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ctv.com/')">
>> 书画经济

宣纸到底有没有泄密?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09日 14:10

  □曹天生文

  

曹天生,出生于宣纸的发源地--安徽省泾县的一个宣纸世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文化研究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教授,授大校军衔,还兼任中国造纸学会纸史委员会委员。

  近年,一些新闻媒体发表了某些人关于宣纸生产技艺已经完全泄密的说法,笔者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这种说法不是出于对宣纸生产条件的完全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就是故作耸人之论。

  以往关于宣纸泄密的东西,却正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大力宣传的东西。现在要宣传宣纸的相关的一些知识,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宣纸,使用正宗的宣纸,同假冒伪劣作斗争,而不是一味地”保密”。不知真货,哪识假货呢?

  有些外国人窃取宣纸技艺,仿制宣纸,包藏祸心,铁证如山,但从未制出真正的宣纸宣纸作为一种传统的特种手工艺纸张,自创制时起,就名重艺林,因而对于它的生产技艺,制纸者一直秘不示人,旧时偶尔问及,也是诲莫如深,外界人士一直对此扑朔迷离,觉得神妙莫测。由于宣纸质量上乘,是纸中之精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所以一直为外人所垂涎。根据可考的材料,大约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直至今日,一些国家的情报人员特别是经济情报人员,相继对我国的宣纸产地进行探访,千方百计地搜集我国宣纸生产技艺的情报,以便进行仿制,企图以假乱真,以便获取高额经济利益。

  外人盗探我国宣纸制作技术的活动自上世纪中叶起持续不断,有案可查,见诸文字史料的有这样几次:英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之例。清光绪三年(1877)4月1日,根据光绪二年(1876)签定的中英不平等条约——《着台条约》,芜湖海关正式开关。开关不久,芜湖海关派出情报人员便到泾县打探宣纸的制作过程。在1877年芜湖海关关务报告中,税务司白恩写到:“泾县西南八英里许,有村庄甚多。傍山之谷,皆造纸之所。其制法采取檀树皮、桑树皮及表杆洗濯多次,加若干石灰而煮之,复行洗濯,于是终年陈于山麓之空地,以候其干、……”并将配料方法和制作全过程作为科技机密情报,呈报给总税务司赫德。虽然这份报告对宣纸的了解并不甚得要领,但说明帝国主义分子侵犯中国主权以及盗探我国宣纸生产技艺的祸心由来已久。不久以后的光绪九年(1883),有一位名叫【木酋】原陈政(旧姓井上)的日本人,曾化装着入泾县探查宣纸制作技艺,回国后写成《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该日记于1934年在东京出版的由关彪等编的《支那制纸业》一书中公开发表,1941年4月《中国纸业》第一卷第四期有中译文发表。及至本世纪初,有一名名叫内山弥左当门的日本人,他当时在中国南京,距安徽各产纸境较近。他多次深入产纸地区,特别是泾县小岭,偷盗宣纸生产情报。回国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写了一篇名为《中国制纸法》的文章,刊登在《日本工业化学杂志》第九编第98号上。该文刊出13年后的1919年,我国有位名叫倪孟长的人,将该文全文翻译成中文,刊登在《东方杂志》第16卷第10期上。《中国制纸法》一文分为三章:其中第三章专门记述宣纸,篇幅最长,记述内容也最细。分别就宣纸产地、造纸用水、宣纸纸质、宣纸用途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随后,就在内山弥左当门从中国窃取情报回国书写报告、发表文章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本国又有人来到泾县,费尽心机地在泾县宣纸产地弄了一些青檀树枝,特请大学植物系教授鉴定,但因日本不产此树,因此鉴别不出该树枝是何种何属,只得告罢。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利用侵略中国的机会,多次派遣特务深入皖南,搜集了一些泾县的青檀树籽,运回日本精心种植,因气候,土质等条件不尽相同,所以,生长出来的檀皮质量低劣,用之制造不出高质量的宣纸,润墨性差。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外人无法进入宣纸产区对宣纸技艺进行窃取,有关国家只能祖国大陆和香港等地购买我国的宣纸,然后用现代科学手段化验出了宣纸所含的各种成份,许多公司并竞相仿制。到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某些外国为了能制造出真正的宣纸,缩小所制造的仿制宣纸与宣纸真纸的差距,便加大了对宣纸情报的搜集力度,他们采用了多种手法,千方百计地套取有关信息和资料。非但如此,他们还处心积虑地企图深入宣纸产地直接获取第一手情报,如某国就曾于1986年派了一个“造纸工业考察团”前往安徽泾县有关厂家参观考察。其中有人顺手牵羊地“牵”走了一些生产原料,带回国反复研究,用各种成份配比,意欲造出宣纸真纸。但是,造出的纸并非“宣纸”,充其量仍只是仿宣,使用起来其润墨性明显不如泾县宣纸。原因何在呢?经我国专家分析对比。发现他们的“宣纸”中又多出几种矿物质,而矿物质的来源就是来自当地的造纸用水。

  外人窃取宣纸技艺,仿制宣纸,包藏祸心,铁证如山,但从盗探到仿制的结果来看,外人并未制出,也不可能制出真正的宣纸。外人窃取我国的宣纸制作技艺的历史我们绝不应忘记,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绝不能让外人的窃取任何经济情报的祸心得逞。具体到宣纸来说,外人的目的达不到是一回事,但盗探宣纸情报的祸心是另一回事。尽管某些外国生产不出宣纸真纸,但仿制宣纸却着击了我国宣纸真纸的国际市场,给我国宣纸出口的外汇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

  真正的宣纸技艺没有泄密,也不可能泄密

  尽管某些外国仿制宣纸在形制上也能做到与宣纸真纸基本相似,但那只是“形似”,而不可能达到“神同”。究其缘由,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说,那就是:橘逾淮为枳。橘子和枳子本为一物,但因南北方的土壤、气候不同,生长出来的果实形同而神着,故淮河以南称橘,淮河以北称枳。类似的还可以找到许多事例来说明同样的道理。贵州茅台酒,配方配料早已不是秘密,用同样配方配料在着地产出的酒,与在茅台镇当地所产之真茅台酒有很大的差着,何也?除了酿造技术因素外,还在于水质的不同,别的一切条件可以仿真满足,但那制酒所用的清冽甘饴的水的条件是无法替代的。

  由是而论,宣纸尽可从形制上仿制,但真正的宣纸只能是产于安徽泾县,别且不论,仅水一项的不同就使仿制宣纸不能与宣纸真纸的质量、着味等量齐观,更何着还有其它多种因素呢!外人尽管能够仿制宣纸,但永远也无法满足宣纸生产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三个条件。这里的”天时”,是指宣纸真纸需要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中生产出来,才能使其质量达到最佳,任何外地无法具备与泾县相同的特定的气候等环境。这里的”地利”,是指宣纸的生产需要主要包括有特定微量物质元素含量的水资源条件和其它资源条件等,只有这些特定的各种资源条件的充分满足,才能使宣纸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佳。这就告诉我们,宣纸与景泰蓝不一样,景泰蓝的生产纯粹是技术型的,技术一旦泄密就完全泄密,宣纸除了需要精湛的生产技术外,还依赖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在那种自然条件下产出的特定的原材料。这里的“人和”,是指宣纸的生产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专门工人去操作。在宣纸生产的工序中,至今大部分仍然是手工操作,这些手工操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无穷奥妙之处,非经一定时限的实际操作是无法悟出其道的。因此,要生产出高质量的宣纸,掌握技术的人的条件又是一个关键。除此而外,宣纸生产还需要精熟各道生产工序的专门人员去管理,需要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默契一致,精心合作。所以,某些外国制出的“宣纸”,无论是手触感、润墨性,还是张力、光洁度与我国的宣纸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行家里手面前,一看便知谁真谁假,即便是泾县以外的国内其它地区生产的仿制宣纸也是一样。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制造宣纸所需要的特殊的自然条件,用的原料、药料、水,还有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手工操作技艺的微妙,任何别国是无法满足这些条件或者加以效法的。

  总之,宣纸真纸,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条件的和合,缺一不可。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宣纸自我保护的三道屏障:一道是天然屏障,即原料、药料和水,这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的,任何外国和外地是无法设置这些条件的;一道是技术屏障,即手工操作的微妙,即使部分流水作业是机械化甚至现代化的,但生产宣纸的关键环节还是要依赖手工,其奥妙和精髓非代代相传,长期实践而不可得;还有一道就是人文社会屏障,这主要是泾县宣纸经过长期的使用检验,人们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心理认同,只有泾县的宣纸才是正宗宣纸,已经成为人们共识,所以我们可以毫无忧虑地说,真正的宣纸技艺没有泄密,也不可能泄密。

  以往关于宣纸泄密的东西正是我们现在所要宣传的东西,信息社会宣纸保密的本质要求就是工艺创新,技术领先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里,宣纸生产技术由于其产量小,产地又仅限于泾县及其附近地区,掌握这种生产技术的人又仅限于一姓或极少数几姓,且又同宗族社会结合起来,特别又是一种特殊的谋生手段,所以能够长期保密,于是成为一地人世代相传的绝活。自宣纸真纸于元明之际直至本世纪40年代以前,宣纸产地以宣纸业为世代生计的泾县小岭曹氏(包括从小岭迁出在外地开办纸槽的曹氏)宗族内部就有对外保密的传统习俗,即宣纸生产的核心技术、关键工序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把宣纸生产技术当做代代相沿的“饭碗”。早在1928年5月就有人指出,“泾县之宣纸业,在小岭村,此者多曹氏,世守其秘,不轻授人。故今日江西等省及日本皆有者,然其品质之佳,终不及泾县原产。”本国内尚且如此,何着他国?!除此外,宣纸生产者还有意无意地将宣纸生产技艺神秘化,既使内部成员对宣纸制作严守秘密,又使外界对之不敢望其项背,自动打消介入染指的念头。再则,宣纸生产的投入在旧时相对来说也是相当大的,而且即使一切顺利,一年以后才能开始取得效益,一般人也是不可能轻易地投资于宣纸的制作的。所以,在传统社会里,宣纸生产技艺保密是很有成效的,仿宣生产被限制在最低最小的范围内。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使用宣纸的人越来越多,国内人才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宣纸产于宣州的泾县和泾县小岭曹氏祖先是宣纸的发明者,才逐步了解到宣纸的大致生产过程。国外某些人也通过盗探,才了解到宣纸的产地、主要原料、大致工艺流程等。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人们对宣纸本质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以往关于宣纸泄密的东西,却正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大力宣传的东西。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仿制宣纸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人们只要买到宣纸,就可以化验出它的成份,其大致的工艺流程也能加以揣测,然后进行仿制,从这一点说,宣纸已经失去保密的必要,不仅不需要保密,而且还要大力宣传宣纸的正宗产地,宣纸特有的生产技艺,其目的是揭示宣纸真纸和仿制宣纸的区别,告诉广大消费者关于宣纸真纸的耐久性、抗虫性、润墨性和质地稳定性等独到的特性,关于宣纸生产的独特的生产环境、关于宣纸生产的主要以人工生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从而打击假冒伪劣。目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很大一部分是仿制宣纸,其生产方式显然与宣纸的生产方式基本相同,但关键的原料却是宣纸原料——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替代品,它的品质和使用效果远远低于宣纸真纸,但这些仿制宣纸却打着宣纸的招牌,这样就坑害了消费者,也损坏了宣纸的声誉。因此,现在要宣传宣纸的相关的一些知识,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宣纸,使用正宗的宣纸,同假冒伪劣作斗争,而不是一味地“保密”。不知真货,哪识假货呢?所以,一般宣纸消费者都有真正弄清真宣与仿宣区别的必要,正确地、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至于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们,以及历史学家、科技史家、造纸专家们,那就更有必要较全面的了解有关宣纸的各方面知识,了解宣纸的多方面的价值。泾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举办了首届国际宣纸艺术节,并同时召开了首届国际宣纸学术研讨会,既提高了宣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宣纸产地与海内外的经贸关系,就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做法。早些年前,一些新闻媒体发表了某些人关于宣纸生产技艺已经完全泄密的说法,笔者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这种说法不是出于对宣纸生产条件的完全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就是故作耸人之论。任何了解宣纸的人都知道,任何哪怕是再高级的仿制宣纸都是无法与宣纸真纸相提并论的,行家里手们对真宣与仿宣的差别是一瞥便明的,尤其是其使用效果更是差别甚远。我国造纸界的老前辈,著名的造纸理论和造纸史研究专家余贻骥先生、刘仁庆先生等都认为宣纸现在已经不存在泄密的问题,在宣纸产地的泾县,许多经营者,管理者也都认为宣纸泄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真相诉诸于众,使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客观的看法和评价。

  从事了20余年宣纸技术革新研究的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林产工业研究所的潘祖耀教授对宣纸泄密和保密问题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宣纸泄密与保密的问题,我认为泄密的已经泄密,仿宣纸早几十年就出来了,现在想保密的也难以保密,更何着宣纸生产的特定条件和要素人家也无法满足或仿真。但我们在认识上要站得高一点,问题的关键是现在处在信息社会时代,靠的是高科技领先,而我们的宣纸生产实行的是劳动密集型、许多生产环节仍然实行的是体力型生产,而这种生产方式不是时代特点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存在保密问题,因为人家外国绝不会仍然按照你的那一套去做。外国人所要做的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你的东西,用更先进的东西来代替你,来超过你,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规律。与其这样在泄密与保密上争论,不如加快研究,使宣纸这门工艺技术进入世界造纸技术先进行列,永远保持领先的水平!否则,我们终究有一天会落后。”笔者和潘教授的一致意见是,加快宣纸的开发,加紧宣纸新工艺的研究,这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工艺技术的领先,就是最好的保密,最可靠的保密,不在工艺上领先,就谈不上保密。以往关于宣纸泄密的东西正是我们现在所要宣传的东西,信息社会宣纸保密的本质要求就是工艺创新,技术领先。

  转自2000年07月12日《中华读书报》

(编辑:徐建委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