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自然探索 > 探索随笔   


探秘藏北颅骨墙

接近《垂直极限》

发现深海沉船 印证英雄胆量

百名郊游者云蒙山历险记

古城镇远

阳光中的香格里拉

千里风尘: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队前方报道之六

一个罗布泊探险者的野生动物情结

千里风尘: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队前方报道之五

风雪念青路--(7.3) 冰淇淋之夜

风雪念青路--(7.2)探路c1

风雪念青路--(7.1)建立大本营

风雪念青路--6.30 当雄

风雪念青路--(序)

纳木湖畔望羌塘

千里风尘: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队前方报道之四

千里风尘:深圳队慕士塔格攀登前方报道之三

千里风尘:深圳队慕士塔格攀登前方报道之二

千里风尘:深圳队慕士塔格攀登前方报道之一

魂牵卡瓦博格

贡嘎山札记 (下)

贡嘎山札记(上)

难忘的九天九夜(四)

难忘的九天九夜(三)

难忘的九天九夜(二)

难忘的九天九夜(一)

飞跃罗布泊

卓奥友峰的神秘面纱的背后

闯进雪域险境--雄鹰盘旋在地球最高处女峰

闯进雪域险境--拨开世界屋脊的谜雾

闯进雪域险境--玄境冲刺——踏上希夏邦马峰

珠穆朗玛峰纪行

漂流——自由而浪漫着

难 忘 的 穿 越(二)

难 忘 的 穿 越 (一)

苍茫丛林 感悟生命——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探险记

解开恐龙灭绝之谜

攀越香格里拉雪山

叩问青藏高原

寻甸草原之旅

我和"四姑娘"有个约会

在亚丁的日子

江南小镇寻古探幽

梦寻香格里拉

风雪康藏路

梦游长白山
带着对生命河的关注-行进在金沙江畔



    长江上游,从通天河以下至宜宾约2200公里湍急曲折的干流河道,称为金沙江。它是一条传奇优美的江,又是一条狂放不羁的江。其年平均水量145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三倍;水能总蕴藏量1亿千瓦,占整个长江的
    43%。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金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在长江各段中也是最严重的。8月,“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翻山越岭,行走于滇西北与川南的高原、峡谷中,实地了解金沙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现状。尽管有水利界人士认为,不必担心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但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金沙江在许多地方分明是一条“黄河”了。
    
    ■元谋人还认得这片土地吗?
    
    北出昆明174公里的元谋县,因出土了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它地处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最高海拔2800多米,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3900毫米;尽管植被茂密,总体上仍然干旱缺水。记者团到来的当天,昆明日最高气温22℃,元谋则达到35℃。
    
    现在,元谋除了古猿遗迹之外,还有多处“名胜”,那就是形似路南石林的“土林”。这种土林立于沟沟壑壑之中,既奇特又丑陋,还有些悲壮,因为它是水土流失的见证。
    
    云贵高原上这块不算大的山间盆地,在遥远的往昔曾经何等富庶,而千百年的灾害累积至今,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4%,在长江上游高居第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把这块中华民族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冲刷得一穷二白,这其中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1989年,国家将元谋县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机。12年过去了,元谋的植被覆盖率由25.5%提高到7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1元增加到1775元,县财政收入由680万元增加到2381万元。
    
    
    元谋县采取的恢复生态环境的办法之一,就是对全县的“四荒”(荒山、荒坡、荒滩、荒地)公开拍卖,自愿承包。打破所有制界限、行政区域界限、承包期界限和投资经营规模与范围的界限,充分发挥国家、集体、民营企业与个人的力量。目前,全县累计购买“四荒”地7.3万亩,扶持发展了户均购买“四荒”地50亩以上的专业户、重点户157家。
    
    8月5日下午,“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的车队在盘旋的山路上艰难地行驶,沿途看到了多块水土保持警示碑。在一处生长着成片香蕉林和其它作物的高岗上,记者见到了全国治理开发“四荒”示范户郑子琼,一位出身于元谋热坝的彝族妇女。她正站在凉棚下为远方的来客准备新摘的瓜果。她告诉我们,历史悠久的家乡和生态恶化的家乡,曾经痛苦地折磨着她。从1990年起她打定主意用多年在外经商赚的钱回报家乡,回报大地。如今,环顾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十年前的模样。
    
    一个女性,12个难以细述的春秋,400万元血汗投资,6000亩得到综合治理的荒山——在发现元谋人的地方,这是一个新的传奇。
    
    ■洱海没有步滇池的后尘
    
    到大理之前,记者曾担心洱海会不会像昆明的滇池那样,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出现水质的严重恶化。
    
    当我们来到洱海岸边的时候,看到的是青山白云映衬下,碧波荡漾,水体透明。乘船横渡整个湖面,很少看到在一些风景区常见的漂浮物。这条满载数百名游客的大船上,厕所是免冲水的,垃圾分类收集,对发动机产生的废油也进行了专门处理。尽管在湖上航行了四个多小时,但游船上并没有设餐厅,以免污水排入江中。
    
    同船的云南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薛惠新女士欣慰地告诉记者,洱海目前的水质,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不错的。她将洱海与滇池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认为二者同属半封闭型高原淡水湖泊,新水进量不大,水的置换和自净能力较差。不过,滇池地势较低,曾经被工业和生活污水源包围,所以累积的问题更为严重,蓝藻的危害难以在短期内扭转,目前的水质仍为五类。而洱海周边人口和企业密度较低,洱海的蓄积量约24亿立方米,比滇池大一倍多,并且有两个排水途径,每年又有2亿吨新水进入。加之,洱海的综合治理比较及时、得力,有相应的立法保证,对整个风景区实施统一管理,因而蓝藻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同时,她也忧虑地表示,对洱海周围村镇“面对污染源”造成的潜在威胁很难估算。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应是这里环保工作的重点。
    
    记者在大理街头问到几位市民,他们说现在吃的用的水都取自洱海,水质比前些年好多了。
    
    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1996年10月洱海蓝藻的大面积爆发,引起了各方面的警觉。此后,当地政府取消了一万多个养鱼网箱、2500多台机动渔船动力设备;在洱海汇水区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逐步建立健全洱海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100公里湖滨保护带,恢复水源涵养林;历时三个月,打捞水葫芦7万多吨;清理历年被侵占的滩涂3000多亩;完成30万立方米清淤工程;完善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将自来水公司改为供排水公司,从去年底开始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污水处理费。
    
    经过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这一番努力,终于使洱海水质总体上达到二类,水环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中国保护得最好的内陆湖泊之一。同时,开创了一种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成功模式。
    
    ■留住我们的香巴拉
    
    香巴拉,是流传在滇西藏族同胞中的一个词,意指天堂一般令人神往的地方;在今天的理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人认为,西方人后来所说的香格里拉就源于香巴拉的发音。
    
    丽江地区98%的面积属于金沙江流域,金沙江流入境内达651公里,其森林覆盖率达到75.8%。丽江古城之所以能够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小桥流水的古建筑风格,水就如同古城的血液。在上世纪60到80年代,丽江有国家森工企业两个,省、地、县也相继成立森工企业,最后形成五把斧头砍森林的局面。距古城1公里的黑龙潭是城内唯一的水源,由于植被的锐减,从过去的30-50年干枯一次变成3-5年干枯一次,古城濒临风韵不再的危险。
    
    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和群众从1984年起开始对玉龙雪山周围5万多亩林区实施封山,森工企业逐步转产。过去全地区1万多人专门砍木头,现在都放下斧头,转而成为护林人;一共停了103个木材加工厂,连机关单位的用材也都是到外地去买了。到1994年已经对境内53万多亩山林全部停伐,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禁伐天然林的前面。从1996年至今,黑龙潭的水再没有干过。
    
    不过,随着丽江旅游的急剧升温,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个共有2.5万人口的小城,去年接待游客总量达到290万人次,日高峰流量1.6万人次,这至少给古城的供排水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位老居民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古城内四方街附近的排水沟一年来已经挖开了四次。
    
    作为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的一片净土,丽江地区的生态状况并非可以高枕无忧了。云南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马乔云告诉记者,就在丽江地区宁蒗县的长坪村,他曾经看到了“非常恐怖”的景象:在金沙江畔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常年发生大面积的山体滑坡。特别是到了雨季,一个一个的山体塌下来,流下去的已经不是水,而是泥石,淹没了至少2000亩良田。由于这一带地下是煤层,水土流失后完全裸露,曾经把金沙江都染黑了,以至惊动了下面的四川攀枝花市。经测算,每年约有3亿立方米的泥沙流入金沙江,最后汇入长江。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多年来乱砍滥伐的人为原因,也有地质、气候等自然原因,对于后者,我们目前研究得尚十分欠缺。
    
    从丽江向西北上行180公里,来到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这里就是上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所描述的香格里拉的原型地。在海拔3400多米的高原上,记者团一路看到了仙境般的原始森林、湖泊。就在我们兴奋不已的时候,突然被路边的一片景象惊呆了:薄雾中,一大片坡地就像是硝烟未尽的战场,一个个黑枯的树桩尸横遍野。车队立即停下,记者们纷纷跑上湿滑的山坡,细看那些残存的树桩、躺倒的树干。同行的当地官员告诉我们,这里是天宝山林场,生长的全部是滇西上好的木材——天然冷杉,树龄在六七十年以上。从1958年大炼钢铁时开始成片砍伐,到60年代末森工企业大规模进驻,累计砍了大约40万立方米商品木材,约合上百万棵树木。当时每立方米卖二三十元,老百姓只挣个出工费,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而生态环境却被难以挽回地破坏了。
    
    眼前的惨象让人感到,这一棵棵黑枯的树桩就像一座座悲哀的无字碑,活生生地警示着后人。
    
    ■二滩库区最后的漂木
    
    历史留给我们的还不只是那些树桩。
    
    8月中旬,记者团行进至四川南部攀枝花市。我国已建成的装机容量最大的二滩水电站就坐落在流经这里的雅砻江上,今年计划发电量127亿度。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情况,记者团派出小分队赶到距大坝两公里的盐边县红果码头,只见辽阔的库区水面上漂浮着大量原木。一些工人正忙着将漂木捞起,用传送装置送上去,再用卡尺量过,装车运往60公里外的金江火车站。一位现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原属于以经营漂木为主业的雅砻江木材水运局,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改为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红果林场。他说,1965年木材水运局成立后,每年大约运送木材60万立方米,基本上是上游甘孜、凉山、阿坝三州沿江森工企业的产量。
    
    他介绍,1997年二滩大坝合龙,漂木便聚集在库区,然后再由陆路转运,多的时候水面上漂浮着足有20万立方米木材,都是上好的冷杉。到1998年禁伐以后,便形成了这一大片蔚为壮观的最后的漂木。红果林场的140多名职工除护林外,夜以继日地打捞漂木,每天从早7点忙到天黑,周末无休,但还是“搞不赢”。经过数年的浸泡,原来的上等材变成了末等材,可用材已不足五分之一。这位负责人估计,水面上的漂木大约还有4万立方米,按现在每日拉走200立方米的速度,到来年春季这片最后的漂木可望永久地消失。这也将意味着一段沉重历史的终结,但愿人们不要很快忘掉这一幕。
    
    据水利部门介绍,长江的泥沙70%来自金沙江,治理金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对于保护长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记者沿途了解的情况看,治理的力度和投入普遍尚显不足。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他们集11年的努力,至今共治理水土流失3400平方公里,占全州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1.53%。按目前的进度,尚需85年才能基本完成治理,这还不算新发生的流失。由此可见,保护和恢复长江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
    
    金沙江之行,步履匆匆。采访团还在继续向长江上游行进,带着人们对生命河的关注。
    ■文/张力

责编:东子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