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首页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史话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27日 15:13


  1983年3月广播电视部决定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电视艺术委员会录制部和中国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团合并组成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系直属于广播电视部的正司局级单位,并于同年10月18日正式成立, 1985年2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并入中央电视台,阮若琳任主任(1983—1988)。历经张天民主任(1988—1994)、于广华主任(1994—1997)、胡恩主任(1997—2000),现任主任为李培森(2000至今)。

  中国电视剧的肇始,要从1958年录制的《一口菜饼子》算起,对这部第一次以“电视剧”来命名的节目,现在谈起来,连许多业内人士都语焉不详。当时电视传播的范围很有限,拥有电视机的人也很少,在所播出的节目中,电视剧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不大为人所知。

  最初的“电视剧”,是在舞台表演的基础上与电视录播技术的简单结合。有人形容当时的电视剧是“一条主线,两三堂景,四五个人,七八场戏”,由于那时没有录像设备,只能采用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切换,实时播出的方式,这种“一次性消费”的局限性,使我们今天已无法再看到当初的情景。1979年由中央电视台完成的电视剧《有一个青年》首次采用实景拍摄的方式,走出一条新的路子,而后逐步完善,并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影制作的手段,根据电视传播与收视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拍摄方式。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经过1958年——1966年的初创期、1967年——1977年的停滞期、1978年——1981年的恢复期,至1982年进入了全面复兴的时期。“花开元自要春风”,欣逢良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应运而生。

  中心创建伊始,来自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的60余人、中国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团的120余人和电视艺术委员会录制部的10余人组合在一起,以期共同谱写电视剧的新篇,中心的徽志——三段圆弧组成的一朵新花,就准确地表达了这一意念。

  中心的建立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设备老旧,所使用的大多是即将被淘汰的机器;资金短缺,为筹备拍片而“乞讨化缘”是常有的事;房屋不足,除机关安顿在虎坊桥的几间办公室外,五个创作集体、艺术处、导演室都分设在廉价的招待所和仓库里……这时的中心被人们戏称为“八大处”。

  中国电视业从一开始就是得天独厚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重视与特殊关爱,电视剧事业当然也不例外,所谓“艰苦创业”是与今天的优越环境相比而言,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当初的一切困难,亦皆未超出该时代之常规常理的范畴。回顾往昔,我们感受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是中国电视剧的复兴时期,随着电视覆盖面的扩大和家庭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剧逐渐成为了中国大众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心初创阶段生产的《蹉跎岁月》、《走过暴风雨》、《生命的故事》、《夜幕下的哈尔滨》、《寻找回来的世界》等剧目,取得了开门红,广泛赢得观众的好评,为电视剧在中国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还着手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逐一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这一前所未有的尝试显示了中心领导的过人胆识和老一辈艺术家的非凡才智。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风气之先,以电视剧的形式完整地诠释、演绎了这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塑造出直观的艺术形象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欣赏要求。1986年5月,25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同时播出,万人空巷,最高收视率达70%以上,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掀起了“红潮”。

  随后拍摄的《西游记》开始了神话类通俗剧的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奇妙的神话世界,播出后受到不同年龄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反响巨大,收视率达到同时期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段电视剧收视率之最,在国内外多次重播仍然经久不衰,广受欢迎。

  1987年,中心拍摄了长达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这部气势恢宏的超级制作,其财力投入之大、编导水平之高、阵容之整齐,场面之宏伟、景物之精致、技巧之完善,在迄今为止的电视剧中都堪称独步。《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购买此剧播映权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三国文化热”,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优。

  1997年精心策划的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础上重现了北宋时期的民情风貌,烘托出民间市井文化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江湖英雄豪杰的侠肝义胆。香港袁氏兄弟的加盟,使该剧的动作设计、武打场面更具观赏性。片尾主题歌也不胫而走,广为传唱。该片在海外的播映权达到了国际电视剧市场的标准。《水浒传》的成功给四大古典名著的改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显著成就,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一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举措,构筑了当代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时间证明,这四部电视剧所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使它们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电视剧的经典之作。

  此外,中心20年来相继推出的《努尔哈赤》、《末代皇帝》、《唐明皇》、《东周列国-春秋篇、战国篇》、《太平天国》、《文成公主》、《秦始皇》、《曹雪芹》等一系列古代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使中心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剧制作业的领头羊。

  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电视剧市场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以拍摄主旋律电视剧为首要任务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也受到了来自市场压力的冲击和严峻考验,中心的决策者和艺术家们始终牢记一条基本的创作理念:以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电视剧为历史使命,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价值取向,既要进军市场,又要保持可贵的艺术品格。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一贯将此类创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拍摄了一批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艺术精品,如《巨人的握手》、《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潘汉年》、《李克农》、《中国命运的决战》、《日出东方》、《孙中山》等,其“故事的吸引力、人物的亲和力、视觉的冲击力和情感的穿透力”都非常突出,完成了党中央提出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依托改革,发挥雄厚的技术制作力量和自身的人才优势,以大量的优秀现实主义力作奠定了自己在主流电视剧领域的领先地位。那些人们所熟知的电视剧:《蹉跎岁月》、《苍天在上》、《咱爸咱妈》、《北京人在纽约》、《女人不是月亮》、《香港的故事》、《9.18大案侦破纪实》、《人间正道》、《针眼警官》、《女子特警队》、《大雪无痕》、《一村之长》、《刘老根》、《省委书记》、《以时代的名义》、《江山》、《荣誉》、《记忆的证明》……它们既体现了昂扬的时代精神,又热切关注现实生活,颂扬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不断给银屏增添新的亮点和激扬的气息。

  在纷纷扰扰的市场洪流中,一大批现实主义力作无疑是使中心屹立潮头的柱石之作,我们不会忘记这些在各个品类中开创了某种类型电视剧风格的以下作品:

  1992年正值“出国热”、“留学热”的时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合拍、在华人圈引起轰动效应的《北京人在纽约》,第一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种冲突中人们所经受的困惑与痛苦,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视性的完美结合,在海内外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93年,电视剧《苍天在上》的面世,被媒体称为“放胆”的作为。这是中国第一部重量级的反腐电视剧,直面现实,针贬时弊,渗透着时代精神,它以空前的尖锐性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深刻震撼了亿万观众的心弦。2001年播出的另一部反腐力作《大雪无痕》延续了这一传统,并从人性的深度挖掘腐败的原因,体现出坚实的质感,反映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1994年《9.18大案侦破纪实》开创了公安题材电视剧纪实风格的先河,神色兼备,豁人耳目;承袭这一特色,收视率与社会反响俱佳的《女子特警队》(1999年)也成为同类题材的佼佼者。

  1995年根据全国十大女杰事迹改编的10部20集系列剧《她们的故事》,对系列单本剧的创作拍摄不断进行探索性的尝试,其中《牛玉琴的树》呈现给人们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其品相渐甄上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创作大量脍炙人口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作品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题材样式的多样化,推出了大批具有中国特色和本民族艺术风格的电视剧。20年来,中心陆续拍摄了儿童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十七岁不哭》、《我要做个好孩子》;戏曲电视剧《家·春·秋》、《苦菜花》、《新乔老爷奇遇》;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天神不怪罪的人》、《帕米尔医生》、《苦楝树花开的季节》;音乐剧《水果姑娘》;科幻剧《非法智慧》以及单本剧《午夜有轨电车》、《官井》等诸多优秀作品,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并获得了来自相应层面受众的充分肯定,为丰富电视剧题材的多样化,体现电视工作者深切真挚的人文关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并以自己的水准取得世界的承认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早在中心始创不久即建立起来的国际服务公司(后划归中央电视台)成为电视剧界开展国际合作的开拓者。20年来,中心与外国和港台的合作制作有:与日本合拍的《不知其名》、《长流不息》、《琉球之风》、《离别广岛的日子》、《樱花梦》;与巴基斯坦合拍的《纽带》;与香港合拍的《火龙》、《八旗子弟》、《大班》、《蔺相如》、《长城的故事》、《香港的故事》;与美国合拍的《新大陆》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甫一创立,便集合起一批拥有多年创作经验的电视工作者,和广播、电影、戏剧等专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组成了一支汇聚了业内精英才俊的队伍。经过20年来的创作实践,这支富有朝气的生力军不断发展壮大,在出作品的同时,也培养锻炼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使之成为中心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他们中间,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有全国“三八红旗手”、有全国电视工作者“百杰”、有全国电视制片“十佳”、有斐声九州的明星大腕、有一专多能的巧匠神工……他们既能充任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又可不拘鸡头凤尾地甘当配角,为人民服务,他们的生命曾经、正在、而且将继续为中国的电视剧事业而闪耀光彩。

  为了创作的需要,中心领导以宽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目光,定位于“大中国”的观念,破除门户之见,本着“国家队”的战略思想,在充分发挥本单位人员作用的同时,整合势力,广招“外援”,采用聘请或承包的方式,将全国乃至海外的电视剧编导、制作及演艺等方面的优秀人才集于麾下,为我所用。群贤毕至,佳作叠出,成功地达到了创作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为电视剧生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多出精品的终极目标。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注重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管理,从1983年成立起就按照电视剧的生产规律设置各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电视剧制作生产流程》、《导演职责与职权范围》、《制片主任职责与职权范围》、《摄制组编成条例》、《摄制组成员守则》以及各部门岗位责任制、各种付酬标准等,使中心全体从业人员自开始起步就进入正规化、专业化的管理之中。1989年开始实行的制片人管理制度,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这些措施不仅对中心的兴衰成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电视剧事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20年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中央电视台的统一规划下,于生产《红楼梦》、《唐明皇》、《三国演义》、《东周列国》、《水浒传》、《太平天国》、《秦始皇》等大型剧目的同时,投入巨资,“以戏带景”,先后在北京、涿州、无锡、南海等地兴建了一批具有周、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建筑风格特征的、永久性的外景群落,现均已成为国内闻名的影视拍摄基地。基地不仅满足中心剧目的生产需要,还面向社会,每年往来其间的海内外影视摄制组络绎不绝,并作为展示影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观赏热点,跻身于旅游景区的行列,形成了“以建设助拍摄、以拍摄促建设”的良性循环,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推动了中国电视剧基地化、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走进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荣誉室,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满壁陈列的奖杯、奖牌,这里有历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以及各种国内、国际的电视剧作品奖和表彰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奖……那焕灿的金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记录着中心的全体同志20年来辛勤耕耘,团结奉献,人才辈出,精品涌动的辉煌业绩。同时,也鞭策着我们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拍出更多的好戏,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看今朝,雄姿英发,敢辱神圣使命!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将继续坚持品牌战略,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以高屋建瓴的气概,放眼全局,立足市场,为真正繁荣中国电视剧文化产业,作出永远不懈的努力。

(编辑:阿英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