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古人杰作众石球
01.02 10:53


    泥河湾,这块古老神奇、充满生机的土地,以举世罕见的国际标准地层和"人类祖先的东方故乡"而驰名中外。而今,考古发掘出的石球,又作为泥河湾人的杰作,向世人昭示着泥河湾人创造的东方古老文明。
    
    在大约10万年以前,泥河湾古湖边杂草丛生,狼、虎、野驴、披毛犀、野猪、河套大角鹿、赤鹿、扭角羊、原始牛等动物在其间觅食,各种飞禽穿梭于树林丛中。为了生存,动物之间相互搏斗争食。对于远古的泥河湾人类来说,身躯庞大的飞禽走兽是他们生存、生活的最大威胁,因而常常会受到直接的攻击,又随时面临凶猛动物来争食的竞争。怎样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为了适应和征服大自然,泥河湾古人类学会了制造工具,用以御敌捕猎。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遗址群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如侯家窑遗址一处就发掘石制品14041件,其中石核2578件、石片8449件、刮削器116件、尖状器123件、圆头器1件、雕刻器116件、石钻13件、砍砸器6件、石球1079件和许多骨角制品。而在这些遗址中,石球的发现数量如此之多,在世界考古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到底石球在古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众所周知,球类物体具有易滚动、易投掷的特点,是现代人类的好朋友。如在现代体育运动中,一颗会滚动的足球,曾令亿万体育爱好者为之着迷;一颗太极球,也成为健身的良好器械……总之,人类与球类物体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远古时代,人类既没有健身的想法,也不会用石球来娱乐,石球最大的用途就是攻击狩猎,是古人类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武器。从遗址中出土的石球来看,这些石球是经人工打磨而成的。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这些石球大大小小各不相同,是古人类根据野兽的大小不同、石材的各种不同情况或使用者的年龄不同而制成的直径大小各异的石球。在这些石球当中,最大的直径有10厘米,最小的直径不足5厘米。
    
    从实物推测,考古工作者认定,石球的用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类似当今人们所用的绊马索,古人类用兽皮将两个石球连在一起,在捕猎过程中,经人力抛出,落至猎物颈部或腿部,将猎物死死的缠绕住,使其不能正常奔跑,从而将其捕获、猎杀;另一种是类似于土著居民所用的飞索石,在两根绳子中间用兽皮连接,在兽皮中包上石球,人握绳子两头悠动,放开其中的一头绳子,使石球以极快的速度射向猎物,由于石球在加速过程中离心力的作用,致使石球飞出的速度远远快于徒手扔石球的速度。经过长期练习,石球射向猎物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这样,石球就成了泥河湾古人类远距离捕杀猎物的重要武器之一。
    
    泥河湾这块古老的土地,曾创造了数百万年的悠久历史和远古文化,如今又孕育了远近闻名的灿烂文化和现代文明。这里人杰地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建制。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阳原人民创造了唐僧庙、竹林寺、玉皇阁、三悬洞、鹫峰塔等不同朝代的名胜古迹,流传着唐僧红洋海获救、穆桂英智取宏州城、猪浚河等美妙动人的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如今,古老的泥河湾盆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川秀美的阳原大地道路四通八达,通讯便捷畅通,电力供应充足,投资环境优越,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泥河湾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传承泥河湾文明,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记者江山)
  


桑干河畔泥河湾:人类不仅仅是从东非峡谷中走来  (2003年01月02日)

人类摇篮是森林? (2003年01月02日)

记载人类连续性文化的遗址  (2003年01月02日)

向世界敞开大门  (2003年01月02日)

太阳照在桑干河  (2003年01月02日)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新华通讯社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