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频道首页
西部节目时间表
特别关注
美丽西部
西部之旅
西部人物
西部大开发
大话西部
网文精华
视听西部
西部概况
>> 西部人物

刘秉义--我和西部的不解之缘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9日 14:05

   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

  这熟悉的旋律会让您想起那个火红的年代

  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

  回望走过的艺术岁月

  歌唱家刘秉义和西部的不解之缘

  主持人:欢迎进入《西部情怀》。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刘老师,您好。

  刘秉义:你好。


  刘秉义简历:

  刘秉义,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如《我为祖国献石油》《回延安》《沁园春 雪》等。1964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

  2004年5月3日,荣获由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首次向中国艺术家颁发的《歌倡艺术杰出贡献奖》,此外,他还曾获《荣誉石油工人》《荣誉伐木工人》《荣誉建筑工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自1970年起,任中央乐团独唱演员,现任中国歌舞团的独唱家兼艺术指导,是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文化部艺术家联谊会常务理事,并兼任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及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主持人:刘老师是一位男中音的歌唱家,可以说是我们广大电视观众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一位歌唱家,尤其是您演唱的那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也可以这样说,很多观众对您的熟悉和了解是源自于这首歌曲,那可不可以说,这是您演绎的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呢?

  刘秉义:其实我觉得确切地讲,我这个歌唱的最多,时间唱的最久,从1964年唱到2004年了,这个歌唱整整唱了40年了,所以电视观众也好,剧场里的音乐听众也好,很熟悉这个歌,通过这个歌也很熟悉我,大概就是这么一层关系。

  《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曲,让刘秉义和石油工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石油工人那种坚毅以及甘愿奉献的豪情,深深地感动着刘秉义。在祖国的每一个油田,都留下了刘秉义的足迹。边陲新疆的塔里木油田,那里更是刘秉义难以忘怀的地方。

  刘秉义:开始我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住那种工作车一样的那个小棚,板房,后来过一年再去,就有房子了,开始建设房子了,最后一次三年前,最后一次去塔里木的时候楼都盖起来了,那大沙漠里阿,那真是发展变化非常大,很多石油战线上的职工在那里一干就是几十年。

  主持人:把自己青春和人生都献给了西部的建设。

  刘秉义:都贡献了,所以有一次我去碰到一个工程师跟我开玩笑,啊呀我可见到你了,第一次见到你没想到是在大沙漠里,你知道吗?就是因为你那个《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我就唱着它,石油学院一毕业就背着包上这里来了,一下子这么多年。

  刘秉义:还有一次到塔里木油田去,我以后第三次去塔里木油田的时候,他们石油工人在井架上,高高的从顶到下挂了大的红的调幅,上面写着“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一看到我眼泪就出来了,因为他们用这个来欢迎我,表示对我的盛情,同时它又是石油工人的誓言,我们战斗在祖国的死亡之海,大沙漠里,为了祖国石油事业,奉献一切,就是一种誓言,像这样的事情在跟石油工人接触当中,你说给我献了,颁发了一个荣誉证书,给我很高的荣誉,我觉得实际上是石油工人教育着我,激励着我要为他们演唱更好的作品。所以我觉得这种感情好像是,通过一个歌,认识了石油工人,接触了石油工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他们有了深厚的了解,反过来又能够促使我在演唱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够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对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对他们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深刻的把他们那分情怀,那份精神风貌,展现在听众面前,我觉得这就是我从他们那里吸收的营养,吸收的生活的源泉。

  主持人:可以说,《我为祖国献石油》是您艺术生涯当中一个巅峰之一吧,但是您的起步,刚才您也提到了,其实也是从唱一些包括西部歌曲在内一些歌曲开始的。

  刘秉义:是啊,我小的时候,那时候还不懂什么事,但是起码知道这个歌好听,你像这个《在银色的月光下》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演唱过了,很多西部的民歌,内蒙的民歌,我觉得好像,当然后来了从事专业工作以后了,很多的《回延安》、《延安颂》、《黄河颂》这些东西都囊括在自己的保留曲目之中了。

  主持人:当时可能你选择这些曲目,或者这些保留曲目的时候,觉得这个旋律非常好,或者这个词非常好,有没有想过这个歌曲它诞生的地方,或者它原生态存在的那个地方,会是什么样,有没有这种向往?

  刘秉义:当然有了,你比如说我唱《回延安》,我唱《回延安》的时候是70年代初,其实那个时候我还没去过延安,对延安的认识,对延安的这种感官其实全是从画册上、电影屏幕上、文章的介绍里,什么延河水,宝塔山,延安的窑洞,都是想象之中的。

  初次踏上陕北的土地,刘秉义不敢相信,自己歌曲里唱到的地方,竟是这样的神奇。这里的人民也是那样的朴实。

  刘秉义:所以我觉得再去唱《回延安》内容就具体了,就丰富了,而且好像一下子把自己和延安的群众,和西北的群众贴的很近了,他们对我们那份感情也是让人很难忘的。因为这个歌它最后落脚点是延安精神,就是如何保持和发扬延安精神的这样一个主旨,就是延安精神永远不能忘记,就像《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那个精神一样,那个时候那么艰苦,现在已经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发展等斗争很好了,还需要不需要这些作品了?还需要不需要这些作品里的精神呢?

  主持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刘秉义:就像现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以后,很多青年观众,包括很多大学生在内,那些作品诞生的那个年代,他还可能没有诞生呢,应该说不是同代的人,但是他们对这些作品都给予了很大的热情的关怀支持。

  主持人:听您这么一说,我现在真的特别想借今天这个机会,能不能给我,或者给电视机前的很多年轻人,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这首歌曲,再次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能不能给我们演唱一段。

  刘秉义:回延安歌词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回延安》是取材于陕北民歌的旋律,包括您刚才说,无论是您刚刚开始唱歌,到您从事几十年的歌唱事业,一直都没有撇开原创音乐,或者说是这个最本土音乐对你的营养的汲取,

  刘秉义: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应该说就是西部的音乐丰富了我的音乐的领域,就是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学习,或者说掌握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你比如我曾经唱过一首内蒙的民歌,《牧歌》,蓝天绿草,雪白的羊群,一幅非常抒情的,非常美丽的油画一样,我很喜欢摄影,其实我喜欢摄影主要就是从摄影里面学习很多演唱的所需要的手法,摄影讲究用光,讲究对比,讲究反差,很多音乐作品也是那样,你像《牧歌》,(唱歌)一下子一幅图画要出来了,你从摄影当中感受到那种画面都会在眼前出现了。

  刘秉义:我觉得西部的音乐,我刚才讲了,我从小的时候,从孩提的时候,还不知道西北是什么的时候,就开始熟悉西北的音乐了是这个音乐引导着我,认识西部,了解西部,一直到现在我们开发西部,这个领域在越来越扩大开来,所以我觉得如果说它在我的艺术生命力,占了个什么位置,我觉得它是一份非常就是底蕴非常深厚的音乐宝库。

  主持人:而且这个音乐它是非常的丰富,非常的庞杂。

  刘秉义:而且它在全世界来讲都是非常珍贵的音乐宝库,我们在国外演出,国外的听众都很熟悉我们西北的民歌,他们会点名让你唱《在那遥远的地方》他们会点名让你唱那个新疆民歌,我都是很感动的,他们怎么会,那些高鼻梁,蓝眼睛怎么对我们西部的音乐有这份情怀,他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在我们国家的范围内更不用说了,他的影响面是相当大的。

  主持人:音乐无国界的,而且这些音乐不仅可以成为流行音乐,而且还可以成为我们正规的大专院校的教材。

  刘秉义:很多作品,我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在学习当中,包括在教学当中,用的教材里面很多新疆的民歌,内蒙的民歌都是有的,都是有的,像我刚才说的《牧歌》,更大的作品,《黄河颂》《延安颂》这些作品,包括很多的新疆民歌都在教材里面,所以我说他是非常珍贵的音乐宝库,一点也不夸张。

  主持人:可以说西部音乐也是支撑起中华民族音乐的半边天。

  刘秉义:是这样的,你很难找到一个歌唱家在他的保留曲目里,没有西部音乐的,没有西北民歌的,或者有关西北民歌素材创作的艺术教材,你找不到的,有时候一个音乐会上安排曲目上都会互相冲突了,他选择这个歌,他也选择这个歌,大家还要让一让。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了,就是您作为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成员,多次到地方到基层去演出,非常热闹的场面,这些地方可能也有西部,有其他的地方,给您留下不同印象的是哪些地方?

  刘秉义:我有几个印象:一个是西部的人民,就像那份黄土地一样的,就是那种情感上的质朴,那种憨厚,待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那种盛情,我觉得是非常突出的。怎么说呢,就是让人从感情上,能够感觉到更加亲切。(记者:贾辰雁 陈莎莎 主持人:王洲) 播出时间8月3日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