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今日说法]27年的等待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8日 11:43 来源:CCTV.com

  1978年,年仅21岁的宋风和在失火的大客车上,用随身携带的斧子砸开车窗救出一车的乘客。当时客运公司承诺给宋风和写一封感谢信,但迟迟没有兑现。为了证明自己的见义勇为,27年后,宋风和写信给当地媒体寻找当年被救的乘客为自己作证。

  有一段东北二人转中唱道:想当初有位木匠本姓宋,宋凤和他乘坐的客车半路出了事,他急中生智拿起板斧,拿起板斧击打车窗,车上的乘客逃出车厢。二人转中的宋凤和确有其人,他住在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是一个当地的普通农民。而且歌词中有关他救人的事儿,据当地人和他自己讲也的确发生过。

  事情发生在1978年的冬天,21岁的宋凤和刚刚结婚,事发时他正坐在从齐齐哈尔开往外县的客车上。突然,客车底下着起了火,惟一一个逃生的通道电动车门此时失控,怎么也打不开了,这下车厢里的人全慌了。大家想到从车窗逃出去,但是车窗好像被冻上了一样,用手怎么也打不开。此时,宋凤和突然想起自己做木匠活的斧子,于是他操起斧子砸碎了十来块玻璃。

  车上的人很快都逃了出去,宋风和刚要跳出车厢就听到车厢里还有人喊救命。于是他转身回到车里,先救出了一个60多岁的老头,又发现一个婴儿还在车上,急忙将孩子抱在胸前,跳出车外。后来,客运公司的领导对宋凤和救人的行为非常感谢。宋凤和临走的时候,客运公司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此时宋凤和说出了那个让他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要求。


  宋风和说,当时他还没入团,他希望客运公司能往他家乡写一封感谢信,这样自己入团就不成问题了。客运公司的领导满口答应,说3天之后亲自将一个大奖状送到宋风和所在的公社去。得到了这个承诺,宋凤和留下了自己的地址之后就离开客运站,赶回了吉林的家。

  宋凤和的家人听说他救了很多人,也为他的行为感到自豪。为此,老父亲还专门向他敬了一大杯酒。很快,宋凤和在外地见义勇为救了一车人的事在村子里传开了,大家都等着看宋凤和的感谢信。可是,3天过去了,感谢信并没有寄到村里。10天过去了,客运公司也没有人来看望宋凤和。宋凤和在期待中等了几个月,仍然没有动静。这下村里的乡亲们开始有想法了,甚至怀疑宋风和为了入团而撒谎。

  要不要去客运公司问问是怎么回事呢?宋凤和思来想去最后没有去,那时来回车票要60多块钱,为了封感谢信犯不上花这笔钱。一来二去这个事也就淡漠了。可事情并没那么简单,从此在乡亲们眼里宋凤和不再是原来的宋凤和了,大家认为他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对于乡亲们的质疑,宋凤和感到很委屈。在乡亲们怀疑不屑的眼神里,日子慢慢地流逝着。

  1992年,宋凤和的父亲在病逝前把他叫到了眼前,语重心长的问他:儿子,你跟爸爸说实话,当年救人那回事儿到底有没有啊?但是宋风和没有答复,他觉得空口无凭,说什么父亲也不会相信。父亲临终前的话深深刺痛了宋凤和,他感到非常难过。

  转眼到了2004年,宋凤和的腰忽然开始疼痛起来,医生说他是股骨头坏死。宋凤和认为这很可能就是他当年救人时落下的病根。从此,宋凤和失去了劳动能力,要靠拐杖才能行走。一次,一个老朋友来家里看他,又提起了当年宋凤和说的救人的事。他给宋凤和提了个建议,让他寻找当年救过的人帮他作证。宋凤和此时也开始寻思,这么多年了,那件事一直是他心里的一个结,他想这件事是该澄清一下了,要找怎么找呢?找谁呢?


  于是,宋凤和写了一封信,把当初乘车着火砸窗救人的事写了出来,寄给了齐齐哈尔的汽车公司。那么宋凤和所说的救人的事到底存不存在呢?记者来到了齐齐哈尔市找到了中通汽车公司,办公室的陶主任说接到宋凤和的信后,他们就做了有关的调查。陶主任介绍,当年发生事故时的汽车公司在27年里已经经过了几次改制,人员也进行了非常大的调整,当时的人和档案已经无从查找了。

  难道就没有办法证实宋凤和到底救没救人吗?记者又来到当年那辆失火客车所属的客运站,问个别的老职工。老职工回忆说,当年客车失火确有其事,但是不记得宋风和是否砸过车窗玻璃了。而当时最清楚事情的司机也已经去世了。客运站表示他们无法给宋凤和出具他当时救人的证明,但是客运站和中通公司一起给宋凤和写了一个证明,证明当年客车失火的事确实存在,但是救人的事他们无法证实。

  接到这个证明,宋凤和总算有了一点安慰,但同时他想既然客车公司不能证明自己曾经救过人,那么当年车上那些乘客总应该能够证明吧?但是27年过去了,当年车上的人还能找到吗?于是宋风和将信复印了10多份,给当地的报社寄了过去。宋凤和的事很快被多家媒体报道了。没过多久,宋凤和接到了一封来自内蒙古扎兰屯市的信。写信的人说,她就是当年车上的一名乘客。

  记者赶到了内蒙古扎兰屯,见到了写信的戴桂芬一家人。戴桂芬说她看到了报纸上报道宋凤和的事,跟母亲一说,确定就是27年前她们经历的那段往事。戴桂芬的母亲今年已经83岁了,但是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宋凤和救她们的事,还说如果不是宋风和,她们肯定不会活到今天。于是戴桂芬母女就按照报纸上的地址给宋凤和寄去了那封证明信。

  很快,宋凤和又收到近10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信里说他们就是27年前被救的乘客,愿意给宋凤和作证,至此事情终于真相大白,而宋凤和心里27年的心结也终于解开了。2005年7月,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和吉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到宋凤和家看望了他,对宋凤和当年的见义勇为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且给他颁发了5.5万元的慰问金。

  主持人:整个故事索性最后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宋凤和也了了自己的心愿,有那么多人为他作证,最后他也得到了本应属于他的那份荣誉。

  叶林: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那时我们的人民都很纯朴。但是不巧的是宋凤和赶上了这么一个很特殊的事情,或许是公交公司工作的疏忽,或者是其它的原因,导致了当初所做的承诺没有兑现。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当初你既然承诺了就应该按照自己承诺的方式来做,像宋凤和的行为以及他给客车公司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也应该得到补偿。


  主持人:他要求客车公司出面给他证明这个事情,写一封感谢信,然后帮助自己入团,这个要求过分吗?

  叶林:这个毫不过分。那个时代的人们根本没有想到钱的问题,他想到的是政治荣誉。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见义勇为的案例可能跟当年不太一样,它牵涉到经济补偿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经常会看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我为了帮助别人自己遭受了损害,但是我躺在医院里面没有人来管我。这种情况在今天为什么会发生?

  叶林:一方面来说,见义勇为的行为本身证明起来确实有客观的难度,因为没有其它的证据,都是靠目击证人或者靠旁证来证明,因此很多人可能做了特别伟大的事情但是没有人看到。在这样的情形下,很多见义勇为的人没有办法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时候他们就会想办法采取一种诉讼的办法,比如起诉一个客车司机、客车公司或者是引起事故的单位。

  主持人:二十几年过去了,当报纸上刊登了宋凤和救人的这种事情以后,还能够亲笔写信再把信寄出去告诉他,我来可以给你做目击证人,看来民风依然没有变。

  叶林:我觉得在目击证人方面,在见义勇为有关的立法方面要认真考虑,我们掌握一个什么样的度或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发现这些见义勇为者。

  主持人:我们国家目前的相关的规定当中有没有关于见义勇为的一些基本的认定原则?

  叶林:关于见义勇为的认定并不是靠法律的标准去明确规定下来的,更多是靠一些民间的组织,比如说见义勇为基金会。它会列举在这个地方认定见义勇为的标准。第二,必须有一个庞大的资金做为支持,它的融资渠道必须是通畅的。我们鼓励社会上有一定的爱心有一定的财力,去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们把自己的一部分钱拿出来放到这个基金里面,用于去奖励那些见义勇为者,实际上也保护了自己。

  主持人: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都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如果旁边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能够拉你一把,你会感觉到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通过这样一个案例,看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我们也感受到了那句老话,那就是好人终会有好报。

责编:西寻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热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