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探源
以上这类画像中的伏羲、女娲身份已经清楚。山东武梁祠的伏羲、女娲像上有“伏羲仓精”榜文,四川简阳鬼头山东崖墓三号石棺画像上标“伏希、女娲”榜文,可确证其身份。但怀抱伏羲、女娲这位“神人”的身份在学界仍然讼诉纷纭,无法确认。
有说是“西王母”――闪修山《南阳汉画像石》唐河针织厂一图注“或谓西王母”;
有说是“高媒”――王健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魏公桥一图注为“高媒”;
有说是“燧人氏”――晁福林《原始时期的人生礼俗初探》一文则认为北寨此图搂抱伏羲、女娲的是“燧人氏”。
有说是“乌龟”――耿瑞《黄帝族原始图腾初探》根据伏羲、女娲洪水后再造人类的民间故事,以为拥抱二者的是合其婚姻的“乌龟”。
有说是“众多‘媒介’混合物的艺术反映”――程健君《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分析唐河针织厂此图时,认为此图“正是汉代南阳地区民间流传的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的艺术反映,图中,伏羲女娲被一巨人(神人)搂抱,似乎是在强制他们进行婚仪,甚至可以说是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一幅‘风俗图’。”“大量的调查材料表明,如果没有外力,就不可能促使他们成为夫妻,因为洪水过后,天下仅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促使他们成为夫妻的不可能是‘第三个人’,所以在人们幻想中,便出现了被洪水淹不死的‘乌龟’和冲不走的‘石狮子’、‘铁水牛’等,也有称为‘地母’和由‘王母’改装下凡的‘叫化子婆婆’等‘神’。是这些‘神’帮助或指点伏羲女娲兄妹躲避了给世界带来灭顶之灾的洪水,又使他们成为夫妻,繁衍了人类。――他可能是民间传说中‘乌龟’‘石狮’‘铁牛’‘地母’‘仙翁’等众多‘媒合’混合物的艺术反映。”
有的说是“太一”――刘弘《汉画像石上所见太一神考》说:“笔者认为这种神话图像居中的大神即汉代的至上神太一神,伏羲女娲分别代表阴阳两仪。太一神拥抱伏羲女娲的蛇躯使之相结合,是当时人们思想意识中‘太一化生阴阳,阴阳化生万物’的宇宙起源观念通过神话形式的反映。”
有说“黄帝”――何新《诸神的起源》引山东沂南北寨一图,认为是“黄帝”。
也有人认为是盘古――《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18画像石画像砖》牛天伟注“巨人疑为开天辟地的盘古神”。
上列种种观点,涉及这类画像性质功用和内容的解释各各不同,可见学界意见的分岐。有的同一个人编的不同的书,持不同的说法;有的同一本书有不同的说法;也有客观地引述不同的观点,不作断定。各观点都各有一定道理,但要确立其说,都仍嫌证据不足。以后几种较能自圆其说的观点为例:
程健君的观点以现代收集的民间神话证古代画像,颇具特色,但他“艺术反映”的定位,脱离了宗教的内涵,很难令人信服。
刘弘的观点,在学理上似乎能自圆其说。《老子》中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说法,是一种完整的宇宙生化论。《吕氏春秋?大乐篇》亦有“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含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可以作注脚。刘文将伏羲、女娲定位为阴阳、日月神是完全正确的。但“太一”在秦代是无形的,《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只是到了汉武帝时代,太一才成为至上神。但它不与伏羲、女娲而与“五帝”相配,《汉书?效祀志》说:“亳人谬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秦汉盛行五德之说,高祖自命为黑帝,立黑帝祠,名北畴,凑成五帝之祠。至武帝时才听谬忌之言,于五帝之上立“泰一”,未闻与阴阳神并列。因而刘说是缺乏实证的。
何新的“黄帝”说也似乎有依据,《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也。”但问题是,历史上没有黄帝与伏羲女娲相伴的文字记载,现实中也没有宗教、民俗流传的证据,无法证定!而且何先生以为黄帝是“太阳神”,再怀抱日月神,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最后一说“盘古”,在学理上是成立的,盘古又称“混沌氏”,混沌生阴阳,理据完整,问题是:按当下学界一些人的说法,盘古是印度佛教的东西,东汉初似乎还没有引进来。而且,同样需要让人信服的证据!现在我们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