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戏曲频道 > 梨园漫话 > 正文

戏曲电影百年系列·无声到有声 

  


  根据元代同名杂剧拍摄的《西厢记》,是民新公司出品,摄制于1927年,导演侯曜。这部《西厢记》继承了原著中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热情讴歌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浪漫追求。影片虽然无声,但由于《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妇孺皆知,即使没有字幕说明,面对无声的影像画面,中国观众不仅能默背台词,耳畔大约也会旋起戏曲舞台上演出昆曲、京剧或越剧《西厢记》的唱腔和念白。

  导演侯曜在大学学的是教育专业,却酷爱戏剧电影,受易卜生戏剧的影响,他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在《西厢记》中,他有意强化了张生和孙飞虎的戏剧冲突,娴熟地运用电影化的手段,对原唱词中那句“笔尖横扫五千人”作了出色的视像发挥。这是张生的一个白日梦,崔莺莺飘然而至,前来幽会,不料贼人孙飞虎突然闯进,抢走莺莺,张生持巨笔追踪,与孙飞虎格斗,终于救下了莺莺。

  这段梦境安排在孙飞虎和贼兵被白马将军打败之后,老夫人背信弃义,赖婚,影片用无声的画面,生动诙谐地刻画出张生在爱情受挫时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一个文弱书生渴望以文克武的精神幻象。尽管梦境带有戏剧噱头的意味,却不悖情理。


  流畅的剪辑,富于变化的镜头视点,使搬上银幕的《西厢记》,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在演员的表演和武打场面上,尽管明显带有戏曲化的痕迹,反映出“古装片”创作的通弊,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接近了实景拍摄的戏曲电影。

  古装片用戏装,戏曲片用实景,是早期电影界的普遍现象,到了有声戏曲片《四郎探母》、《斩经堂》时,追求采用实景实物,来丰富画面,弥补戏曲舞台上虚拟时空的短处,这些都体现了电影人早期拍摄戏曲电影时的艺术追求和探索。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是早期中国电影生产的重要基地。层出不穷的优秀影片各异其趣,却都要以获取市场的回报为重要前提,这也是鲜有戏曲电影出品的重要原因。因为观众很少专为欣赏戏曲来看电影,无声影片的缺憾,很难使戏曲电影获得票房的回报。不过,当有声电影的技术探索,成为电影艺术创作变革的必然趋势,戏曲艺术又成为有声电影实践的首选。

本篇文章共有 4 页,当前为第 2 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