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王建石像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07日 16:53 来源:CCTV.com

  1940年,抗日战争烽火四起,一直被看成大后方的四川成都,也没能躲过日军飞机的轰炸。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当时的天成铁路局组织民工,在成都西郊五里铺的抚琴台下挖建防空洞,当防空洞挖到4米深时,突然发现了一堵砖墙。面对这堵坚固的砖墙,人们不禁提出疑问:难道挖到了传说中的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抚琴台的遗址了吗?但是从修葺的形式来看又似乎不像;如果不是抚琴台的遗址,那又是什么呢?这堵砖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抚琴台底下发现砖墙的消息传到了时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那里。冯先生亲自前往挖掘现场,经过一番仔细勘察之后,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抚琴台的遗址,而是一座古墓葬。

  一直被成都百姓传说的抚琴台,被冯汉骥先生认定为一座古墓葬,那么他的判断是否正确呢?如果真的是一座墓葬,那墓里埋葬着的又是谁?由于当时发掘条件尚不成熟,加之经费紧张,只好将现场封闭了起来。两年后又重新开始发掘,当2米厚的砖墙被凿开之后,只见内层又出现了一道石墙,挖掘工作艰难而缓慢。几天后,一道1米宽、2米高的门洞终于被打开,借着微弱的光线,一座填满淤泥的墓室出现在发掘人员面前,果然不出所料,这里的确是一座古墓。

  发掘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淤泥。这时,一座头戴黑色便帽、面带粉色、身着红袍的石像显露了出来。大家几乎同时在惊呼,这是墓主人的造像吗?如果是,他又是谁呢?紧接着哀册、谥册以及一件件银器等随葬品被清理出来。

  就在大家为确认陵墓的主人和那尊石像的身份而感到困惑时,清理哀册的工作人员报来了喜讯,经查证,此墓葬为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永陵。因为他们在哀册上发现了前蜀年号、王建死亡的时间和埋葬的日期、陵墓的陵号及王建儿子王衍的名字。照理说,这座墓葬的主人既然是王建,那这尊石像理所当然就应该是王建本人的造像了。但是,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还从来没有见过在帝王的陵墓中有帝王本人的石像,这尊石像如果真的是王建本人的造像,那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

  随着发掘时间的推移,王建陵墓显现出了它清晰的轮廓,陵墓中的石像也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考古专家在散落的历史碎片中寻找着王建与这尊石像的蛛丝马迹。他们从史料中找到了有关王建的记载:王建长得“隆眉广颡,龙睛虎视,状貌伟然”,而这尊石像所刻画的正是一个浓眉高额、方面大耳,双目炯炯有神,气度非凡的形象。除了耳朵和双手的长度有人为的夸张以外,应当说是一尊非常写实的、与王建本人非常相似的石像。专家们断言:毫无疑问,这尊石像就是王建本人的造像。那么,王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如何登上前蜀开国皇帝的宝座的呢?

  1942年,在四川成都永陵中发现的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石像,被考古专家认定为中国帝陵出土的独此一尊皇帝雕像,同时也是中国雕刻史上最早出现的惟一一尊写真人像。那么,在佛教造像极为盛行的那个朝代,为什么惟独王建雕造了一尊与自己相貌十分相似的石像,而且还把它安放在自己的陵墓中?这尊石像是在王建生前所刻,还是死后雕造?这尊看似极普通的石像,又是怎样被称为国宝的呢?

  1943年的秋天,被称为大后方的四川成都,仍然频繁的遭遇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永陵中出土的王建石像等一大批珍贵文物的安全,成为文物考古专家最棘手的问题,这可是当时轰动中国考古界的重大发掘,这些珍贵的文物一旦有个闪失,将如何对世人交待,必须给这些珍贵的]文物找到一个万无一失的藏身之地。永陵中出土的大部分文物都容易装运转移,惟独王建石像个头大,分量重,转移十分困难。有人建议把王建石像放回墓室,就地保护,但战时的混乱局面很难保证其安全,何况永陵也是日军轰炸的目标。

  这年深秋的一天,一群抬着滑竿的民工,艰难地穿行在成都郊外的茂林修竹之中,滑竿上坐着的就是王建石像,他们要把这尊重达数百公斤的石像,抬到几十里以外的郫县犀浦镇,因为这里可以躲过日军飞机的轰炸,王建石像就这样被秘密的保护在犀浦镇的一个隐蔽之处,其他文物被埋藏在郫县城东的一家兵工厂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王建石像才重新回到永陵的墓室内。

  中国古代礼制规定,凡帝王死后,其所葬之处都要取一个名字,这就是所谓的“陵号”。很早以来,“陵”字就成为君主和帝王葬所的专称。山陵高大喻其地位崇高,所以帝王死了不能说死,而是“山陵崩”。王建的陵号取“永”字,自然是地久天长、永远之意。由于“永”字吉祥美好,因此在其他中国帝王陵寝中称“永陵”的为数不少,但能把自己的造像带进陵墓的帝王却是凤毛麟角。

  中国的晚唐和五代十国,是宗教信仰极其盛行的朝代,出现在皇家寺庙和地方禅院的石刻造像,无一不是神的形象。让人不解的是在那个以宗教造像为主的年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写实的真人的石像呢?

  原来晚唐五代时期的四川是中国绘画史上写实主义画风的发祥地,前后蜀时期的著名写实主义画家黄筌就是王建的宫廷画师,与黄筌同时期的四川人物画家也以画人物写真像著称一时。当时上自皇帝后妃、达官贵人,下至士农工商、平民百姓,都已经有了为真人画像的习惯,这种社会风气必然影响到被称为立体绘画的雕塑艺术。王建生前不仅让画师在青城山的上清宫为自己画像,而且还让工匠铸造铁像,其目的都是想让自己流芳百世,因此王建写真风格雕像的出现便绝非偶然。

  王建石像比例适中、刀法娴熟、线条简洁,人物形象的塑造流畅自然、浑然天成,局部处理颇现功力,面部刻得高贵尊严、平和安详,掩饰在衣物中的身体与手足似隐约可见,衣袖、衣摆的皱纹特现织物的柔软质感等,皆可见其高深的艺术造诣。袖手端坐于石几之上的王建,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绫袍,腰束玉带,足穿乌皮靴,既给人以帝王那种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同时又脱离了一般“神像”那种神化呆板的模式,表现出充分的人性化,令人觉得可亲可近。高超精妙的雕刻手法,使其成为中国唐、五代时期人物雕像的杰作,为我们研究当时皇家的衣着服饰和肖像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责编:王京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