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频道首页
西部节目时间表
特别关注
美丽西部
西部之旅
西部人物
西部大开发
大话西部
网文精华
视听西部
西部概况
>> 特别关注

透视:西部发展以“特”制胜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22日 09:48

  人民网-华南新闻

  庞革平 冯飞勇

  2004·中国西部论坛近日在南宁落幕。来自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商务部、交通部、铁道部、农业部、湖南、江苏、浙江、山东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领导,与中外专家学者、企业领袖一道谋划西部未来发展的方向。论坛探讨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如何实施东西联手,加强区域协作?如何振兴西部的工业?如何积极发展西部的特色农业?西部如何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城市经济和服务业?透过这些热点,记者发现,西部地区如何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成了当前西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工业

  论坛举办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深入广西部分工业企业考察时强调,包括广西在内的西部各省市区,要加快发展,把经济支撑起来,必须要有几个拿得起来、打得响,而且能立于不败之地、不靠国家保护的站得稳的支柱产业。

  依托本地优势特色资源,大力培育特色工业产业,已成为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共同选择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煤炭资源远景储量1.2万亿吨”、“苏里格气田属于世界级大气田”、“稀土资源总量居世界之首”,这是内蒙古在本届论坛上主推的优势资源。该省已把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他们今后“将突出发展稀土新材料和应用领域,加快稀土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延伸稀土产业链”。

  工业基础相对雄厚的陕西省,提出要抓住目前的良好发展机遇,力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煤向电力、煤电向载能工业品、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三个转化”,着力打造煤电载能工业、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

  就连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宁夏,也提出要在今后一个时期更加突出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延长产业链。全力实施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新材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稀有金属产品、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碳基材料等深加工。

  特色农业要走产业化路子

  一场关于“积极发展西部特色农业”的专题讨论,使农业发展成为本届论坛的一个热点。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认为,特色农业是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已成为西部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特色农业要形成产业化,必须由企业支撑起来。

  内蒙古蒙牛乳业公司董事长牛根生说,他们企业所在的和林格尔县“自从蒙牛等龙头企业兴起后,一下子解决了3个问题:让农民找到了市场,调整了产业结构,一大批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这个过去有名的贫困县“彻底改写了历史”。牛根生的产业化思维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内蒙古将依托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草原兴发集团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进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开发。

  陕西苹果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果业在该省成了与高新技术产业齐头并进的一大支柱产业。现在,该省提出要把苹果做成世界的驰名品牌。2004年,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47万公顷,产量达55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和世界总产量的1/10。

  东西联手发展特色经济

  “东西联手打造西部特色经济”,这是本届论坛的又一个讨论专题。

  参加论坛的江苏省副省长李全林说,东西部经济结构所存在的较强的互补性,使江苏省在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和多形式地参与西部大开发中获得了“共赢”的回报。

  山东省副省长王仁元则透露说:“5年来,山东已有3300多家企业先后到西部投资办厂,合作项目达2300多项,总投资近1000亿元。”

  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其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西部地区发展的浙江民营企业已达1.1万家之多。这些情况表明,东西联手开展经济协作正在不断扩大,接下来的只是研究如何找出更多共同的利益,进一步加强合作的问题了。

  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立,首先形成了东西区域合作的有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为国内其他地区或者是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东西区域经济协作提供了范例,广东与广西由对口支援转变到全方位对接并不断强化的“两广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侯景新认为,我国东西部的联系除了在自然资源方面形成急迫的供求关系以外,还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和人力资源上。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东西部应联手行动。从资源上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说明了东部发展对西部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强。在人力资源方面,西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东部流动,既缓解了西部某些区域承载的压力,又满足了东部地区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需求;相反,东部企业家和对口支援的技术人才也源源不断地西进,对西部的经济发展形成必要的推动。

  《华南新闻》 (2004年11月22日 第三版)

(编辑:西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