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时间的重量(第四期)

《棒棒儿》(三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4日 09:57



  《棒棒儿》(1)

  8年前的春天,重庆电视台曾磊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旦子的棒棒儿会写文章,已经发表了四五十篇作品。棒棒儿也叫扁担儿,是重庆话,专指那些以替人搬运东西为生的民工,这些人游走在街头巷尾,为一块钱、两块钱的活儿挥汗如雨。这个时候曾磊正年轻,他也和这些棒棒儿一样,有的是力气和热情,以及对纪录片的梦想。他扛着摄像机找到旦子,其实旦子只是这个棒棒儿的笔名,他的真名叫刘晓箫。

  酷爱看书的刘晓箫戴着1000度的近视眼镜,一位雇主知道刘晓箫会写文章,对他说,你是个人才,你这个棒棒儿就和一般的棒棒儿不同了!事实上,刘晓箫由于身体单薄,比一般的棒棒儿挣钱少得多。在镜头里,我们看到瘦小的刘晓箫两手揣兜,孤独地走在街头,在那极不自信的背影里,包含着一个巨大的矛盾:继续做他的文学梦还是考虑现实的生计问题,他必须作出痛苦的抉择。

  《棒棒儿》(2)

  1997年初,刘晓箫给曾磊写了一封信,说他现在经常打麻将,这样下去恐怕要"堕落",希望曾磊能给他找个工作。曾磊当时正在拍摄一个民间戏班子,他就把刘晓箫介绍到了这家剧团,剧团老板专门为他安排了一份清闲的工作,还分给他一个很小的单间,这使刘晓箫有了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年轻的纪录片拍摄者和被拍摄者都不知道,他们的缘分会有多长,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

  刘晓箫开起了“重庆棒棒军劳动服务公司”。刘晓箫这样解释他的公司LOGO:扁担加绳子,不过整个形状像弓箭,希望公司的发展像射出的箭一样,一飞冲天。这时的刘晓萧被称为棒棒作家,大小已经算个名人。他把公司的开业仪式搞得很热闹,还请了一位电视剧明星来剪彩。


  《棒棒儿》(3)

  开办公司之后,刘晓箫所看的书已经由探讨人生问题变成了《松下经营之道》一类的书籍。刘晓箫经常给员工开会,并讨论制订公司的管理章程。在棒棒军公司开始进入良性运营的时候,刘晓箫组织了一次文学笔会,他痛惜地对前来参加的文友说,自己在文学上是一个失败的退却者。

  7年过去,刘晓箫由一个月收入100多元的棒棒儿变成了年收入十多万元的老板。原棒棒军公司的员工已有数十人退出,其中有15人创办了15个搬家公司,他们的员工无一例外都是"棒棒军"。 2003年,在重庆有了老婆、孩子和房子的刘晓箫打电话约曾磊吃饭,在一家环境讲究的台湾火锅店里,刘晓箫谈起了有钱后的烦恼。曾磊说,套用眼下时髦的词汇,自己对刘晓箫的拍摄已经到了7年之痒,棒棒儿的故事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