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博客 论坛 播客 社区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手机MP4
主持人频道首页
杨锐首页
个人简历
相关文章
  发乎情止乎礼仪——访中央电视台《今日话题》主持人杨锐
  我是谁? WHO AM I?
  谦虚VS狂傲——杨锐印象漫谈
  中国需要更强大的声音
  杨锐随笔(一)为了快乐和失去的……
  杨锐随笔(二)王朔先生
  绿色语言与文明
  我的博客
照片集
互动区
主持栏目
  对话
网友评论

相关文章

杨锐随笔(四)智慧的乐趣  

  1980年考入大学到现在,在我的记忆中我曾有过三次难忘的激动并产生挥之不去的难以名状的乐趣。

  第一次是在上外图书馆里初次读到乔治.坎南,这位战后美国首任住莫斯科大使发回给美国务院的八千字电报。他在这封电报中言简意赅地剖析了出于恐惧俄罗斯民族的基因里有着扩张的欲望。他并指出,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就意味着别人绝对的不安全。在分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私有制的鄙视和敌意后,他预言西方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苏俄追求的意识形态水火不容,主张美国推行遏止苏联的冷战政策。我有了“得句疑人有”的窃喜。

  第二次是在北大一位朋友那里看到哈佛大学政治系主任塞谬。亨廷顿著的《转变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该书深刻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所带来的种种不稳定现象,指出现代性是稳定的,而现代化是不稳定的。联系到中国学界出现的“新权威主义论”,那一夜我几乎没有入眠。

  第三次是也是在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偶尔翻到了清朝遗老王国维的大作《人间词话》。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静庵先生提出了文学评论中的境界说,与钟嵘的《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三个里程碑之作。静庵先生书中的个别章句至今难忘,如他认为:“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意外的发现使我常常如获至宝窃喜不已,并开始自觉跟踪各类学报和学刊,以及各类相关的史书和文学评论书籍。每一本书或文章都象是人类精神世界连绵群峰中的一个个制高点。他们让你俯视人生。大师们字里行间的智慧和名言让我领会了为什么孔老夫子扬言:“朝闻道,夕死而已矣。”不知不觉地我开始关注评论。

  1999年秋,海外中心领导找我谈话,决定让我接手主持英语访谈节目《周日话题》。我曾首次尝试在《英语新闻》栏目中推出深度报道。但限于篇幅,我无法将所学和所想的深度与广度与适当的电视形态结合,直到《周日话题》亦即今天的《今日话题》为我提供了这样理想的交锋与探讨的平台。

  我对新闻评论的热爱始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两年的铺垫。那时我几乎每周要为每天早上七点二十的《国际新闻与时事》栏目撰写一篇国际热点事件综述或述评。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从事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舆论准备。所谓舆论应当闪烁思想,体现关怀,煽动热情,推动时事,影响政策和时局。这样说来,似乎文革时期的“两报一刊”更接近新闻评论,但其意识形态太过狂热。那么,美国专栏作家沃特。李普曼关于OPINION的定义就真地成了经典诠释了。当然,无独有偶,五十年代美国媒体对麦卡锡主义歇斯底里的呼应则应是对李氏舆论理解的走火入魔。这也反证了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说过的一句话:“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便会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小说《黑奴吁天录》则以文学形式催化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希特勒的宣传大师戈贝尔没有那样的革命热情,他与自己的主子深知所谓优等雅里安民族战败后德国大众最需要的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德意志民族的理性和思辩,而是迎合非理性的MAJORITY TYRANY(多数人的暴虐)。精神领袖将舆论与智慧把玩到如此程度,现代文明开始以更加理智和审慎的方式驾驭媒体控制下的舆论,虽然当代国际政治一再表明民族利益高于新闻意义上的客观公正。

  迄今为止,人类几乎所有称得上文明的精神成果都有其内在逻辑上的沿袭,精神上的会意和历史上的传承。时间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正融化冷若坚冰的民族国家间的界限。号称第三媒体的电视发展盖莫能外。中国的电视节目从手段到形式都始于对西方的模仿,连舆论监督的概念也传自西方。《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所谓让事实说话的前卫意识缘于本土还是彼岸也就自有公论了。然而,西方的舆论监督是与其言论自由的价值取向结成神圣同盟的。我们的社会批判则来自知识的良知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中国共产党充分意识到,中国社会转型期礼崩乐坏和道德失序正导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克”预言的实现。腐败和各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使执政党痛下决心实行依法治国,并形成加强舆论监督的共识。不过,与其说是舆论监督莫如说舆论引导和疏导。这是改革发展与稳定协调发展的国情需要。但党的第三代领导对舆论多样性的宽容却是史无前例的,它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执政党“与时俱进,取信于民”的先进性。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推出《焦点访谈》。朱容基总理对此有十六字批示:“改革尖兵,舆论监督,政府镜鉴,人民喉舌。”于是饱经风霜的百姓看到了又一缕阳光,信访,上访者如潮。中央电视台东门外天天可以看到秋菊似的质朴,执着和期待。一批又一批肩负着使命的年轻人象当年奔赴延安抗大一样聚集在央视新闻评论部旗下,将批评与表扬运用得炉火纯青,有效化解了大量新时期的干群矛盾,讨回了公道,再造了执政党的威信。政治智慧与舆论自律达到较为完美结合。

  90年代纪实风格电视片如《望长城》和《生活空间》为1996年推出《新闻调查》成功地铺垫,不甘寂寞的电视人开始用脑。不仅如此,在假话和虚伪空前流行的新旧交替时期,同年推出的《实话实说》栏目达到启蒙高度。于是谈话节目遍地开花。全国共有150多个谈话类节目。由《生活空间》到思想空间,以写实手法关注小人物命运,是对高,大,全的历史超越。《焦点时刻》实现了对社会新闻的超越,实施着文以载道的社会批判功能。《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中实现舆论监督的两个特区,其示范效应引起的体制内的深层变革只有历史才能做出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焦》与《新》两档节目既是政策的产物,时代的呼声也是对新闻“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传统定义的超越。

  谈话栏目属于新闻评论类的专题。它的大众类版本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聊天》和《朋友》侧重通过明星主持人,明星嘉宾以及百姓话题和平头百姓参与探讨人性。而谈话的精英版本如CCTV-9的《今日话题》(DIALOGUE)和CCTV-2的《对话》关注的话题主要是重大国内外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参与的嘉宾主要是学者,专家,政府官员,高层管理人士或企业家,各国政要和社会名流。

  英文访谈《今日话题》的诞生应被视为国内务实与宽松政策的海外延伸。英语频道也积淀了为数不多但不甘寂寞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因其处于中西文化交锋的最前沿,而能够登高临远,吞吐百家,关注人类的文明进程。从其前身的《周日话题》到现在,因其语言优势和对外特色,〈〈今日话题〉〉一直力图体现思想性,政策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高度统一,基本贯彻了“多一些外,少一些宣”的方针。因此该栏目一经推出便立刻受到广大海内外观众的喜欢。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度抱有怀疑和不屑的部分西方观众开始面露惊讶,并重新审视舆论对大众和决策的深层影响和两者间的理性互动。在我们以往四年多中播出的四百多期访谈中,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中国专家学者和具有很高政策水平的中国官员就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崛起,就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及政治含义与西方学者甚至政府官员用娴熟的英语展开真诚坦率的对话。今年三月份英语频道将正式借助美国华纳和美国在线进入美国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主要城市的有线网。但西强东弱的舆论格局在整体上仍然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严峻现实。《今日话题》在海外观众中产生的积极影响说明,中国的崛起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参与制定对华政策和准备投资中国市场的海外有识之士关注中国的政策走向和专家治国模式下精英阶层所想与所思。

  《今日话题》(DIALOGUE)并非国内其它访谈类节目以百姓话题,大众评说和明星炒作为主。它不是那类通俗大众化的栏目,而是在中西文化对比框架内侧重重大时事分析,因此具有一定时效;它强调客观公正全面,形式上以中外嘉宾探讨争鸣揭示事物的是非曲直和广义人性的复杂,不作结论,更力求避免强加于人。嘉宾有美国总统克林顿,前美国总统卡特,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前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澳门特首何厚华,著名导演陈凯歌,百老汇音乐剧之王安德鲁。韦伯和百老汇最红的华人演员王洛勇等。

  追求时效是《今日话题》今后奋斗的方向。但实践证明,时效强的时政类报道得到的观众反馈远不如软性焦点和大众话题,因为后者具有HUMAN INTEREST。 从美国的LARRY KING LIVE到英国的HARD TALK这两个非常受欢迎的访谈节目来看,他们关心的主要为两类选题:趣味和人性。而这两类实际是西方媒体总结几十年经验得出的结论。国内谈话类节目定位上大致分为大众和精英两类。 主持风格上也因此分为通俗俏皮类和严肃探讨类。社会功能分别体现为消遣类和评论类。

  《今日话题》显然属于后者,但又不尽然。 它显然为真正想了解中国的境内外外国观众提供了窗口和平台。同时它又具备一些论坛的性质和特点, 如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辩论,特别是在来自不同社会制度的官员与学者之间讨论。我们当然也必须严格把握好之间的分寸,寻找出彩和讲政治之间的平衡点。这是对智慧勇气和政策水平的考验。从前任陈晓薇到我和赵斌都基本贯彻一个风格:即大胆提问,小心求证。出发点是尽量充分考虑到国外受众的心理,为他们答疑解惑。对于我来说,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尽量使我们的节目具有大国胸襟和风范。不怕问到,怕没有想到;不怕尖锐,怕流于平庸。

  纯就我个人而言,我所主持的节目必然受我自己的经历与兴趣影响。我大学就读于深受海派文化影响的上海,毕业后最初两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工作,经常撰写国际评论文章,93-94年在英国深造期间深受BBC主持人严谨稳重圆中带方的提问对话方式的影响,95年至今参与国内外许多重大事件的一线采访报道,曾与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基本做到采访时不回避重大和敏感问题又不至带来僵局,在熟悉和掌握情况的前提下,灵活引导嘉宾参与讨论,并与之对话。

  总之, 电视英语新闻评论前无古人,是一项不可限量的事业。我们力争把DIALOGUE 办成中国新闻改革与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旗帜与试验田,使之成为见证中国社会转型,鼓励思想交锋和文化沟通的最前卫和最权威的中外精英的英语论坛。由于申奥成功和加入WTO,中国大地再度掀起英语学习的热浪。《今日话题》因语言的特殊魅力正成功地建立起一代到两代中国年轻人对跨文化深度交流的预期。它坚定地直面中国入世的现实,倚重“出世”的精神,相信会在实践中变得更加成熟。

  20世纪经历两次热战一次冷战及科学进步,人类在反思如何把握自身的命运。生产力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财富积累过程中导致精神失落,资源再分配时则重新找寻平衡,伴随都市化和中产阶级的形成是对权利的尊重,舆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力量的重新整和。中国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的社会转型。它是一场极为深刻的革命。产物之一是市场经济下的平等意识即人的现代化。人在改变物质世界的同时更在改变自己。一元化的体制,市民化的社会,多元化的媒体使变与不变更加相对。于是不同民族,不同政府,不同制度,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群体或个人开始形式不同的交流和对话,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善莫大焉,无非增进理解,更好地把握好人类自身命运。中国人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文化自觉更促使全民族的内省达到现代高度。人类共同追求公正。它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互动永恒的话题,更是对话的历史前提和社会必然。

  对话需要智慧,智慧产生乐趣。《今日话题》应当是英语频道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