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频道首页
西部节目时间表
特别关注
美丽西部
西部之旅
西部人物
西部大开发
大话西部
网文精华
视听西部
西部概况
>> 西部人物

张贤亮:出卖“荒凉”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27日 09:51

  

 


  什么是文化包装,什么是出卖荒凉,为什么一座在别人眼力一文不值破败不堪的城堡废墟在他的手中居然变成了一座可以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影视城?为什么别人看起来很普通的黄河水在他的手中就能够变成可以出卖的商品?这里面包含着多少的人生阅历与感悟,包含了多少辛酸的艰苦历程。西北著名作家企业家张贤亮为您讲述他奇特而又艰辛的创业历程。

  记者:这里面装的不是一般的水,它是来自某一个地方的水,我想请您帮我们看看这个水是来自哪儿的?

  张贤亮:黄河水。

  记者:你觉得是吗?像不像?

  张贤亮:看它的浑浊。

  记者:浑浊有点像。

  张贤亮:是哪儿的水向您请教。

  记者: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它是哪儿的水。如果它是黄河水,它的价值?

  张贤亮:它的价值非常大,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乳汁。在宁夏黄河水被称为金水富水,因为宁夏是一片干旱的土地,也比较贫穷,它知道把水引上来,那个地方马上就长庄稼,所以在宁夏黄河水被称为金水富水,黄河水有一个象征性,象征什么象征富裕、吉祥,我要把它作为一个旅游纪念品出售给游客,那么当然还要给予一些包装,或者很精美的小盒子,主要是在乎一句话,赋给它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卖钱。我给它怎么概念,我首先不叫它黄河水,我要给它起个名字叫中华民族的乳汁,游客朋友不仅带回中华民族的乳汁,这就不是我把黄河水带回去了,而且带回了富裕安宁和吉祥,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这三样东西。

  记者:它的价值真的有这么大吗?你的眼光是什么眼光,是文化人的眼光还是商人的眼光?
张贤亮和他的影视城

  张贤亮:这个就是既是文化人的眼光又是商人的眼光,你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话,那么如果你是一个文化人,你一只眼睛是文化的眼光,另外一个眼光是市场眼光,很自然你就形成一个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怎么样出售东西,你都要给它一个文化内涵,赋予它文化内涵,而只有一个文化的内涵给它赋进去以后,它马上价值就不一样,

  记者:现在商业社会竞争其实最本质的竞争就是文化?

  张贤亮:对。

  记者:你当时怎么发现这两个废墟的?

  张贤亮:我当时1961年我劳改出来,到另外一个农场去就业,61年是非常困难的,是你们不可想象的,就想买点盐,我就选了一天向队长请了假走了三四里路去了,那个时候是一片荒漠。

  记者:人也很少?

  张贤亮:极少人,就是放牧的。远远地平线上一看就这样两个古堡。

  太阳从东边照过来,是黄土,是多年的黄土,给人金碧辉煌的感觉。

  记者:黄土给你金碧辉煌的感觉?

  张贤亮:是。那么它一片卵石滩荒地,它不会长任何杂草,它好像从地低下升上来的。

  两个实体,马上让我联想到了美国好莱坞电影,拍中东影片的场景,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事是非常好的电影画面,当时我还没有对这个有必须深的了解,我还以为它是牧民在荒滩上打的土寨子,因为整个是羊圈。我就说牧民建的一个土寨子,它大门因为大门窟,门是砖窟的,砖给牧民搬着去垫羊圈什么的,大门也就快坍塌了,门已经早就被人挪走了,搬着难看,人们就从这门里钻进钻出。

  记者:当你看到那个情节的时候,你把它和历史?

  张贤亮:那时候我不知道这个历史,历史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后来我准备去开发他我才做的一番探讨。

  记者:怎么想把它开发成影视城?

  张贤亮:这个说来很巧,张军召在拍《一个和八个》当时张艺谋还默默无闻,张艺谋还是《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那个时候他们准备拍一个根据郭小川长诗改编的一个电影叫《一个和八个》,那么他们从陕北一直找这样一个古堡,作为抗日战争的一个场景,那么里面要么就有人住要么就是太破,要么就是太整齐,到了宁夏来他是电影剧组,他去找文化口,我刚刚平反从农村上来,文化口的人没有知道附近有这种地方,就说去找张贤亮,张贤亮刚刚从农村回来,问他有没有,我说有一个地方叫镇北堡,我当时就让找我问的文联的干部,带他们到那里去,结果张军召就看上了,在这里拍了《一个和八个》,张艺谋也看上了,来了以后他把《红高粱》的整个剧组拉过来了,这样在我建立影视城以前陆陆续续,吴天明跟我关系也很好,介绍他已经在震北铺拍了五到六部电影。我想起来建它就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全国掀起了一个大办第三产业,干部寻找第二职业的潮流,我称此机会我顺潮流想动把这里拍五六部电影的场景全部把它恢复过来,我把这些场景很迅速地把它转化为一个旅游的资源,把这个旅游的资源推向旅游的市场,我去卖门票让人来看这就成为商品了。

  记者:把它办成景点之前面积多大?

  张贤亮:它这个两个古堡,一个古堡30多亩地,150米长,150米宽,一个是170米长,170米宽,两个,一个是清代一个是明代都是废墟了。

  记者:现在呢?

  张贤亮:现在我又把这片地,因为我们国家土地是国有的,国有的土地我就从它的农场把它租赁过来。用租赁的办法,现在有300多亩再加上一共600多亩,每来一部剧组在我那儿拍电影,在宁夏拍电影,不仅仅选择我影视城600亩地范围,他都会在附近找它符合剧情的镜头。在宁夏呆的时间或长或短平均一部影视剧组,最少要一百万元的投入,吃、注、行、群众演员,稍购一点旅游纪念品回去,最少是100万,我现在已经拍了50多部,不包括在我之前五六部,成立影视城以后到现在拍了54部片子了,我给宁夏拉动5400万的内需,我常年提供100个就业机会,不间断的附近几千人靠影视城生活。

  记者:在您带动下都成长起来了?

  张贤亮:它那片都繁荣了。附近有一支剧组专门当群众演员的队伍。

  记者:职业队伍?

  张贤亮:兼职。有这支队伍。他们已经拍过比大宛拍的电影还多,他们拍了几十部了。他有时候比如说前一段《关中刀客》《关西无极刀》《独行卫士》三部在那儿拍,一个人去当三个剧组的群众演员都可以的。这样他们很职业化了,他们很懂得导演的要求,很懂得摄影师给他们布置的串场,怎么走过来怎么走过去啊。

  记者:他们都认识你吗?

  张贤亮:都认识我。

  记者:他们有没有说张贤亮在我们这里办个影视城,于是我们沾了光生活有所改善?

  张贤亮:这个他们也承认,但是我并不需要他们承认这点。

  记者:您需要什么呢?

  张贤亮:我做到就行了。

  记者:你影视城目前状况怎么样?

  张贤亮:目前状况很好,一个企业关键是看投入产出比。那么投入产出比越高的企业,它的企业生命力就会很顽强,而我在里面的投入就是我的策划,我的创意,我的经营管理,我的脑力值钱,中国人说出卖荒凉,出卖荒凉是日本记者给我定位,可是中国80%的地方荒凉为什么卖不出去?为什么我那片荒凉卖出去,而且人们还花30块钱门票来看。毕竟里面有我的投入,投入我的创意。

  记者:西部影视城是西部片的摇篮了?

  张贤亮:是的,因为像《双旗镇刀客》现在年轻人很喜欢的《大话西游》,出了最著名的当然是张艺谋的《红高粱》了。还有屯文集的《黄河谣》,所以那个地方被誉为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八十年代中国电影获大奖是从张艺谋的《红高粱》开始的。《红高粱》是从我的影视城拍出来的。

  记者:那么多西部片从你那儿出来,你想通过影视城告诉什么呢?

  张贤亮:我想告诉人们西北大开发有另外一条思路,西部大开发除了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策划创意经营管理。没有好的创意没有好的策划没有好的经营没有好的管理有多少资金有多少技术进去都是事倍功半。

  记者:你出生在江苏在重庆长大,在北京也呆过,现在在宁夏,你在宁夏生活这么几十年,你做一个比较,

  张贤亮:东部沿海是接受市场经济比较早的地方,因为它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接受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已经渗入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那个时候西部还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男耕女织,因而在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东部建设市场经济社会是比较容易,因为它有历史的基础,西部它的文化观念比较落后,它对于市场经济很难以接受。

  记者:你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去了宁夏,那时候去到现在已经67岁了。这么几十年一直没有离开,当初有没有离开的机遇?

  张贤亮:有,就是在我彻底平反以后后来又写小说,有些地方想让我去,尤其是我的老家,第一个我的创作源泉是在西部,也就是在我受苦受难20多年的生活的地方,第二个就是我创办的企业也在西部,所以我没有离开。

  记者:受苦受难20多年是人生很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面有没有感受到,当地人的一种普通老百姓对你那种感情或者关心或者支持?

  张贤亮:最简单的《牧马人》里面一个李修枝从四川来跟许灵钧结婚。是一个赶大车的人介绍的。实际上这个事情也发生在我的身上,因为那个时候我30多岁了还是个光棍,怎么还不结婚找不到对象,他们也着急,来了一个四川姑娘找不到人,她所找的对象出事故死了,也没有找过,干脆跟老右结婚,就是《牧马人》当中的一段,我当时并没有结婚,她终于结婚了,生了一个孩子,我没有结婚,结不成婚,因为什么?我没有一百块钱。

  记者:登记结婚要100块钱?

  张贤亮:不是登记结婚要100块钱,她女孩子她从四川来,她事先借的36块钱一来给人家邮寄回去。第二个她申请在这里工作,凭我十几块二十块钱工资不可能养活两个人,她要在这儿就业,她必须等待一个月,等待一个月申请这个过程当中她要吃穿住,这有一点花费,第三个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家庭基础设施建设锅碗瓢盆,最少要一百块钱,附近的人张罗,整个村子人张罗没有张罗出一百块钱现金来。

  记者:所有村民帮你找这个钱。

  张贤亮: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是什么分子,觉得你人是好人,也可怜,三十多岁没有结婚在他们看来就是非常悲惨的,并不是认为你打成分子悲惨的。

  记者:你现在跟他们还有联系吗?

  张贤亮:没有联系。

  记者:你记得他们的面孔吗?

  张贤亮:记得。

  记者:在遇到这么多事情,20年的生活很艰难了,当时因为历史原因离开了那个地方,当时为什么不离开走回老家或者去别的地方?

  张贤亮:因为20多年已经习惯了,我已经习惯那儿了,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了要叫我走。另外我前面说过,它毕竟是我写作的源泉,既是我创作的基地也是我办企业经营的基地,这两点让我不愿离开的。

  记者:假如当初在宁夏另外一个地方,你现在会有这样的影视城吗?或者你想着要做这样的影视城吗?

  张贤亮:那绝对不会。那也许别的地方有这样的市场。

  记者:但是还是你办的?

  张贤亮:还是我办的。

  记者:你现在除了写作,主业是协作,副业是经营影视城?

  张贤亮:对。我还是有这个精力,因为影视城坦率说它是我的业余活动,那么我们中国有句俗话“乐此不疲”你只要喜欢去搞它就不会感到疲倦,所以我只要喜欢搞它我就还是有精力的,因为我没有什么业余活动,没有什么业余爱好。除了写作读书叫我干什么去呢?我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下象棋不会,不会任何乐器,不会卡拉OK唱歌,怎么办,我不就搞影视城很有趣的,连厕所都是我设计。

  记者:把精力作为你的业余爱好?

  张贤亮:嗯。它跟集邮钓鱼是一样的。

  记者:一样吗?

  张贤亮:一样的。

  记者:不一样,集邮爱好是一种很休闲的,不需要动脑子,经营要想投入多少钱投入产出管理?

  张贤亮:收藏和集邮是很动脑子,与其那样动脑子我不如搞一个实体来玩玩。

  记者:你把动脑子作为一种休闲了。

  张贤亮:它也属于休闲。

  记者:你的心态能够永远保持下去?

  张贤亮:谢谢。

  人物简介:张贤亮,中国著名作家,企业家,1936年12月生于南京一旧官僚家庭。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直至1979年9月彻底平反。代表作品《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具有很大的影响。1961年,尚在农场劳改的张贤亮发现了镇北堡,并在80年代初期将它介绍给了电影界。此后,张贤亮抵押了自己的全部资产,倾家荡产地办起了影视城。此外,张贤的"出卖荒凉"的理念也被广泛的认为是中国绝无仅有的经营理念。(资料来源:西部频道《西部情怀》)

(编辑:千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