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首页 > 我与校园民谣 > 正文

《我与校园民谣》·片段

央视国际 (2003年08月21日 10:10)

  校园民谣,一个飘逸着青春萌动的美好幻想的旋律,每当听到它,我们这些不再年轻的人们总会想起过去了的有关青春与梦幻故事的一些片段。

  一、校园的清晨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生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的这棵小树。”记得那时,我就是在位于梭磨河畔的卓克基乡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狭小的校园里听到这首歌的,当时,不那么年轻的青年歌手王结实、谢莉斯用他们依然青春洋溢的激情和动人的歌喉演唱着这首歌,如阳光一样照射了我们青春的忧郁的心灵。当时的卓克基没有现在这样有名气,它是荒凉的,被人遗忘的,因为没有阿宋的《尘埃落定》。而学校也孤寂的处在离州府马尔康十多公里的山寨,我在给我的哥哥写信时套用王之涣的诗《凉州词》写出它的荒凉,并说:春风何时吹进我们的校园,阳光何时照进这个偏僻的角落。可王结实、谢莉斯的歌声如春风吹进了校园,如阳光温暖我们孤寂的心。于是,我们跟着他们开始寻觅《脚印》,看到《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去领略《外婆的澎湖湾》,我们的心里也充满阳光。当然,我们的校园中也有一股清流,它缓缓地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那就是邓丽君的歌,被称为靡靡之音,我们胆小,不敢唱,再说这些是爱情歌曲,我们还小,更不敢听,可一些比我们大的女孩子却悄悄唱着,歌声中也萌出了初恋的情怀,产生了一些不该有的爱情,不过,这爱情很快被老师们扼杀在萌芽中,我们就这样在两种不同风格,不同感觉,甚至不同人生的校园歌曲的旋律中度过了最初的青春岁月。

  二、《童年》

  在我们参加工作时,一个怀抱吉他的年轻女歌手红便了整个歌坛,她是那么年轻那么美好,因为她只比我们大一岁,因为她的歌声温柔动人,因此,她成了我们的偶像,当她弹着吉他唱出“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时,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童年,没有老师的斥骂,没有繁重的作业,甚至没有我们寻常人谈的理想,有的只是池塘、榕树、知了、蝴蝶、蜻蜓,有的只是盼望长大、盼望放学,可是我们长大了,为人师表了,我们从来没有这样令人羡慕的童年呀,于是我也喜欢上了这首歌,我把它教给了孩子们,一群山里娃,我没有吉他,当然,我也不会,没有风琴,就那么清唱,可孩子们依然听得入迷,很快就学会了,就连最调皮的孩子也学会了,每当放学时,他们走在山路上也会唱着“盼望着放学,盼望着长大的童年”。我也记住了歌曲的创作者罗大佑。后来,他的又一首歌《光阴的故事》也让我入迷,我找来歌谱想学习,可我怎么也掌握不了那样快的节奏,当时没有vcd学习唱歌几乎全靠听录音带和自己识谱,可我在师范校时候学习识谱就不过关,音准还可以,可节奏老是掌握不好,因此这首歌我始终没有学会,成了我的遗憾,不过,每当我听到里边的歌词时,我依然有一分感动。罗大佑成为我们的青春代言人,让我们记住流水般的青春。

  三、《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忘记昨天最爱哭的你……”当我们真正接触到校园民谣时,学生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已经青春不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校园生活却突然清晰的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记起了我的同桌,那个不爱说话的小个子男生,那个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在第一次民主选举时惟一一个没有拿到选民证的,没有公民身份的十七岁半的小男孩。我们读书时很少说话,因为他太小了,因为他很腼腆,而我从来没有向他借半块橡皮的,我想,就是我要借,也不会小心翼翼的。记得毕业后第一次见到他时,是他从家乡那个盛产雪梨的地方到我们这儿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进修。他长高了许多,但很腼腆,那时我们才知道他就是惟一没有拿到选民证的中学教师,我们都笑了起来。后来,我结婚时还请过他,可他没有来,甚至没有表示祝贺,我想,他还是那么小,谁嫁给这样可爱的小男孩呢。当然,我也想起了高大帅气的藏族班长,他长得高高的皮肤很黑,头发卷卷的,他本来在黑水县,可是毅然到草地工作,当时我们称赞他的勇气,学校要把他列为先进进行表彰时,他却很实在的说,只是为了帮家里弄些草地牛肉,于是学校也不再对他进行表扬了,可他却获得真实与开心。还有同样高大帅气的生活委员,也是一位藏族,他们改变了我们汉族学生对藏族学生的偏见。也想起了我们学校惟一一对情侣,他们从学校里就相爱,毕业后不久结了婚,有着美满的婚姻。如今,我的这些同学们他们是否也会听着这些校园民谣回忆往事呢?

  当岁月流逝青春不在时,我们依然会有抹不去的关于青春的记忆,这就是不同时代的校园民谣,让我们和《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起在《校园的早晨》抚摩《校园里的一排年轻的白杨》,寻找留在白雪覆盖的大地上的《脚印》,幻想《外婆的澎湖湾》,回忆《童年》,讲述《光阴的故事》吧。文/杨烛

(编辑  晓宇)

[ 返回 ] [ 发送 ]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