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首页

  20世纪50年代初的庐剧正如那个年代一样的红火、一样的充满生机和朝气。那是个值得回忆的美好年代!1952年4月,刚成立的安徽省文化局派了34名新文艺工作者来到了当时的合肥地方戏实验剧场,分别担任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项工作,落实戏曲改革的具体措施。这批新文艺工作者的到来,对庐剧团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后来,又经过“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的学习,新、老文艺工作者加深了了解和理解,取得了共识。

  《讨学钱》是经过新文艺工作者整理的庐剧传统剧目。全剧由[讨学钱调]演唱,语言富有戏剧性。老艺人王本银的出色表演赢得了交口称赞,《讨学钱》也久演不衰,成为庐剧的代表剧目和保留剧目!

  《借罗衣》也是一出经过挖掘、整理的有一定影响的庐剧小戏。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得“演员一等奖”,丁玉兰被誉为“庐剧玉兰花”!

  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赴京汇报演出了《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赢得首都各界的好评。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后来,在“大跃进”的热潮中,毛泽东主席巡视到合肥,还在他下榻的“稻香楼宾馆”看了一场带有那个时代烙印的新编庐剧《牛郎织女笑开颜》。这一时期,庐剧的优秀剧目有《陷巢州》、《程红梅》等。


  在那动荡的年代里,庐剧艺术与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地没能幸免,剧团有的撤消,有的合并,有的改唱“样板戏”……1969年,安徽省庐剧团撤消,与合肥市庐剧团合并,就是今日省城合肥唯一的一家庐剧团。十年过去了,像丁玉兰、等中老年庐剧演员将一些庐剧传统小戏、大戏又搬上了舞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后备人才,庐剧演员出现了断层。与黄梅戏相比,庐剧正好缺少了像马兰那样承上启下的整整一代演员。因此,当艺术的春天来临之时,队伍已经老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庐剧就错过了第二次大发展的良机……

  进入新时期,庐剧舞台上也出现了几部闪光的作品:皖西庐剧团创作演演的现代戏《妈妈》是新时期第一部有影响的庐剧作品;合肥庐剧团演出的《奇债情缘》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创作改编的,该剧将莎士比亚作品与庐剧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创新意义。稍后出现的现代戏《好人王科长》、《鱼水浪漫曲》等也较有反响,特别是号称“庐歌音乐剧”的《鱼水浪漫曲》在庐剧的歌舞化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著名庐剧演员丁玉兰说过:“庐剧是合肥人的本土艺术,就像人人爱吃的咸鸭子骨头一样,越嚼越有味”。

  是的,庐剧是民间小戏、乡土艺术,只有来自民间,面向民间,才是它的生命所在!让我们衷心祝愿庐剧这朵乡野之花重绽芬芳。

<<上一页
第2页
(编辑:史冬莲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