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油画人物志·潘世勋》 
——情缘西藏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2日 12:14 来源:《艺术品投资》

     
    [内容速览]我极力要做的就是,把西藏解释成它是一个很朴素,很容易了解的,那里的人是一种很容易亲近的。

——潘世勋

潘世勋作品赏析

潘世勋

 

CCTV.com消息(《艺术品投资》):西藏,雪域高原,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块神奇的土地让人心驰神往,这条路通往西藏的芒康。1962年,中央美术学院三年级的学生潘世勋就是沿着这条路第一次走进西藏的;转眼之间,47年过去了,2006年初秋,潘世勋带着我们摄制组一行,又一次走进了芒康。

 

走进似曾相识的村落,见到画笔下再熟悉不过的藏族同胞,潘世勋特别兴奋,47年里他16次走进西藏,把自己的艺术生命深深的植根在这块土地上, 创造了独具艺术魅力的西藏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潘世勋,47年里用画笔记录着藏族同胞平凡生活中的传奇故事。

 

潘世勋:我那时候,搞民主改革的时候,我就住老百姓家里。在扎西坚赞,扎西坚赞那个村子,那个扎西伦布南面那个村子。那个房东叫拉巴顿珠,我那个84年,我去看他,他还在,我还去到他家里,现在可能去世了。但他几个女儿呀儿子都工作了。我那个时候年纪也很小,20几岁。

 

潘世勋进入西藏后的作品

1960年,只有20岁的潘世勋,随着首都文艺慰问团到刚刚实行民主改革的西藏进行文艺演出,正是这趟西藏之行,让潘世勋看到了许多生命不曾有过的经历。

 

潘世勋:西藏第一眼的印象觉得也很神奇呀,很怪。特别当时呢,这个慰问团主要是演出。我们也就是,都不给我们画画时间,主要是跑龙套装台。

 

在西藏演出的时间里,潘世勋对西藏有了深入的了解,尽管只有半年时间,潘世勋几乎走遍了附近的藏族村落,经历的人和事每天都在震憾着他。

 

潘世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刚去时候,因为藏族那些贫苦人,也不了解汉人,汉人也都是跟西藏领主一样。而后慢慢接触多了,他觉得我们也是普通人。也都了解了,而且觉得不管怎么样,这些汉族干部帮着他们搞翻身解放。所以最后呢,慢慢的才比较好了。这一套没有了,也能跟你拍肩膀,开玩笑啊说说笑笑。

 

潘世勋描述西藏解放的作品

这样的场面,在当年几乎经常可以看见,西藏人民收获自由和解放的喜悦与兴奋,让潘世勋刻骨铭心。直到今天都难以忘却,他说,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那样的场面,你是很难感受到西藏人民那份纯真,质朴,善良的。

 

尽管当时慰问团规定不让画画,但有心的潘世勋利用业余时间,还是画了不少素描,。1963年毕业实习的时候, 潘世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藏。

 

潘世勋:当时是美协给了我资助,美协领导提供资助,一天补助我5毛钱。所以在成都等车就等了1个月。后来找到一个部队的一个车,所谓车就是找个嘎斯51,就是那个敞棚汽车。我都要带着行李,朝行夜宿两头不见太阳,整整走了15天才到拉萨。但是我感受很深,真好看一个雪山上来又下来,上来又下来不停的。有些人他们高原反应,都坐那打瞌睡闭着眼睛。我就一直趴在车梆子上,一路画速写。

 

这次进藏的经历,在后来的岁月里,潘世勋几乎逢人便说,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孤身一人去西藏,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在日喀则萨加县多不加乡的小村里,一住就是4个月,这些画上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潘世勋的邻居,他和藏民们一起进山菜药,睡帐棚吃糌粑,白天他为藏民们画画,晚上和藏民们学藏语,了解西藏民族风俗。

 

潘世勋:西藏那些特别农区农民,他跟北方农民很接近,是很老实巴交的。真实这些人善良无比,你真正对他好,他真诚对你好,是这么一个状态。

 

1964年之后,在那不平静的年代里,潘世勋16年没有再踏上西藏的土地,然而,对西藏的那份依恋他一刻也没有忘怀,他说我对西藏的情感根本不能用画画来解释了,它早就融进了我的血液里。

 

1980年,他又一次背着画夹走进了芒康县最僻远的村落,那年正赶上雪灾,然而,潘世勋笔下的藏民神态自若,完全看不出人们正在忍受着饥饿,这种面对困境乐观的生活状态至今让潘世勋难以忘怀。

 

潘世勋描述遭受雪灾的西藏人民的作品

潘世勋:它那个地方海拔很高了,有5千都公尺吧,气候环境又很艰苦。那年又受灾牲口减少,又没粮食,但是我看那些牧民,完完全全是一种并不以为然的态度。碰到灾情他们也不觉得,该唱歌就唱歌该跳舞就跳舞。我在那画了很多他们跳舞,什么这样一些场面。这些就祖祖辈辈在这里,就这样过来的。历史不是一次遭灾人家,遭什么灾再穷他很乐观。

 

潘世勋收藏了许多泥佛,这些泥佛西藏语叫擦擦。它是潘世勋在西藏的村子里搜集到的,潘世勋说他对西藏的宗教文化非常尊重,但他创作的视角却是西藏的普通人,因为这块土地上灿烂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会使你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得到升华。

 

潘世勋:包括西藏它本身的文化艺术,都给我很大影响。西藏的佛教宗教信仰这方面。我认识很多高得大僧的大喇嘛,班禅大师我都接触过。当然我关注的更多的,还是现实的东西多。我极力要做的就是,把西藏解释成它是一个很朴素,很容易了解的,那里的人是一种很容易亲近的。

 

1960年进藏到今天,潘世勋几乎走遍了西藏,阿里是他唯一没有去过的地方,已经76岁的潘世勋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去一趟阿里。

 

在中国美术史上,也曾有过不少画家,踏上过西藏的土地,但像潘世勋这样执着于西藏的画家,恐怕只有他一人,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在老师吴作人那里得到的教诲就是坚持,他说,我至今还是画现实主义的题材,没有画非具象或超现实,冥想的时候不多,苦思倒是经常有,画好了想,画坏了还会想,如果画家离开生活,没什么可想的,大概画也就没什么可画的了,关注西藏人民生活,是我创作的源泉。

 

布区的小干部

潘世勋:现在的牧民也挺有意思,不是骑马挎枪了,是骑着摩托带上手机啦。比如是象我这张画画的这个人,我们到那去语言不通的,门巴族是另外一种语言,他当时是了布区的一个小干部,她给我们当翻译。当时还没来的及给她画像,等我们回到拉萨呢,忽然在拉萨碰见她了。我说这回我得给你画个像。所以就当时就在她那个后台上,匆匆忙忙画了半个小时,画的不太好画的像还是像的。不久她上北京了,她在北京呢,忽然赶上人民代表大会那年选举,说是没有门巴族的代表,就把她补成人民代表了。最后就一直做到是山南区的地区专员。

 

47年西藏绘画创作生涯,潘世勋画了上万张素描和大量油画作品,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潘世勋却没有留下几张自己在西藏生活的照片,他说他从来就没想照相,绘画就需要观察,不观察,你又怎么能够感受人的生活形态呢, 在遥远的边疆农村人与自然合谐共生相互交融的情景,至今让潘世勋感慨万千。

 

潘世勋:父亲母亲都走了,放羊的驮盐的,那孩子也就8 9岁,一人就又放马呀又管羊呀,自己玩自己的自娱自乐。我去那我就跟她很熟聊天,他挺好一个女孩8 9岁。所以后来我两次,把她的形象画到我的画里去。

 

闲暇时分,听夫人弹上几首钢琴曲,是潘世勋最快乐的,潘世勋在艺术创作中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尽管大部分时间,他的创作精力都凝聚在西藏,然而,西藏题材并非是潘世勋艺术创作的全部内容,他说,作为艺术家更多的要想到作品的社会责任。

 

潘世勋:中国的画家,他还要关注中国社会所碰到的各种现象。也包括一些精神活动。我是更看重一种生活实际存在的东西,但有人更注重中国人一些精神层面的活动。我想这都是可取的,我想最重要的画家不能说画什么就好,画什么就不好,这个不对。画家在这里有很大的一种选择,甚至有人喜欢更前卫一点,我觉得无可非议。但是里面画家都应该有一种态度,就是应该是很真诚的。

 

1984年秋到1986年春天,潘世勋在法国住了17个月,他在这里广泛接触古典与现代艺术,也开始深入思考当代油画艺术的走向,以及自己今后绘画的风格,他把这段经历概括为:“眼界开阔但也心生困惑”;法国之行让他切身感受到了对自已热爱的民族艺术坚守的意义。

 

潘世勋:我到法国的时候,应该说我还是接触了,大量时间去研究西方现代艺术。我甚至当时很徘徊很动摇,甚至觉得要不要改一改,因为这个东西更有时代性了。想了半天我没有改,没有改的原因呢,就是主要还是因为,我这些年跑了西藏以后,我要改了这些东西就都作废了,就扔了。所以回来以后,我跟有些老朋友开玩笑,我说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运动这个末班车,我还是赶上了。但是看一看上边坐的人太满,没有我的位置,我要挤上去也挤不上去,因为我带的行李太多,我有很多我西藏的感受我都扔了我说太可惜了,我想了半天算了算了,我不上车了,我买了站台票就回来了。

 

五十年的艺术创作,让潘世勋在感悟人生的过程中也结出了累累硕果,他的西藏题材作品数次在国际美术展览中获奖, 《玉树盛装》《扎西德勒》《理塘牧女》《萨加的房子》《我们走在大路上》《芒康牧民》每一部作品都受到了国际美术界的高度评价,56岁那年,他曾一个人到海拔5000多米的石渠县写生,当地的老乡把他当成了老外,他说他是北京来的,老藏民说不可能,白头发的人都不来了,70以后他仍然走上高原,感悟最本源的生活依然是潘世勋艺术创作的源泉

 

潘世勋:我的绘画走的是一种属于一种平淡天然的路子。我不太做作,我不太把它夸张加工用什么东西。我画的大昭寺前面,有一个很有名的文成公主手指的塘柳。可柳树现在没了,现在再种什么种不活。那我就留下那个时代而且风景,也概括了当时那个时候的西藏。我最近还在努力画一些西藏的一些牧区呀或者乡村的。那种最普通最平凡的风俗,这一类题材的东西。因为这东西实际上,我现在要画的,现在你到西藏都未必能看得到。

 

走在西藏的山川之间,传说与现实不需要任何过渡和转折,一切都是那样的淳朴和谐,人文与自然很容易地就在这里相融一体,构成真正的西藏魅力,带着雪域高原的传奇色彩,潘世勋画中的西藏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积累成了灿烂的人文历史画卷,再过十年,百年,千年,后人们翻开这些画卷的时候,或许还会对西藏这块土地充满无限的向往。

 

 

 

 

责编:张曦健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