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苏州桃花坞年画传人――张晓飞:守望一个时代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6日 17:51 来源:人民日报

张晓飞素描。罗雪村画

  很早就知道苏州桃花坞,它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一样因为传统年画艺术而闻名遐迩。

  但桃花坞的寂寥,却让人在走近它时忍不住叹息:绵延数百年、艺术影响力极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近年来几乎已是“一脉单传”―――在苏州,只有一间年画社在勉力支撑;年画社里,从创作者到刻工、印工,几乎都是“独此一人”,而且,人已渐老。

  早在1993年就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张晓飞,就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创作的中坚力量与继承光大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代表着木版年画的一个时代。

  “戴着镣铐”打磨精品

  从事年画创作20多年,张晓飞给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留下的作品,大概只有40多件。听上去并不够多,但百余年来,桃花坞留下来的雕版图式总共不过100多件。

  张晓飞创作了很多年画精品。1993年,第五届全国年画评选,《水乡元宵》第一次为桃花坞赢来了一等奖。整幅年画,以俯视角度表现水乡元宵佳节欢快热闹的情景,各种游戏精彩纷呈,百多位人物各具神态。

  “创作一张木刻年画作品,比起画一张国画,要麻烦得多。”张晓飞感慨。一张《水乡元宵》,他画了整整3个月。每天一上班就开始描画,那是枯燥又需专注的工作,一笔也错不得。拿出画稿只是第一步,更多的时间花在分版上,要按不同色彩分步制作,还要思考如何获得更丰满、富于变化的效果。

  张晓飞说,木版年画的内容、形式高度程式化,功用和工艺流程又注定它是雅俗共赏的产品。必须采用桃花坞的传统艺术语言,又不能一味因袭旧作;既要追求创新,又要保证在制版印刷套色工序上可行。这是“戴着镣铐跳舞”,创作的痛苦、快乐都源于此。

  在工艺美术各行当里“流浪”

  眼下,张晓飞已退休在家,不再从事年画创作,也没有带徒弟。他说,不画,是因为年画创作是个“系统工程”,非个体性创作;不教,因为年画创作最重要的是喜欢和实践,是“接地气”,他认定“创作不可教”。

  张晓飞的经历,足可证明兴趣、实践和“接地气”有多重要。他生长在苏州,没什么家学渊源,却自小喜欢画画。课余,常对着人家墙上、门上的木刻年画和身边的连环画临摹。考进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后,最爱、最擅长的是人物画,分专业时却选了“织绣图案”,只为省些买笔墨、宣纸、颜料的开销。窘迫的家境逼着他努力:从学生时代就画插图投稿,用赚来的钱精打细算地买学习材料;买不起画谱画册就借,用毛边纸一幅幅勾下来做资料。

  画年画,他是半路出家。先被分到剧装戏具厂设计戏服图案,后又从事过剪纸、碑刻创作和象牙浅刻、核雕、刺绣等的图稿设计,有了“工艺轻骑兵”的雅号。也就在这时,他将名字从“孝飞”改成“晓飞”,激励自己“闻鸡起舞”、“破晓欲飞”。1981年,苏州市为恢复传统而成立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时,已在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担任设计室主任的张晓飞,主动选择了木版年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那是许多传统艺术、传统民俗尚未远离城市的年代,街头巷尾,还能看到扎头巾、穿蓝印粗布衣的江南妇女,逢年过节,桃花坞年画还有市场。

  工作单位几年一换,在多数人看来是不利“进步”的;然而这样的“流浪”,让张晓飞得以融会工艺美术各领域的创作手法,从各个方面关注民族民间文化,厚积薄发。

  “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桃花坞”

  在吴门画家中,张晓飞算是最沉得住气的一个。这话,出自著名作家、老苏州人陆文夫之口。陆先生主办一份苏州文化地理刊物《苏州杂志》,张晓飞是插画作者,从创刊开始一直画过了100期。陆文夫解释说:“所谓沉得住气,就是尽力去探索艺术特点,而不是耗费太多的精力去寻找艺术的卖点。”

  张晓飞供职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是自负盈亏的国有单位,他多年来一直拿着每月数百元的工资。退休后,更是不喜热闹应酬,过着简单温馨的普通人生活,不用电脑,也没有手机,和现代科技绝缘,专注于国画创作,自得其乐。

  他的国画,却是完全文人气的。画里总有让人沉醉的浓重山林,有或扶杖或乘扁舟的文人高士,带着不与尘俗妥协而向自然寻找通融启悟的神情,流露着“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人间寂寞。

  关于日渐寂寥的桃花坞年画,他写过不少文章,研究画种的特征,分析它从文人创作、吸收西画技法、影响日本浮世绘到退向农村的历史,呼吁切切实实地保护。今年,木刻年画社搬到了山塘街上的百年老宅玉涵堂,他觉得是件好事,因为可以随着山塘街的旅游开发而有更多市场。

  不过,张晓飞说,“桃花坞仍是需要养起来的,片面追求市场效益很容易让它舍本逐末。”他也强调创新,因为,“一味守旧是守不住的,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桃花坞”。

  年画(延伸阅读)

  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而得名。汉代时民间已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年画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们驱邪纳祥、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达鼎盛时期。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年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州市文联组织艺人恢复生产。(记者 姜泓冰)

责编:郭翠潇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