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本是河北省阳原县一个仅有9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然而,对于外界,泥河湾成了"神秘"、"宝地"的代名词,被冠以"中国阳原"、"中国泥河湾"、"中国阳原泥河湾"之称。近百年的发掘史,使泥河湾成了倍受世人关注的焦点,吸引着多少中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和研究,凝聚着多少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汗水。 阳原是冀西北与山西接壤的一个县,距北京200多公里。古老的桑干河自西向东纵横全境,世世代代的阳原人就在桑干河畔男耕女织、繁衍生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这片土地上耕来耕去,经常在黄土地上犁出一些石头不像石头、骨头不像骨头的东西,但并不留意,只是剔出来,扔掉。 乡亲们扔掉的东西,却吸引了二十世纪初到这里来传教的外国传教士。传教士们把它们视为珍宝,潜心研究,揭开了泥河湾研究的帷幕。1910年,法国天主教张家口教区在泥河湾村建立教堂,派文森特神甫在该教子堂。当时,他就开始收集地质资料。1924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法国神甫桑志华,又在泥河湾一带收集地质资料,并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在泥河湾、下沙沟、上沙沟等地发现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1926年,法国神甫德日进和桑志华在泥河湾一带进行考察,搞清了地层和古生物学的一些问题,采集化石材料现全部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馆。1930年,德日进和桑志华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把下沙沟一带的化石种类称之为"泥河湾动物群"。直到1932年,这些外国人的发掘工作才停下来。1954年,在纪念北京人发现25周年的会上,泥河湾一带含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被正式改为早更新世,泥河湾层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进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 随后,我国考古工作者贾兰坡、王键、盖培、卫奇、汤英俊、尤玉柱、谢飞等相继在泥河湾地区进行考古发掘。 --世界上可见的第四纪地层有两处,一处在泥河湾;另一处在维拉佛朗期。这两处相比,中国泥河湾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国际公认的笫四纪标准地层; --泥河遗址群是研究百万年以来古地层、古生物、古地理及新构造运动等学科的著名地区,而且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断层;棗泥河湾成为外国大学的研究实习基地,泥河湾遗址群分布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盆地,这里出土的化石、石器之多,被专家、学者们誊为"石器之海"、"天然博物馆"。在发掘地点,一旦出土,就是几百件,甚至上千、上万件,而在国外,像这样的考古、实习基地难以寻找; --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的发掘,把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甚至把亚洲的人类起源上推了200万年,向世人宣布:人类不仅从东非走来,也从泥河湾走来,有力地证明了人类起源非洲单一论的不准确性,为人类寻根问祖提供了有选择的探源地。 由此而来,外国人钟情泥河湾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他们一来到泥河湾,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少研究人员还把泥河湾称为"中国的奥杜维峡谷",舆论界把泥河湾称为"人类祖先的东方故乡"。 1988年4月23日,应中科院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前来考察,拉开了泥河湾开放的序幕。1990年,由克拉克教授组织的中美合作泥河湾考古项目成为建国以来被国务院批准的笫一个中外合作的考古项目。自此,泥河湾已接待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墨西哥、加拿大、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和专家。与此同时,国际学术界也在关注着泥河湾。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相继发表了小长梁的最新考古发现的论文,英国BBC广播电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巴西费加罗报等均对泥河湾进行了报道。时至今日,发表了多达700篇有关泥河湾考古的论文。 为更好保护开发和利用泥河湾,2002年2月4日,河北省泥河湾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省长现场办公会在阳原县召开,会议达成了"让世界共同拥有泥河湾"的共识。泥河湾,将进一步敞开大门欢迎外国学者的到来。(记者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