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年以前,在如此古老的年代,泥河湾古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 来到泥河湾盆地,人们会看到,这里的地层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层层叠叠的十分壮观,沟壑纵横,岩石裸露,植物稀少,地层里浮现出大量蚌壳类动物化石和哺乳类动物化石。事实上,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种现象,推测泥河湾盆地曾经被湖水占据过,当地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泥河湾层的地质构造和文化遗存显露:泥河湾层是河流与湖泊在时空上作用的堆积。泥河湾是古人类生息的地方,茂密的森林给了古人提供了生存的"温床",清洁的湖水、河水养育了人类。 在上新世末,更新世初,也就是距今200至300万年以前的远古时代,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泥河湾一带山体迅速抬升,盆地大幅度下降,积水成湖,开创了更新世历史上的大湖时期。如今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桑干河流域的泥河湾盆地,曾经是这个大湖的区域。当时,它的水域几乎占据今天阳原县的全部、蔚县大部和雁北地区一部分,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考古工作者把这个历史上存在了数百万年、已于数万年前消失的古湖,叫做"泥河湾古湖"。 当年,泥河湾古湖的湖水又深又洁净,四面环山,丛林深邃,各种各样的古动物时常出没在湖边疏林、草原地带。那时,黄河尚未形成,泥河湾古湖成为中华大地上孕育古人类的摇篮。 在泥河湾一带的山沟里或崖壁上,一些哺乳动物化石碎片时常暴露出来,有时甚至能拾到比较完好的头骨或骨架。早在1927年,英国人巴尔博就在"泥河湾层"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共分为6大类30多种。在这个天然动物园中,有罕见的三趾马、狰狞的披毛犀、凶猛的虎豹、温顺的转角羊、善跑的马群、笨重的野猪、巨大的骆驼、机灵的鼢鼠,还有斯文老练的纳马象……平静的湖水周围成为古动物的热闹世界。 人们猜想,在远古的泥河湾,当古动物喝着甘甜的泥河湾湖水时,这里就已存在最早的人类。这个大湖四面环山,烟波浩渺,湖水清澈,鱼蚌不惊;湖岸上是辽阔的草原和高耸的山峰,百花争艳,丛林深邃,百兽嬉戏,充满生机,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人类的产生和生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古人类在这里狩猎采集,茹毛饮血,世代繁衍生息。 为了证实从早更新世时期起泥河湾一带曾生活过早期人类,1954年以后,我国地质、古生物学者深入到泥河湾盆地进行了无数次考察。考古研究发现,泥河湾层堆积作用从早更新世初到晚更新世早期,历经二三百万年之久。他们在出露在红崖一带的早更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轭齿象、三趾马以及比泥河湾动物群更老一点的属种,如副驼、旋角羚等。他们在该段地层中还发现大量软体动物化石,如丽蚌、田螺和介型类,这些考古发现皆显示出一种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淡水生态环境。同时,在红崖南沟剖面,考古工作者获得了大量孢粉,类型达54个之多,有木本花粉、草本花粉,有松、冷杉、云杉,有温带属种如桦、栎、朴、泪杉等,还有亚热带属种,如罗汉松、铁杉、银杏等,这均表明当初的气温要比现在温暖得多,是一种温暖湿润的气候。出露在红崖剖面上部、郝家台剖面下部的下沙沟及东城辛窑子剖面的早更新世中期地层中,孢粉稀少,主要是松、禾本科等森林草原植被,然而此地层脊椎动物化石较为丰富,有喜热的,有耐寒的,有喜湿的,有适应干旱的,说明当初这里是一种温和凉爽的湿润气候。早更新世晚期地层见于郝家台剖面中部和小长梁剖面下部,木本孢粉占优势,但也有个别适应微碱性的,这就表明该期的气候可能比中期变得温和湿润。考古工作者采集到很多鱼、爬行、哺乳、软体、微体、孢粉等的动物化石,他们确定这些种类繁多的化石代表我国北方第四纪早更新世森林草原动物群。这些考古研究,证实了早期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本条件。 1972年以来,我国地质、古生物学者又先后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十处,在地层、古生物、古环境、新构造和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进展。尤其是小长梁、虎头梁、许家窑至侯家窑、东谷坨、马圈沟等遗址的发现,肯定了早更新世时期泥河湾一带曾经生活过早期人类。 这一切都是很久以前的情景,而今的泥河湾盆地则是山峰耸立、岩石裸露。在数十万年前,随着地壳运动,泥河湾古湖从东南方向劈山而出,一泻千里,直到完全消失。历经漫长的地质年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重塑了泥河湾的神韵,由于河流和雨水的冲蚀,形成了山峰耸立、沟壑交错的地貌景观,泥河湾层逐渐显露在峭壁和沟壑之间。那层次分明、色彩各异的地层,像一行行五线谱,反映着古湖沉积的韵律;又像一叠叠古籍,记录着泥河湾远古的变迁。(记者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