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首页 | 民间布艺 | 民间剪纸 | 面花·礼馍 | 民间皮影 | 民间瓷绘 | 民间玩具 | 民间画  
安塞农民画
 中国的“农民画”正式被提出来是1958年在江苏邳县,不久,各地的农民画接踵而起,现已遍及全国,并改称为“现代民间绘画”。
    在众多的农民画作者中,陕北的农民画造型大都从传统民间美术中借鉴,再结合她们的想像所创作的,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可以说,那些对剪纸、面花、刺绣掌握熟练的农村妇女,放下手中的针线、剪刀而拿起毛笔调弄丹青时,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工具和方式而已。她们所画的仍是长期传统艺术的积存,加上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从心底爆发出来的火花,在民间造型法则的引导下,其创作不只是自由的感情流畅和发挥,而且绝对与专业画家们从思维方式到表现手法全属两样、别有洞天。这些作品不造作、不扭捏、不无病呻吟,而全是纯正的真、善、美流露。
    陕北地区的农民画(包括安塞县)比其他地区的农民画更能与传统的民间造型和传统观念相衔接,同时又具有新的创造、新的时代精神。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点的农民画,但有一点,中国陕北的农民画绝对不同于其他农民画,那就是传统文化内涵与原始艺术造型的传承联系。比如安塞农民画中所描绘的鱼、猴、鸡、羊等造型,与母体艺术中的剪纸、面花、刺绣以及布制品里表现的鱼、鸡、猴等均极相似。虽然陕北农民画通过那些传统造型都在体现新构思的情节,但是他们脱离不开古老的传统阴阳等观念。这种强烈的特殊文化内涵,构成了陕北农民画的独特风格。(摘自《民间,黄河》)
高密扑灰年画
"> " class=text>扑灰年画又称“抹画子”,以其起稿方法而得名。这种年画,由明代算起已发展几百年了,是山东高密地区民间春节上市的特有的品种。它不同于一般的年画,共分两种:一种是全用手绘的,另一种是半印半画的。手绘的是以柳枝烧制的炭条描绘粉稿(粉本),然后扑抹在要画的白纸上,一次可扑百张,因而缩短起稿的时间,提高绘制效率。在粉罩手脸、敷彩勾线开眉眼、涮花(或磕咸菜模花)、描金之后,于重点部分如头发、衣服涂上一层明油(即酒精松香液、蛋白或骨胶水),或者局部描金,使画面光彩夺目。现在高密能画扑灰年画的艺人已是人老艺衰,少者不为,已濒于绝灭的境况。
    扑灰年画有鲜明的地方风格,与其他地区的年画不同,既区别于附近的潍坊杨家埠,又不同于天津的杨柳青和苏州的桃花坞。它的题材大都以美女、娃娃为题,描绘日常生活中的情节,记录了明清和民国初年人民的风情习俗,以大挂子、大横披、大小条屏等画幅为主要形式。扑灰年画既吸收了民间木版年画的表现技巧,又兼顾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逐渐形成以人物为主的表现手法,颇受中下层人民的欢迎。从清代中期到民国初年是扑灰年画的高峰期,一直与当地的木版印刷年画并驾齐驱。
    扑灰年画的生产地只有山东高密,由于制作地区不普遍、制作方式复杂和运用手绘,它不可能像木版年画制版印刷的数量那么多,因而它的保存更加困难。今天能收集到一幅扑灰年画,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密县文化馆收集保存了一批扑灰年画,十分宝贵和重要。(摘自《民间,黄河》)
潍坊年画
"> " class=text>由于地理环境的促成,逐渐在全国形成几大木版画商埠。河北有杨柳青和武强,江苏有桃花坞,山东有潍坊杨家埠。其中唯独杨家埠木版画是以家族姓氏为集中点的产地。到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杨家埠木版画作坊普及繁荣到了“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的盛况。在制版的题材上也空前扩大:祈福迎祥,消灾除邪,儒、道、释所尊崇的仙、佛、圣者、天神地等几乎全部包囊;而吉祥富贵、娃娃美女,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男耕女织、人情世态,山水花鸟、瑞兽祥禽也应有尽有。在年画形式上分为大门画、房门画、屋门画、炕头画;又分为横批、竖批、方贡笺、毛方子以及装饰堂屋的中室、条屏、裱屏等无所不包。除了在本省之内发行,甚至在苏北、安徽、湖北、内蒙古、东北三省都有市场。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始、盛、落的发展过程,民间木版画也不例外。中国民间木版画威振数百年之后,开始衰落以至于式微了。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一、国外新印刷术的引进,机械印刷占优势的冲击;二、社会的变革及战事的动荡,导致民生凋敝;三、民俗的变异、思想意识的激变。
    山东潍坊木版画与其他地区一样,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萧条之路。虽然如此,中国民间木版画在历史上曾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它伴随着民俗节令,数百年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和吉祥等心理慰藉,以及美化生活环境,确是不争之实。(摘自《民间,黄河》)
安塞炕围画
"> " class=text>黄河流域的住宅,不论是瓦房、草房、平房或是西北地区的窑洞都是砌土炕。炕周围的土墙一般以糊纸或抹油漆来装饰,这些装饰画叫做“炕围画”。
    这次我随中央电视台在安塞录制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腰鼓秧歌镜头时,晚上被介绍到一户钟姓农家过夜。窑洞里的光线太暗,点了一盏小油灯,只能照亮眼前物象。当我们在一铺炕上准备脱衣钻被窝时,我定睛向墙上看去,延续的炕围画在朦胧中出现。我快将油灯往前举起,不禁震惊了。这是一组少见的炕围画精品!是民间手绘的,勾墨线,着淡色,最后涂了一层清油,油色因变黄,将画面统一在一种既古朴又高雅的色调中。画是由传统的民间美术题材组成的:鱼、莲、贵子、云勾花纹以及牛、羊、龙、凤,疏密相间,搭配得当,精彩之极。原来炕围画就是房主钟大娘所绘。她看到我们兴奋的样子十分藐视,因为她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认为这个水平不该引起北京来的人如此赞赏,也就是说她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作品来。
    炕围画是北方民间结合生存环境的一种自然装饰的发明创造,它是多种多样的。真正以手绘制作而成的很少,尤其是由农民自己画而不是由工匠描绘的。其实它是一种独立的文化艺术,应该有人专门收集考察。中国的文化层太厚、太大,人们还不可能把视线集中在民间的炕头上。可惜的是当人们开始醒悟,着手研究时,炕围画已由于民宅现代化的冲击而日渐消失。(摘自《民间,黄河》)
凤翔木版年画
"> " class=text>据考证,凤翔在明正德二年(1507)以前,已有十户左右以制作木版画为副业,距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历史。到了清末民初,凤翔县周围的木版画画局已有十几家,而农家作坊也发展到百余家。
    凤翔木版画在原料上,由原用刺白粉的四川土产竹黄纸、传统矿物、植物颜料,慢慢改用手工连史纸、机制白纸和进口的化学酸、碱性颜料。它吸收了其他省木版画的优良传统,又吸取了汉唐壁画、石刻及古代绣像插图、秦腔的身段造型,结合民俗需要和人们的审美趣味,再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加工创造,逐渐形成凤翔木版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它赢得广大农民的喜爱,成为春节必备的年货,是百姓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凤翔木版画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画稿、雕版到印刷都是乡人亲自动手;其中包括请乡村庙宇画匠设计操作。它紧密配合民俗和农民的喜好,朴实大气,刻线刚强有力,色彩简练明快。凤翔木版画与其他地区民间画局作坊的作品一样,首先制作和经营的是门神、灶王、土地神、天地爷、谷雨节气画等;然后发展到墙画(年画)、窗花画;再配合传统迷信的各种灶马、纸牌、“箱底画”、神符法咒画等,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在技法上,由印墨线手工染色,慢慢改变发展成全部套版印刷,并且粗细货俱全。门画分大、中、小门神,灶王神有单灶、双灶神;花瓶、灯笼灶多为贫苦人家张贴;墙画有横、竖页,分大、中、小三型,都是喜气吉利、祛邪保平安、招财进宝、贵子满堂等逗人喜爱的花样题材。(摘自《民间,黄河》)
朱仙镇年画
"> " class=text>在宋代,朱仙镇生产木版画已享盛名。据李步青、廉方编写的《岳飞与朱仙镇》中谈朱仙镇木版画:“红纸、门神系旧习过新年之消用物,为镇中最著名之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三百余家,出品盛销于临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
    应该说朱仙镇的木版画生产,比后来兴起的几大木版画商埠的历史早得多。分析现存的朱仙镇木版画特色,不仅民间味十足,造型与线刻也很拙朴饱满,而且画面充满了精悍有力的感觉,与中原人民所具有的憨厚、耿直、质朴无华的气质相吻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对河南朱仙镇木刻画作过评论:“朱仙镇的木刻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鲁迅生前很喜爱木刻画,尤其民间木版年画。在他收藏的四十三幅民间年画中,朱仙镇年画占了十二幅。河南木版画产地,还有卢氏县、周口县、汝南、和嘉、正阳等地,自古以来都有木版画作坊,只是朱仙镇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河南木版画的代表产地。(摘自《民间,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