱整个世界,这种情形很奇妙,很有意思。
(托马斯?汉普森):正是这些了不起的音乐家点燃了人类心灵中的狂喜。我们迷醉似地坐在那里,这便是与莱尼合作时发生的真实情形。我在演奏完几场令他满意的音乐会,特别是马勒的音乐会以后总爱对他说:你今天晚上使 我很开心。因为他刚刚唱过歌。他喜欢唱歌。我想这是件很令人遗憾的事。,我是说,他说他很想能把歌唱好,我相信了他。他其实唱不好。(笑)
(克丽丝塔?露德维希):他用十分难听的声音唱――唱得十分可笑。但是我们能理解他难听的声音,他想向我们说明什么。歌手与指挥的关系就像是一个线路,像一个电路。从一方到另一方,它来回流动着。就产生了优美的音乐。
(克丽丝塔?路德维希):我很年轻的时候遇到了卡尔?伯姆,他是一位对节拍和音值要求非常严格的指挥家。年龄稍大之后又和卡拉扬进行了大量的合作,学会了如何将分句处理表现得美妙,学会了如何听乐队演奏,了解乐队是如何演奏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融合。后来便是伯恩斯坦。我并不是说他认为上面的那些东西并不需要――那是最基础的东西,然后便是伯恩斯坦这种自发而生的巨大激情。这种激情使我敞开了眼界、敞开了视野、敞开了心胸,敞开了灵魂,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这种体验无法用语言表达。
伯恩斯坦掌握了作为一个音乐家所能掌握的一切,他将表达激情的崭新技艺带上了指挥台,这种技艺通过他本人的表演使大家有目共睹,又通过乐团的努力使我们得以聆听,在他麾下的年青人从他身上学到了终生受益的东西,老资格的乐团成员得以振奋,而与他志趣相投的人则更是充满激情的投身到音乐之中。
(托马斯?汉普森):任何人在莱尼的指挥下歌唱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歌唱有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和理解。在这种情形下你不可能不从中获得教益。
(爱德华?舍克森):他,他非常喜欢唱歌,并且发现歌唱是个人情感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弥撒曲》是为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揭幕创作的,它是莱尼对人类发出的战斗号召。当时正是越战抗议活动的高潮期。它把抗议活动描绘成由世纪危机和信仰危机而引起的一场斗争。
(戈登?戴维森):我认为当时是他创作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我认为,人一生中总会遇到失败,失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变化。我认为伯恩斯坦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他当时苦苦寻求的是信仰怎样在人类、在社会、在艺术作品中发挥作用的问题。
(约翰?科里格里安诺):在这部作品中,他试图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有交响乐队,有他对流行音乐、摇滚乐和民间歌曲的喜爱,以及他对于戏剧、舞蹈及电影的热爱。我认为这是为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所作的一种特殊努力。
尽管有些批评家称赞《弥撒曲》一剧很有勇气,很美,但大多数人则认为它装腔作势,简单肤浅,了无新意。一位批评家称,伯恩斯坦力不从心地想在作品中一次同时囊括我们、我们的下一代、上帝以及我们共同的难题等所有问题。马勒肯定不会赞赏这种努力。无论如何,莱尼遇到了重大失败。
伯恩斯坦的作品中越来越浓厚的政治倾向也许不受人们欢迎,但这并不令人意外。对人类生活状态的关注正是他的音乐和生活之根。他强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反映自己时代的重大事件。从公民权利运动到核裁军,他都毫无顾忌参与到这些有争议的重大事件之中。他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他有时也因此而招来麻烦。
(约翰?莫瑟里):有许多人非常不喜欢莱尼,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他得罪过很多人。莱尼的生活是多样的,他既是一个普通人,又是一个公众人物,既是一位斗士,一位地位显要的人物,又是一位顽童。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决意将自己的生活公开化。他总是举行记者招待会。这种生活充满危险。
(玛莎?吉尔霍恩):名誉是一种可怕的东西。人们几乎不可能很好地处理它。个人只是沧海一粟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要使自己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非常困难。
(阿瑟?劳伦茨):他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生活,去说,去做。尽管他自己也一直意识到这是在欺骗自己。但是他不自己。
(米歇尔?瓦格):费丽西娅去世后,伯恩斯坦无疑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觉得自己对她的死负有一定责任。我认为他后来肯定一直没有消除这种负罪感。
(杰米?伯恩斯坦?托马斯):我认为费丽西娅的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创痛。
(约翰?莫瑟里):他的生命中有一种恐惧,一种内心的恐惧。
(亚历山大?伯恩斯坦):他开始深深厌恶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陷入了迷惘之中。这是很悲哀的事。他自己知道这一点。他的挣扎是多方面的,各种创作形式的抗争,各种关系的抗争,各种方式的浪费钱财等。
(尼娜?伯恩斯坦):有时候他会对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约翰?瓜雷):他的问题太大,内心的痛苦太深,所以他当时不得不设法寻求内心的平静,而他又不能宽恕自己,于是就求某种摆脱。
(约翰?莫瑟里):于是便有了《静土》一剧。莱尼在该剧中描写的实际上是自己的生活。
(哈里?克劳特):剧本是斯蒂夫?华兹华斯写的。剧中的主要人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妹妹,而莱尼刚刚失去了因患癌症而去世的费丽西娅,所以两者之间有共同的东西,其主题是死亡、痛苦和失去亲爱的人。
(约翰?莫瑟里):他是否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不得而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他觉得父亲说一声我爱你是他最想获得也最需要的东西。
(尼娜?伯恩斯坦):《静土》一剧有极力解决某种问题的性质,莱尼需要解决的是困扰着他内心深处的问题。
(米歇尔?蒂尔森?托马斯):伯恩斯坦既经历过许多荣耀又经历过许多失望。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失望对他来说是必要的。比如对于马勒的交响作品,他十分推祟,觉得他就象自己的创作,是在经过饱受折磨的历程之后,试图找到一种将失望转化成快乐方法。
伯恩斯坦的这部《静土》并非是情绪的产物,他只是体现了作曲家对传统观念,对现实状态的看法,以及作曲家自身的人格与性格反映,当然还有一些自我批评,自我怀疑,他虽然想让听众理解他的音乐,但他却从不准备在外界的压力及趣味导向上作任何妥协。梅纽因曾这样评价伯恩斯坦,他对音乐和音乐教育所做的贡献和他自身的形象将超越他的时代而持续影响后世。(未完,待续)
责编:芊川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