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旅游频道 > 驴友维权案 > 驴友维权案 > 正文

网络维权路漫漫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9日 11:14

  在旅游书籍市场上,从网络上拿文章拼凑而成的粗糙出版物大行其道,侵权现象屡见不鲜,但网友维权行动则显得软弱无力,《中国自助游》被诉侵权一案打破了这一局面,作为涉及被侵权人数最多的著作权案,是网友维权的先声。

  2003年12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宣判,为国内首宗网络集体维权案画上了句号。12月25日,被告方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致歉声明又一次挂在了旅游论坛的页面上。这一次,他们是向提出上诉的8名原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相比轰轰烈烈的维权组织过程,法院的终审宣判和被告的道歉显得有些低调。面对这样的结果,许多当事人和关注者都不满意,但又无可奈何。

  《中国自助游》这本书,很多人并不陌生,从2000年《中国自助游》出第一版的时候,被称为国内背包客集散地的驴坛上抗议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曾经多少人愤而指责他们剽窃,但终因想到维权的艰辛而不了了之。2003年3月11日,当我也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写来的文章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时,那种气愤更是有了切肤之痛。

  我是这场网络著作权集体维权官司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从决定要打官司到终审判决,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期间很多媒体报道了此事。当他们采访我的时候,必问的几个题目总是“你为什么要打这场官司?”“觉得值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几个保留问题,不仅是媒体感兴趣的,也是我和所有原告、关心网络著作权的人们不可回避、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打这场官司?”——因为气愤,因为我们的权益被粗暴的侵犯,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侵犯。

  “觉得值吗?”——从经济上来说,不值!对于这个问题的斟酌,让已寻找到的一半的作者放弃了诉讼。谁都得考虑将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并不乐观的赔偿。可是,从社会意义上说,值!这个案子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索赔案件,我们希望借助这场大规模的诉讼,引起社会对网络著作权的关注,发现存在的问题。希望我们的出现,能促使更多的网络作者去主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网络著作权诉讼过程引发的思考和争论的意义远远大于判决结果,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所在。

  “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艰辛的维权之路!

  从2003年3月到年底,在这条路上,我们跋涉了9个多月。回顾准备和诉讼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查找证据、整理材料、联系律师、寻找原作者,随时面对各种疑问,统一思想和行动。即使只是一个人,打一场官司都有许多琐碎的事务要处理,何况组织18个人?而且这18个人原本都是素不相识的网友,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在国外。网络因为过于自由,所以网民这个群体更像是一盘散沙,发泄愤怒容易,采取集体统一行动却很难。必须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召集、组织,并愿意为此承担大部分的义务和责任,否则诉讼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因此,在准备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付出是无法量化的,自然也无法索赔,这是维权过程中最艰难的几个环节。

  网络著作权所具有的特殊性,加上大部分的网友普遍不了解国家对网络著作权的法律规定,也让许多网文作者不敢轻易诉诸法律。常有人问我“我怎么能证明自己就是那个作者呐?”、“我的文章被很多网站转载,如果被告说不是从新浪网拿的,那算不算侵权呐?”、“原文被打散了安插在书中,又做了不少修改,还能证明我是作者吗?”、“只抄袭了一二百字,算不算侵权呐?” ……林林总总,把维护网络作品的法律程序想象得很复杂。其实网络著作权只是取证比普通的著作权多了一二个环节,并不难解决。很多时候,困难没有我们像想的那么大,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做好准备去克服。决心、毅力和细致的收集整理工作,是最关键的。

  做了5个月的前期工作,2003年8月6日,18名网友终于向北京朝阳区法院递上了起诉书。从单纯的愤怒到走向法律程序,这一步来之不易。

下一页>>
第1页
(编辑:青朴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