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百年系列·无声到有声
当时的联华、天一、明星等几大影片公司,其主创人员都是电影界的精英,试制拍摄有声片,对各个影片公司来说,都是一种激烈的商业竞争。
影片《歌女红牡丹》讲述红牡丹嫁给一位徒有其表的无赖丈夫后,始终忍辱负重。后来,红牡丹嗓音失调,沦为三、四流的配角,丈夫更加虐待她。甚至卖掉女儿,失手杀人,被捕入狱,潦倒的红牡丹依然痴情不改。影片最后以红牡丹的一个朋友的感叹结束:“只怪她没受过教育,老戏唱得太多了”。
影片由张石川导演,胡蝶扮演红牡丹。尽管《歌女红牡丹》不是戏曲电影,但国产第一部有声片,银幕上的第一声唱,却是戏曲。
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歌女红牡丹》的影片了,但在故事片《秋海棠》中,依然能领略到《玉堂春》的唱腔。稍有不同的是,故事片中的男主角吴玉琴由吕玉堃扮演,他在戏班唱旦角,艺名秋海棠,吕玉堃与本片的女主角李丽华,是早期中国电影演员中,京剧功底非常深厚的电影明星。
从三十年代的《歌女红牡丹》、《歌场春色》、《秋海棠》,到后来的《舞台姐妹》、 《人·鬼·情》、《霸王别姬》,这些穿插在影片中的戏曲演出场景,在形态上非常接近戏曲电影,使影片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可以说,戏曲与电影的这种内在联系,在故事片创作中,从未中断过。
有声片出现后,由于摄制成本昂贵,许多影片公司并没有放弃默片的拍摄,默片的艺术创作日臻完美。而初期的有声片,由于创作观念依然属于默片范畴,所以,作为从无声片向有声片的过渡,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批“配音片”,有声部分除了伴奏性音乐外,还配有若干的电影插曲,而人物的对话依旧采用字幕,如:以筑路工人生活为题材摄制的配音故事片《大路》,导演的艺术风格爽朗明快,富于热情,其中,由聂耳作曲的《大路歌》,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被演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