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2005CCTV第四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主创人员全接触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3日 15:38 来源:CCTV.com

  2005年11月3日下午14:00――15:00,海峡两岸知识大赛主创人员在线央视国际,与网友畅谈本次大赛的筹备组织情况。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开场白:大家好,我是对台部李海明。大家有什么问题,我很高兴答复。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导演 邹友开]:开场白:我很高兴在这儿跟网友见面,感谢网友们对我们海峡两岸知识大赛的关心。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人 王静芳]:开场白: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在网上聊天,也很感谢网友对我们节目的支持和关心,我们希望你们继续关心下去,现在你们有什么关心的问题,很高兴给你们做解答!

  [中国吉祥0]:请问,选手是怎么选拔的?参加选手为什么不是全国高校的学生?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第一届到第四届选手的选拔主要通过教育部和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联系,绝大部分院校都很支持,但是也有个别院校嫌麻烦,不想参加。

  [潮好味]:李主任好,看您的简历是个老新闻工作者了,还两次去台湾考察,能给我们讲讲你对台湾的感受么?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谢谢,1993年我第一次去台湾,2000年第二次去,每次感觉都不一样。第一次去的时候,对台湾还有一种敌意,当时国民党在执政,可是跟他们媒体工作人员交流的时候,感觉是一家人。走在台北大街上,感觉跟北京没有什么区别,感到台湾人很热情。当时记得,华视总经理是国民党的一个少将,是山东老乡,大家吃饭的时候,谈得很愉快。后来他问我,你看我像国民党反动派吗?我也问他,我像共匪吗?说完,满桌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两岸一家亲,坏人是极个别的。

  [潮好味]:邹导,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这次大赛与前三届大赛有什么新的突破么?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导演 邹友开]:这次大赛跟以前一样的,主题还是围绕着海峡两岸知识竞赛这个主题。当然跟往届比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第一录像的场次增加了,这次有15场,明显规模就大了;第二就是参加的范围也扩大了,往届停留在海峡两岸的,以大陆和台湾为主,这回扩大到了美国和韩国,他们都派代表队参加;第三个特点就是参加大赛的学校跟往届也有一点不一样,以前大部分都是以综合性大学为主,这届除了这些综合性大学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有个性、比较有特点的大学参加,比如说语言大学、舞蹈学院、音乐学院、戏曲学院、戏剧学院、服装学院等有特色的学校;再一个就是从内容上来看,除了以知识为主以外,还增加了一项才艺表演,还增加了一个情感叙述,我们想把整个比赛搞的既有知识的东西又感觉到有娱乐性,还有让大家尽量都轻松一些,别那么紧张。

  今天我是在网上跟大家交流,所以就跟大家再透露一些小信息,就是在用词上面的一些变化。我们过去常常用“分秒必争”、“抢答”、“争分夺妙”呀,但是这回我们的各个环节基本上都用了一些网络上的词语给予了命名,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经常上网,所以可能他们看起来比较亲切一些,比如说我们过去有风险题,我们现在就叫做风险菜单,比如过去的抢答题,我们现在叫做抢滩登陆,再比如说情感叙述,我们现在叫做记忆光盘等等。刚才所说是的内容上的变化。在形式上也有变化,形式上的变化就是追求热烈、追求互动、追求娱乐性,比如说开头我们新创在一首歌曲,词是我自己写的,叫做《让梦飞起来》,把这个作为主题歌,现在已经在录音了,在唱这首歌的时候,不是为唱歌而唱歌,而是以选手为主角,选手在这首歌曲里面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通过简短的语言、通过自己的动作、通过选手带来的鲜花、哈达跟观众互动,一开始就把场面搞的非常热烈。总之,我觉得变化还比较多。

  [潮好味]:王制片人,好像四次大赛您都是制片人,能给我们讲讲您最初筹备这项大赛的初衷么?还有着四年来,您制作这项大赛的感受?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人人 王静芳]:海峡两岸情感血浓于水,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隔绝了很长时间,难免相互之间会有一些陌生感,但是作为骨肉同胞,又非常迫切对彼此能有所了解,我们当初办这个节目就是想在两岸青少年中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能让两岸青少年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够有更多的相互了解的机会,从而产生共鸣,使彼此能够更好的有一些理解和谅解!

  通过四年的这个活动的成功举办,目前看来我们的目的是达到了,因为通过每次的活动,大家不仅在竞技场上是竞争的对手,而在赛场之外都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比如说去年通过大赛的举办,中国政法大学和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的队员就成为了好朋友,在今年的寒假期间,台大和台师大的参赛队员还专门到北京来与中国政法大学的参赛队员见面,大家千里迢迢相聚北京,彻夜长谈,中国政法大学的同学还陪同台湾的客人在北京游览了三四天,参观了名胜古迹和著名校园,大家都相处得非常融洽、和谐,彼此都难舍难分,不仅结下了友谊,也留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觉得这个活动办得非常有意义。

  通过这几年的大赛,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台湾的了解,也从中感悟了领会到了许多难得的骨肉亲情,尤其是在与台湾媒体的合作当中,确实从台湾同仁的身上学到了很多职业人的执着精神,我们彼此之间也结下了很深的友谊,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我们都愿意为两岸之间的理解和了解以及最终的和平统一奉献自己的能力!

  [nevermind]:请问邹导,做这种大赛和做综艺类导演感觉有什么不同啊:)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导演 邹友开]:这道题目很容易回答,因为我过去都是搞综艺类的节目,搞文艺性的节目,搞纯知识大赛这方面的节目过去没有接触过,所以制片人找我,问我感不感兴趣,我就表示说我过去没有接触过,这次可以尝试一下。后来经过了解,我感觉还挺对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届大赛一开始定下来的宗旨就是不要搞成辩论会式的知识大赛,不能搞的挺单调的那种知识大赛,要轻松一些、要娱乐一些,我一想这不正符合我的意思嘛,所以就按这个思路设计了一个大赛的方案,报到领导那里基本上都通过了。从我现在的感受来看,我觉得搞综艺性的晚会也好,搞文艺性的栏目也好,和搞知识性的大赛也好,我觉得有很大的不一样。

  第一,这个知识大赛的环节很复杂,什么环节呢?比如说怎么出题,怎么做题,中间小环节怎么设计,除了出题以外,比如在抢答当中,怎么体现抢答等等,就是小的细节很多,不像文艺节目那样它是一个节目一个节目构成的,它是以知识大赛为一条主线然后串下来的,串下来的过程当中旁边还有好多小的支线,这个支线如果没有处理好也会影响整个大局。当然,如果按照正常的知识大赛来看,应该说从舞美、灯光、音响对综艺性的晚会要求要高。这回我们有才艺表演的环节,我也是搞文艺的,所以我就把搞综艺表演的那种舞美设计给引进过来,所以现在舞美设计这块我个人觉得也有很大的不一样,主要就是很时尚。另外,现在我也希望灯光效果能接近综艺节目那样的效果,特别在才艺表演的时候,能有文艺节目那样的灯光效果,如果这样把综艺晚会上好的东西引进到知识竞赛里面来,我觉得也是很好的,因为电视栏目也好、电视节目也好,好多都是互相沟通的,比如我们过去搞综艺晚会的时候,搞春节晚会的时候,我们好多都是引进一些知识的东西,这样互相交融,使整台节目的信息量加强了,可视性增强了,娱乐性增强了,甚至给观众感觉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dianarose11]:请问你们的报名截至了没有?还有啊,看样子你们对参加这个比赛的选手要求很高喽,不单单是所谓的“知识大赛”啊!加入那么多娱乐元素,就是为了节目好看吗?谢谢回答!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报名已经截止。如果有意参加者,下一届再报名,可能有网上报名这一项。加入娱乐元素,是为了节目好看,因为观众看知识大赛主要通过两岸的电视台屏幕来看,如果不吸引人,大赛的影响就不大。

  [爱上朱丽叶]:请问这次活动在哪些方面有做创新啊?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导演 邹友开]:一个就是在内容上增加了情感叙述部分,让选手即兴发挥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以及动人的故事,在两分钟左右要求选手既要感动自己,还要求打动观众,要求还是很高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事件本身要感人,再加上选手自己的口才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加起来可能就会出好成绩,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再一个没有的内容就是才艺展示部分,过去也没有,现在知识里面以知识为主,再加上情感叙述比较感染,再加上才艺展示比较轻松,所有这些加起来就产生了一种节奏感,一会儿有情感的东西,一会儿有让观众很热烈的东西,一会儿有选手回答时很紧张的东西,一会儿又有很轻松的东西,这样情绪上有很大的变化,我们搞文艺节目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的。另外,在组合排列上来看也不一样,比如说情感叙述,里面的名字叫做“记忆光盘”,再比如说才艺表演,我们不是集中某一个时间里的,每一场里面比如四个才艺表演,四个情感叙述,都分散在比赛的开头、中间、结尾,全部穿插在一起,包括知识竞赛的部分也都岔开了,看起来好象有一点乱,实际上很有规律,这样也符合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总之就是符合电视特点。

  [新闻眼]:台湾的朋友是怎么参加这次大赛的?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导演 邹友开]:不管大陆的还是台湾的,都是以学校为单位,比如现在大陆的好多学校里面也有台湾的学生,比如说语言大学,如果台湾的同学在语言学院被选上了,他也可以代表语言学院来参赛,也就是说以学校为单位。至于,台湾的大学他们不参加我们的初赛,他们来了直接参加我们的复赛,成绩好的就直接进入决赛,台湾的学生都是从这两个渠道来参加的。

  [爱上朱丽叶]: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最吸引台湾同胞的地方在哪里啊?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围绕传统文化,我们出了很多题,比如唐诗、宋词,比如地理、历史、大好河山、祖国的建设成就,这些台湾的媒体介绍的不是那么系统。我们通过知识大赛,系统介绍和展示大陆的成就,很有新鲜感。第二,台湾观众喜欢看大陆大学生的风采。

  [祖国医学]:请问编导,你们这届比赛有没有觉得留下遗憾的地方?明年需要改进的地方?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人 王静芳]:比赛还没有开始,很难说遗憾,我现在给自己的定位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至于遗憾,只能留待于观众看完节目之后再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也一定会在今后的节目当中有所改进,非常感谢你给我们关心!

  [潮好味]:这次大赛的主持人是谁呀?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台湾中天电视台派了一位女主持,叫和家馨,这样我们就必须出一位男主持,现在还在协调之中。

  [新闻眼]:举办大赛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导演 邹友开]:主要是为了加强海峡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沟通感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小星星]:大家好:请用一句话说明,大赛的最亮点是什么?大赛的宗旨是什么?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人 王静芳]:今年大赛的最大亮点是,把单纯的竟技类节目做成了综艺娱乐性的竞赛的节目,今年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海峡两岸非常受欢迎的明星们参与到我们节目当中,使我们的节目在紧张的比赛当中加进了许多轻松、好看的、具有现代时尚元素的文艺节目,相信这些元素一定会给观众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xixi417]:王制片人,您好!我是海峡两岸知识大赛的忠实观众!这个节目融合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看过之后既能长知识又有精彩的文艺节目可以享受。请问这次大赛和历届大赛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谢谢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人 王静芳]:我们今年的节目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在赛题上增加了很多生动有趣的趣味知识题,还有很多生活常识题;第二,就是在表现方式上,我们今年有这样几个看点:在传统赛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青年人喜爱的Flash,还有动画典故,还有影视题,音乐题等。还有我们今年的规模较以以往有很大的提高,比如我们以往只有近二十个院校来参加比赛,今年我们将有四十多所院校参加比赛,往届只有七场比赛,今年扩大到了16场比赛,所以规模上有很大的不一样。在表现形式上,也与往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将单纯的知识竞赛改变为融知识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性于一体的综艺娱乐性益智类节目,在比赛环节上,也设置了很多新鲜有趣的使人耳目一新的新环境,相信我们的节目会给您带来视觉的新享受。

  [西部刀客2]:此次大赛有什么互动环节??建议你们设置"网上评大赛"这一环节.看看我们怎样评价大赛以及各位选手的!!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导演 邹友开]:互动有这么几项:一是跟现场观众的互动,我们特别希望现场观众能够参与进来,所以就设计了一个观众竞答,就是专门出了题目让观众答,答对了就获得最热情观众奖,另外选手如果答不出来,台下的观众也可以答,答对了也获得热情观众奖,还有小小的纪念品,而且电视播出的时候还会把他们的名字用字母的形式在电视里面公布出来;第二个互动就是观众参加打分,里面比如才艺展示这部分,比如说记忆光盘这个环节,我们都让观众参与进来打分,而且比例还比较大,占了50%,再比如刚才说了开头五分钟的自我风采展示的那部分,这个打分全部交给观众。我们把观众的参与贯穿在整个比赛过程当中。

  [潮好味]:请问李主任,和台湾岛内媒体合作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因为有了两次考察,所以对台湾的敌意大大减少。我在岛内的研讨会上说,两岸媒体都要高瞻远瞩,传播双方的光明面,传播两岸人民的友谊,化解敌意。我做对台部主任六年来,一直按这样的思路工作,所有的传播都有利于贯彻中央指示,团结台湾人民。在和台湾媒体合作的过程之中,总体是愉快的。他们也帮了我们不少忙,比如图像资料、文字资料,他们是有求必应。同样,我们对他们也是积极协助。但是,也有不愉快的时候,主要是个别公司的个别人。

  [潮好味]:李主任,咱们大赛能不能把参赛队伍范围放大些,让更多的年轻人参加,譬如,在网上征集年轻网友组队参赛?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你和我们想到一家了。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想大胆改革报名办法,比如有三分之一的队员自由报名。但是组织工作量很大,考虑到人力、物力,就放弃了。下一届应该考虑开放网上报名,这样有利于发现优秀人才。

  [潮好味]:这次大赛,台湾和海外有几支队伍呀?都是哪些队伍?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人 王静芳]:台湾赛场的比赛目前正在进行,今年将要到北京来参加比赛的学校要比以往有所增加,但具体哪几个学校,还有待于他们最终决出结果才能知晓,但是今年的学校应该比去年多,以往是三所,今年是四所。海外的参赛队伍分别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韩国的汉阳大学,他们将各派出一支参赛队伍。此外,还有澳门的两支参赛队伍。

  [潮好味]:记得上次大赛的时候,台湾的大学生在这里做了一次在线,今年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么?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人 王静芳]:去年台湾队员在网上与网友的交流确实给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年我们一定还会组织这样的活动。毕竟与台湾学生的直接交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很少,我们一定会想办法给大家创造条件,增加这样的交流机会,使彼此能有更多的了解。

  [潮好味]:这次大赛的奖项是怎么设置的呀?大奖是什么?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导演 邹友开]:这次的奖项分两类:一类是四个单项奖:最佳表现奖、最佳才艺奖、最佳口才奖、最热情观众奖。除了这个以外,集体项目有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三个,另外还有最佳组织奖若干。

  [潮好味]:几次大赛都是台湾的队伍来北京参赛,什么时候能让大陆的队伍到台湾去比赛呀?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本来第四届是在台北举行,04年10月份两台领导已经在北京的发布会上宣布,但是台湾方面,主要是中天电视台接待能力不行。他们说,改在下一届。今年10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发布会上,两台领导首先就这个问题做了说明,我们也盼望祖国大陆的学子早日能在台北与台湾的学生一起交流。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人 王静芳]:在去年“两岸知识大赛”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电视台和中天电视台的领导,就曾经对外宣布,本届大赛的总赛场将放在台北,但是由于一些技术原因,最终没有实现,相信明年我们将有机会到台北参加两岸知识大赛。

  [潮好味]:王老师,给我们讲讲对台湾的印象吧?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人 王静芳]:大家都知道台湾是一个非常秀丽的宝岛,也许是血缘亲情的关系,每当我走在台湾的大街上,看着五彩缤纷的广告牌,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场里,我丝毫没有陌生感,就如同在北京走在王府井大街和逛西单商场是一样的感受,台湾的百姓和同行都非常的热情好客,在工作之余,他们总是喜欢带着我去逛台北的夜市,去吃台湾的小吃,这一切都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

  [潮好味]:李主任,你做了这么久的新闻宣传,尤其是对外新闻宣传,您觉得,对台湾的新闻宣传的体会。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首先我谈一谈对台湾媒体传播的看法。我认为随着卫星技术的应用,台湾电视新闻非常及时,以直播为主。在新闻的时效上有值得学习的方面。但是,台湾媒体的传播有一些内容格调不高,社会负面新闻太多。尤其是关注炒作名人的隐私,有时做得很下流,让人看不起。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收视率,为了拉广告,为了生存,这一点他们的台长也都不否认,他们也认为台湾传播在走下坡路。

  再谈谈祖国大陆对台宣传的体会。过去我们对台宣传有一个误区,认为越强硬、骂得越狠,越有力量。实际上,这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把朋友推向敌人一面。近几年来,尤其通过到岛内考察,与岛内各界接触,征求他们的意见,我们大力改进文风,转变观念,所有的传播都是为台湾百姓服务。和他们平起平坐,是朋友的关系,不是居高临下。台湾的观众看到了我们的改变,给予认可。但是,在原则问题上,特别是对台独的言行,还是要严肃对待。这种严肃不是骂,而是分析搞台独给台湾人民带来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 李海明]:结束语:谢谢各位网友,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留言央视国际,需要我们回答的时候,我们随时为大家服务。也欢迎大家为办好下一届大赛出主意,想办法。特别是如何选出才华出众的年轻大学生到央视一展风采。谢谢。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导演 邹友开]:结束语:谢谢各位网友对我们这次大赛的关心,我们目前正在为海峡两岸知识大赛紧张的工作,将来电视播出了以后有什么意见希望给我们提出来,刚才所说的有什么创新的地方或者说有哪些创新的尝试,应该说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从我现在来看,我们的编导组往这方面努力,抓紧最后半个月的时间争取把这个工作做的更好一些,以做好节目的实际行动感谢广大的网友对我们的关爱!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人 王静芳]:结束语:当每次大赛落下帷幕的时候,我的内心都会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无论比赛前期的准备工作有多艰辛和比赛期间有多么的辛苦,我都会满怀信心的去面对,每当看到精彩的节目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时候,我也会有着很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我热爱电视这个职业,更喜欢这个节目,所以我对继续做这个节目的总制片人还依然有着很多的期待和憧憬,对今后做好这个节目也满怀信心。来参加在线很高兴,也觉得很轻松,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才能知道观众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所以非常感谢大家!好,再见!

  [背景资料]由中央电视台和台湾中天电视台主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将于11月22日―2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澳门、台北等20座城市的近两百名大学生将同场竞技,争夺《第四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的冠军。

  为了进一步扩大大赛在海峡两岸和海内外的影响,《第四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在规模、形式、赛题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规模上:比赛场次由上届的7场增加到16场,参赛队由上届的21支增加到52支。参赛的学校分布地区涉及到包括澳门、台湾在内的近20个省、市、自治区,同时还有两支海外大学队。此外,参赛的大学类别增多,以往三届的参赛学校以综合性学校为主,而本届还吸收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性很强的高等院校,涉及面更广,代表性更强。

  比赛形式上,在往届知识问答的基础上,增加了口才展示、才艺表演等比赛内容。表演形式有歌舞、相声、小品、杂技、茶艺、花艺、个人绝活等,融入了更多的娱乐元素,使节目更加精彩好看。这样一来,对选手也由过去单纯的知识考核变成了综合素质的考核,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风采。第四届大赛赛题共有3000多道,内容取自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主要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科技与两岸交流交往,以及生活常识等方面,赛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深受青年人喜欢的动画、FLASH、电影片段、音乐、图片等。

  《第四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设置了两个赛场:北京总赛场和台北分赛场。北京总赛场共举行15场比赛,其中初赛8场、复赛6场、决赛1场。台北分赛场共举行8场比赛,在岛内20多所参赛大学中,选拔出4支优胜队赴北京参加总赛场复赛和决赛。整个比赛将决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此外还设有“最佳表现奖”、“最佳才艺奖”、“最佳口才奖”、“最热情观众奖”等单项奖。据了解,大赛将于11月22日―27日在北京录制。中央电视台将把北京总赛场和台北分赛场的比赛录像剪辑成16期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连续播出。台湾中天电视台也将在该台资讯频道播出。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每年举办一届,今年已是第四届。前三届大赛播出后,在海内外形成了较大影响。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纷纷来信来电,称赞节目既有知识性趣味性,又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两岸人民的血脉联系。《海峡两岸知识大赛》也成长为中央台与中天台双方的品牌节目,每届大赛播出后,在大陆和台湾岛内都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


  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李海明

  1975年,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部,历任记者、编辑、记者组副组长、新闻联播组组长、新闻部副主任、第四套节目编辑部副主任、海外新闻部主任、对台部主任等职。

  1992年被评为主任编辑,1995年被评为高级编辑,1995被评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著有《远征南极》、《新闻的编辑制作》、《对外新闻的编辑制作》等书。

  曾两次赴台湾考察。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导演邹友开

  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编辑。1939年7月出生,福建省闽侯县人。1960年进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6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担任副组长、组长、副主任、主任等。

  从事电视艺术工作以来,尤是1985年以来,参与了几乎所有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和编创工作,如1986、1987、1989、1990年前春节联欢晚会,这些节目、在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奖中均获栏目外特等奖。其他如1986年国庆晚会、1987年中华杯谜语大赛、1988年元旦夜会:《啊,春游》、1990年元旦晚会等在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选中均获一等奖。此外还参加了《古今戏曲大汇唱》、《跳动的旋律》、《越剧小百花》、《龙的故乡音乐会》、《中秋》、《元宵歌会》、《金色的旋律》、《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电视小品系列片《人与人》的前十几集等及《综艺大观》等节目的编创工作。撰写了《写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以后》、《电视文艺的特性和发展前景》、《春节晚会今日谈》等专业文章;同时结合电视文艺特点,写出了《我们见面又分手》、《春光美》、《好大一棵树》、《不夜城》、《今宵情》等数十首歌词作品。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总制片王静芳


  从事电视工作24年,历任主持人、记者、编导、制片人等职。1998被评为主任编辑。曾两次赴台湾与岛内媒体合作制作节目。

  主要经历与作品: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天涯共此时》、《中国新闻》;牵头创办《中国新闻财经报道》;参与组织、制作的新闻节目有大型系列报道《黄河行》、《来自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的报道》、《台湾百问》、香港回归大型报道、澳门回归大型报道、改革开放20年系列报道、《首批大陆科学家访台归来》、《两岸政党首次在大陆商谈》等,作品达到千部集;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彩虹奖”“CCTV”奖等奖项;连续四年组织、策划并导演大型益智性节目《海峡两岸知识大赛》。《首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和《第二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均荣获中国电视对外宣传最高奖政府奖“彩虹奖”特别奖。在海峡两岸观众中产生重要影响。

责编:王京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