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分集介绍
· 《阴阳》(上)2月9日播出
关于纪录片《阴阳》,许多爱好纪录片的人都应该听说过这部完成于1997年的故事,它讲述的是西海固地区一个小村子里的故事。导演康健宁是宁夏人,很长的时间里他一直想通过纪录片来表达他对黄土高原的理解和认识。直到1995年冬天,他在宁夏彭阳县陡坡村遇见了口袋里别着钢笔的徐文章。
· 《阴阳》(中)2月10日播出
徐文章和他的儿子们除了日复一日打井,生活当然还在继续,陡坡村的两个年轻人要成亲了。
· 《阴阳》(下) 2月11日播出
8年前,为了响应县里的号召,徐文章带着儿子们打起了水窖。历经艰难建好的水窖,不负众望地保证了庄稼的浇灌。然而,到了收获的时候,徐文章却发现买来的种子多是劣质的。徐文章无奈地承受着生活向他抛来的一个个难题。
· 《远在北京的家》(上)2月16日播出
十二年前,也是春节刚过的时候,安徽省无为县农村的许多人开始打点行装,准备外出务工。当时他们中很多人选择到大城市里做保姆。16岁的张菊芳就打算到北京找一份这样的工作,在她去北京的火车上,一直有两台摄像机紧跟在她的身后,那是几个喜爱纪录片的电视工作者组成的一个摄制组,他们把这部纪录片命名为《远在北京的家》。
· 《远在北京的家》(下) 2月17日播出
《远在北京的家》第一次拍摄经历了一年半,这次拍摄寻访又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谢素平把她生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两个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们不再重复自己的生活,她坚定地寻找着每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 《丑丑的家》2月18日播出
蜿蜒曲折的里弄,狭窄潮湿的弄堂,曾经是上海的典型象征。5年前,上海台的编导们走进苏州河边的长春坊,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叫做丑丑的小男孩的故事。丑丑自一个月大的时候,就被抱到了李阿姨家,由于父母没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丑丑就一直在李阿姨家住了下来。
· 《冬天的记忆》 2月23日播出
九年前,上海的《解放日报》上刊登了16岁的男孩费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我想有一个妈妈”,他的目的是要给丧偶一年的爸爸找一位妻子。上海台纪录片工作室的编导跟踪拍摄了费伟找妈妈的过程,从始至终,我们看到的费伟都表现出一种与他稚嫩的面庞极不相称的成熟,只有在父亲带着一位阿姨回家为他过生日时,他的脸上才现出了久违的孩子气的笑容。
· 《大动迁》2月24日播出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常常会有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1993年,上海的话题是高架桥。你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城市这么富于热情地谈论交通问题:公车上愤怒声讨的市民,电视上慷慨陈词的市长,说起堵车现象来都同样激动。轰轰烈烈的10万市民大动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10万市民为南北高架道路建设让路。纪录片《大动迁》同步记录,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城建档案和市民心态实录。
· 《飘逝的江船》2月25日播出
十年前,美丽的瓯江吸引了青年导演沈蔚琴,带她走近了渔民孙会兴一家。在她眼里,渔民的生活像是一首渔舟唱晚。水墨画似的瓯江风情,浪漫的漂泊生活,夕阳下的渔船网影,与瓯江生生相息的渔民孙会兴一家以他们的生存方式为瓯江增添了美丽。
· 《茅岩河船夫》 3月1日播出
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城市只是城市。然而,对于居住在茅岩河边上的金宏章来说,城市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10年前,20岁的金宏章对自己的父亲说:无论如何,我要去广州打工。为了阻止他的冒险,他的父亲让他结婚了。这是十年前,那部叫《茅岩河船夫》的纪录片的结局,10年后,有了妻子和孩子的金宏章仍然对着镜头说:有一天我要去上海打工的。
· 《心籁》 3月2日播出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山河乡的余国江是个农民,和同村的人一样的是,每天他都要下地干农活;然而和村民们不同的是,村办小学上课铃声敲响前,老余就会换上一身郑重的衣衫,扣好风纪扣,这时,他的身份已然是一名民办教师了。而在1993年,他是当地仅剩的一位没有被转正的民办教师。
· 《杜瑶瑶》3月3日播出
一个小女孩,9岁的时候失去了爸爸,12岁的时候,妈妈瘫痪在床,而她需要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妈妈。这个女孩的名字叫杜瑶瑶,10年前,她的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杜瑶瑶》。让我们记住的是她对艰难的生活始终保持着微笑,笑容温暖了她妈妈,也感动了所有的人。
· 《爆炸》 3月8日播出
爱与恨常常是相生相克的,当一种感情过于浓烈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迷失自己。那也许只是一瞬间的迷失,但将给人生带来长久的悲剧。
· 《远山的瑶歌》 3月9日播出
一个偶然的机会,瑶族姑娘盘琴被武汉音乐学院采风的教授发现,唱响了将要失传的瑶歌。一册册古老的、承载了源远流长的瑶族文明史的歌本,也由此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