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精神的魅力:教育家丁石孙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2日 17:08 来源:CCTV.com

  开场白:在北京大学一百多年的校史上,第26任校长丁石孙并不算是非常著名的人物。即使在北大档案馆,我们也只查到寥寥可数的几张照片。但是北大著名的学者季羡林在百年校庆时,曾在报上发表过这样一句感慨,他说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被称为“北大之父”的蔡元培,另一位就是丁石孙。

  [访谈]

  主持人:我曾经看到一个评论,就是季羡林先生对北大校长的评论,他曾经有一次说北大历史上有两位非常成功的校长,一位是蔡元培先生,另外一位就是您丁老,您听了他这个评价您是什么反应?

  丁石孙:我有点受宠若惊,因为季先生跟我很熟,我非常尊重他,可是他没有跟我讲过。校庆时候在报上发表的,后来别人给我看,我说唉哟,抬得太高,我说我在北大没有做那么多事。

  主持人:您怎么评价您在学校当校长?

  丁石孙:我觉得我曾经评价过,我说最得意的一点就是我当了多少年校长,学校里没有人认为我是校长。

  主持人:没人认为您是校长?

  丁石孙:谁也不把我看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是我很大的成就。

  [解说]

  丁石孙,今年经80岁,1984年到1989年,他在北京大学担任了五年校长。1996年,他又任职民盟中央主席长达6年的时间。现在,他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回首往事,丁老说,在讲坛、政坛中,最令他难以忘怀的就是在北大担任校长的那段往事。

  [访谈]

  丁石孙:我经常骑自行车在校园里走来走去,谁都可以把我从自行车上拉下来,跟我发点牢骚,批评两句。

  主持人:批评两句,批评学校?

  丁石孙:学校的工作,我都听着,这就表示谁都不怕我。

  主持人:为什么谁都不怕您,您就成功了?

  丁石孙:我说我这很重要,要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

  主持人:那您在管理北大的时候,您所追求的这个大学的理想,如果您用简单的话概括的话,是一个什么样的理想?

  丁石孙:我觉得需要自由发展。

  主持人:需要自由发展?

  丁石孙:个人也需要自由发展,老师也需要自由发展,我觉得只有这样,并不需要管得太多。我觉得校长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你惟一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让大家能够自由发展。


在北大任校长时发言

  [解说]

  北京大学,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黄昏时分的未名湖,不禁让人想起这片湖水对中国文化教育上百年的滋养。百年的燕园就像一座总是上演精彩节目的舞台,而在1984年以前,丁石孙根本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站在这个舞台的中央。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丁石孙正在这里做访问学者。在赴美之前,他特地辞去了北大数学系主任的行政职务,一心只想做学问。但是就在他回国前的一个月,一纸任命却让这位五十七岁的数学教授重新修订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访谈]

  主持人:您刚刚想去做一个学者,突然间又让您当校长,又要回到干部、行政工作的路子,那个时候您没犹豫?

  丁石孙:当时我觉得我对北大的感情比较深,打倒“四人帮”以后,我对北大的工作不太满意,所以我觉得能够让我来做这件事情,也许对北大有点好处。

  主持人:那么你去接这个校长有没有考虑到您面临的挑战,或者说您能否成功?

  丁石孙:我记得我在美国曾经跟朋友说过这句话,我说我回去我要战斗。

  主持人:要战斗?

  丁石孙:我说我不但是一般的战斗,我说前后左右上下都要战斗,这就是我对困难的估计。

  主持人:前后左右上下?

  丁石孙:对,就是都会有不同看法。

  [解说]

  1984年3月,在丁石孙来到北大的第32年,他从一个原本低调的学者被推上万众瞩目的校长之位。在许多人看来,丁石孙是这个校长职位的合适人选。他熟知北大发展中的各种积弊,而且在任数学系主任时,把聚集了中国一流数学家的北大第一系治理得全校首屈一指。这其中他所表现出的气度和能力正是新时代的北大所需要的。

  在担任校长的第一天,这位低调的学者作了这样的表态。

  [访谈]

  丁石孙:我就说,不要希望我有三把火,我认为中国的事情不是三把火解决的了,我说我只希望我这任校长能够让下一任校长稍微困难少一点。我认为我这个人干事情是非常具体的,我没有太多的,怎么说呢,我没有很大的理想。

  主持人:您没有很大的理想?

  丁石孙:我这一辈子我从来没有为我自己的事制定一个奋斗目标,我说我只是希望我每天把当前的事情做好。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我说我这个人是胸无大志的人。回过头来看,也许这是我一生的很大的优点。

  主持人:您觉得反而成为您的一个优点?

  丁石孙:但是每一件事情我尽可能地做好。

  主持人:或者说您避免了一种好高骛远,您会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丁石孙:对。

  主持人:实际上也看得出来您做工作的时候,实际上还是一种非常慎重、非常渐进式的这样一种改革。

  丁石孙:我很少,我当然也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决定做得太快。

  主持人:有没有印象很深的这样的错误?

  丁石孙:那太深了。因为我当校长没有几天,我就发现北大有两个附中。一个是一附中,一个是二附中。一附中是北京市的重点,二附中是前任校长实在是抵挡不过教师的压力,因为重点就不能是一般的学生,很多子弟就进不了这个附中。所以很快就有人对我说办两个附中浪费,应该合并起来。那时候我还是把问题想的比较简单,我开了一两个座谈会我就决定合并,这时碰了很大的钉子。那时一附中的老师坚决抵制,因为他们是重点中学。他说我怎么能跟这些人放在一起?当时的教育部长当时又打电话,说我怎么可以把北京市的重点跟一般的中学混在一起。这是我碰的一个很大的钉子。

  主持人:怎么办,只好收回去?

  丁石孙:收回去。

  主持人:这是上任的第一个大钉子。

  丁石孙:大钉子。

  主持人:那当时您心里怎么想,有没有觉得北大这个校长可不好当。

  丁石孙:我觉得还是自己太鲁莽了。

  [解说]

  这个钉子让新任校长丁石孙得到一个教训,凡事不经过细致深入地了解和民主决策是行不通的。那时,整个国家正好处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校园内也充满了纷繁复杂的矛盾。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要管理好这个大学校园,丁石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说]

  1984年,在国庆35周年的庆典上,一支游行队伍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让境外媒体惊呼:中国迎来了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这群吸引全世界眼球的年轻人就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当年中文系的学生孔庆东也在队伍当中。

  [访谈]

  孔庆东:大家都知道八十年代那个时代,学生特别是北大学生比较狂。那时北大有八千学生,号称八千精英,觉得好像国家的责任都在我们肩膀上一样,有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劲儿。因为狂所以要求高,经常闹事,几点熄灯要闹一闹,包子不好吃也要闹一闹。学生和学校之间老是提出各种要求。那时有的要求是合理的,有的今天看起来有幼稚的地方。


  [解说]

  这是一群来自全国的天之骄子,他们被外界称为思想活跃而有点自大。但就他们提出的一些要求,在丁石孙看来,并不是无理取闹,有的意见还有助于他了解校园中存在的问题。他在会见校报记者时说,民主办校需要你们的监督,错误的地方可以指名道姓地批评。为了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他还给时任教务长的王义遒支了个招。

  王义遒:他就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他说你当教务长最好在学生里有点知心朋友。所以我就采取他的建议,就找了一些学生经常跟他们聊,他们也跟我反映学生里面现在想的什么,对学校教学有些什么想法、有些什么意见。

  [解说]而不久,学生的意见毫无保留地直接对着这位校长发表了。

  丁石孙:学生打个电话,把我骂一通。

  主持人:把您骂一通?

  丁石孙:说你这个食堂办的如此糟糕,说您应该亲自来看一看,来吃一顿。

  主持人:学生直接把电话打到您办公室去。

  丁石孙:打到我家里。

  主持人:打到家里来?

  丁石孙:学校里都是公开的。

  孔庆东:跟食堂有关的抗议,校内的对话不止一次,在我进大学以前可能前辈同学已经进行过了,我们不过是沿着这个继续进行而已。

  ,丁石孙:一个人要是一天去三次食堂,三次都很不愉快,我说这学生肯定要发火。

  主持人:一定要把火气发在某个地方。

  丁石孙:所以就不得安定,我认为食堂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主持人:那您准备怎么改革?

  丁石孙:我准备从体制上头改。

  [解说]

  谁都没有想到,这位新任校长的改革是从学校食堂开始的。22年后,我们能够真切地看到这里令人惊叹的环境和管理。当然,同学们并不知道,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位校长的能力和时代的完美配合,才使得他们生活中这一重要的场所有了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

  [访谈]

  丁石孙:过了两年多,北京大学的食堂在全北京市都可以说得上。

  主持人: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我对北大的食堂还是满意的。那时我经常会串着食堂吃,在这个食堂吃一个月,吃腻了换下一个食堂,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所有的食堂还都是新鲜的味道。所以这个时候我反而有点理解您刚才说的,您当北大校长给自己定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一个慢工细活的过程。

  丁石孙:对,所以我经常跟学生对话,这是我工作方法之一。譬如说我过一段时间我会找七八个学生,而且都是学生里的活跃分子到我办公室来。

  主持人:您指的是活跃分子可能包括?

  丁石孙:想法比较多。

  主持人:正面帮助你工作的,也有包括反对你的。

  丁石孙:反对我的,让他们发表各种意见,包括对学校的改革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比较偏激,我就采取说服的方法。我就举例给他们看,用我亲身的体会,我就说以北大这么个局部,做一件事情都如此困难,我说你们可以想想,国家要推行点改革会有多大的困难。我说你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我这都有效果的。

  主持人:其实您是希望让他们有一种宽容、理解、和谐相处的心态。

  丁石孙:不能偏激,而且要理解国家面临的困难有多大。

  [解说]

  和学生对话,这是丁石孙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一位管理着上万名师生的校长来说,这种平民作风也给他带来另一种烦恼。

  [访谈]

  丁石孙:我当了校长之后我就发现这个校长办公室没有起校长办公室的功能,就是说校长办公室应该能够帮助校长处理很多小事情,所以我就把校长办公室做了调整,小秘书在前头,大秘书在当中。

  主持人:分了几道防线。

  丁石孙:所以我记得有一次,化学系的一个学生干部下午闯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就推门进来。

  主持人:您当时在办公室。

  丁石孙:在办公室。

  主持人:您怎么说?

  丁石孙:我说还有事吗,现在没有时间跟你谈,

  主持人:我想当时他的表情肯定会很失望。

  丁石孙:失望,他当时没有想到我会对他这么说。结果他就走了,他回去给我写了封信,他说你架子太大了,他说明明你坐在这儿,你却不跟我谈话,你这样跟我们学生的距离拉远了,我记得这封信当时他对我很有意见的。我当天晚上我亲自回了他封信,我认为我必须亲自亲笔写,我就告诉他,我说一个人的工作方法一定要科学,我说如果不科学,随时别人把我事情打断了,我说我就没法工作。我说这是科学的工作态度,而不是对你个人的问题。结果从此以后他就变成跟我很好的朋友,他就接受了我这意见,我说你以后要找我,事先跟我约好。

  主持人:您当时的秘书一共有几道防线,记得吗?

  丁石孙:三道。

  主持人:三道防线,这种方式当时学生或者说学校的一些老师们,他们会不会有意见,其实丁校长很有架子。

  丁石孙:他们不觉得,因为我平常跟他们相处就发现我没有架子。包括校长办公室或者小秘书,有的时候有空我也经常跟他们聊聊天,我也跟他们说一些心里话,这样人家对我说话就比较随便。所以经常我做一个决定,我跟我的小秘书,他就敢于提出说你这样做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我就改正了我的做法。所以一定要做到这样,所有人面前什么话都敢说。


在北大校长办公室

  [解说]

  丁石孙的民主作风附和北大的一贯气质。蔡元培校长在任时期,就倡导“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这种民主自由的学术思想也造就了北大校园的人文精神。

  在八十年代,北大学子们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和讨论。但是如何既保持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又引导他们不偏激过格,这对于数学家丁石孙来说无异于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1985年9月,刚开学不久学生们就给校长出了一道难题。

  [访谈]

  孔庆东:80年代的时候由于中日关系的问题,9?18大家要游行,要表达民意、民族感情。当时还没有游行示威法,丁校长主张要通过外交途径。

  丁石孙: 9?18学生要上街,我劝他们,我就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我比你们要清楚地多,因为我家里很多人都受过害。我说但是外交问题不能凭感情用事。讲了两个钟头,我把我的意见都说了,我觉得采取这个方法比较好,还是要将心比心,跟大家谈心。

  主持人:学生们当时对您这种努力,这种工作方式他们态度是什么?

  丁石孙:当时把我大骂一顿。

  主持人:把您大骂了一顿?

  丁石孙:大骂,贴了许多大字报。

  主持人:贴大字报骂您?当时您看了以后心情怎么样?

  丁石孙:这倒没什么,我觉得这可以理解的,学生当时对我非常痛恨。

  主持人:可以理解归可以理解,但是您作为这样工作总得要追求这种工作的结果,当您看到您的劝说得到是学生这样的反应?

  丁石孙:不,我觉得学生也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你刚才说我就能够得到学生的拥护,那也是我等了一段时间。

  孔庆东:学生总是会有看问题偏激、不全面,但他不会急于为自己解释。我这样做是怎么怎么,我是为你们好啊,他不会这样解释。从这个不解释中能看出他有这个自信,我自信我做的是对的。

  [解说]

  那时外界对大学生,特别是北大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但丁石孙还是以这样的自信予以回应。赵春来,北大数学系教授,从五十年代就是丁石孙的学生。

  赵春来: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命运,有些人把学生说成是追名逐利,他说这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就是要国家富强起来,出发点是好的要爱护他们,如果学生不关心国家的命运,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了。

  [解说]

  但是丁石孙明确反对学生们有过激的行动,他也向学生们强调,任何言行都不能影响安定团结。但是这些血气方刚的学生们就像不服管教的孩子,让他为难。1987年,因为学校的管理问题,学生和校方发生了冲突。

  丁石孙:,当天晚上,大概四五千学生包围了我的办公楼,那时候情绪很紧张。我就跟同学们说,你们等我一段时间。底下学生就不耐烦,就说不要听丁石孙的骗我们的话,他是缓兵之计。

  孔庆东:我们当时年轻气盛,校长的话听不进去。因为我们不懂得行政的程序,以为校长说一句什么话他就能办得到,其实他未必能办得到,下边还有很多职能部门。这是我们现在才能够理解的。所以现在想起来,当时可能提了许多让他为难的要求,但是他总是特别耐心地,但是他又不是随便地退让,不是你们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他不是。

  丁石孙:我当时就很不客气,我说这话的站出来,我说谁说我是缓兵之计?我说你站出来说话。我说你们想一想我有没有说话骗过你们,我说我没有,这样学生情绪就稳下来。

  主持人:其实那个时候,您是在靠当北大校长好几年来积累的信誉在跟学生们说话。

  丁石孙:对。

  主持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信誉,学生实际上也是不会相信。

  丁石孙:不会相信。

  [解说]

  1988年,丁石孙在北京大学获得极高的声望,他经常和教师座谈,向学生们报告改革的措施;允许大面积的学生转系转专业;他还帮助学生会举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民主选拔。学生们把这段时光形容为生龙活虎的金色年代。(编导:汤杰湘)

责编:戴昕

相关视频
精彩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