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为京剧未来付点“学费”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9日 09:52 来源:解放日报

  每晚下班路过天蟾逸夫舞台,看到这座扬名海内外的名牌剧场常常黑灯瞎火,心中好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个滋味。现在,娱乐活动趋于多元,戏曲演出却不景气,这是不争的事实。近读报上两篇文章,都谈到现在的演员由于缺乏舞台实践,与前辈艺术大师相比,艺术水准难以望其项背;戏校的学生由于实习演出机会太少,基本功不扎实。

  一边剧场空着,一边却没有演出。这都是艺术资源的闲置现象。

  “戏”和“人”,是京剧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戏要有人唱,人要有戏演,所以,出戏出人是京剧走向繁荣的重要保证。

  作为谭门第六代演员的谭孝曾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人们老说“一代不如一代”。我对此并不奇怪,也没有觉得脸上无光。只是觉得祖上太光彩照人,我们难以望其项背。那时的舞台实践太多了,一年365天,可以说有360天在台上摸爬滚打。由于天天磨练、天天摸索才出的名、成的派。而我们这一代,实际演出的机会要比我父亲(谭元寿)少得多,跟我们高祖(谭鑫培)他们更没法比;而到了我儿子(谭正岩)这一辈,演出机会更是少得可怜,一个月还不定能演一次戏。谭孝曾说的这个现象十分普遍。据了解,现在的戏校学生,要获得演出机会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学生进剧团前在学校里一个戏都没演过。

  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上海戏曲学校在陕西南路的文化广场,戏校有个实验剧场,经常举办学生的汇报演出,票价非常便宜,好像是一角钱、两角钱、三角钱。由于票价低廉,地处闹市,票房也十分好,一批京昆名家都是从这里起飞的。那个时候,我在读初中,现在那点对京剧的兴趣,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现在,戏曲学校已搬到莲花路,尽管那里也有一个小剧场,但因路途较远,观众看戏有诸多不便,更何况现在的戏迷以中老年居多。

  天蟾逸夫舞台是京剧迷看戏的固定场所。我想,与其让它空着,还不如物尽其用。天蟾逸夫舞台以前有个双休日日场,戏校的学生也是这里的常客。因为低票价,学生演出又有一份独特的魅力,所以,他们的演出颇受戏迷欢迎。现在,这个品牌的影响力正在弱化。

  名家卖高价,主办戏校学生的演出,只能低票价经营,有观众也会亏本。如果每周安排一次戏校学生的演出,为京剧未来付一点“学费”,我看也是值得的。因为演员尤其是好演员,是要从舞台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吴为忠)

责编:史冬莲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