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应县木塔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5月08日 18:19 来源:

  

    举世闻名的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属中国第一,世界无双。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宫寺座北朝南,占地25000平方米。院南100米的入口处是一座三楼四柱悬山顶的牌坊,明间横额上刻有“浮图宝刹”四字,横额之上立匾题“佛宫寺”三字。佛宫寺院整个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寺院前部东西两侧还有钟楼和鼓楼,后有东西配殿、厢房。佛宫寺内除释迦塔为辽代原物外,其余皆为明清建筑。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即北宋至和三年,至今已有947年的历史。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7400吨。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平面亦为八角形,塔高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外观为五层六檐。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直插云霄。

  木塔在设计和施工上匠心独具,结构上采用双层环形套筒空间框架。上层柱脚插在下层柱头的枋上,并向内递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全塔在结构上没用一个铁钉子,全靠构件互相铆榫咬合。

  塔的暗层,内外槽柱之间的梁 用斜撑连接,成八角筒式内外槽框架,增强了构件的整体性。全塔共使用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被世人称为“斗拱博物馆”。因此,应县木塔被古人誉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一层南北开门,四周设有回廊。塔内各层装有木制楼梯,游人可拾级而上。二层以上都设有平座栏杆,形成回廊,供游人凭眺。

  塔内各明层内都有塑像,共计26尊。其中一层回廊内佛坛上有一座高约11米的释迦牟尼金身塑像,保存完好。塑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天王、金刚及佛门弟子等壁画。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层内槽门额壁板上的三个女供养人,人物体态匀称,面容丰满,神情安详,衣着华丽。据有关专家考证,他们是倡建木塔的三位皇后,从左至右依次为;仁懿皇后萧挞里(小说里的萧太后)、宣懿皇后萧观音、钦爱皇后萧耨斤。古往今来,观瞻应县木塔是一大乐事,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佛门弟子尽兴游览之余为木塔挥毫泼墨,留下赞美绝句,塔上因此存下51面珍贵牌匾,其中明成祖朱棣题的“竣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题的“天下奇观”笔画苍劲凝重、神韵连贯、婉媚娟秀,为绝代珍品。

  应县木塔历经沧桑,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应县曾发生过十余次较强的地震,其中六级以上就有三次,房毁人亡,木塔却安然无恙。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而她仍巍然屹立。木塔之所以寿命绵延,除其本身结构坚不可摧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大型维修共有六次。解放前,木塔曾多年失修,许多地方破损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这一“国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缮和保护管理。1974年到1982年,国家先后多次拨款,调拨优质木材。补修更换了楼板、楼梯、围栏,加固了二、三层大梁,归整加固了塔基,补塑了十年动乱中被毁坏的各层塑像,并油饰了外部所有的构件。1993年应县木塔的维修抢救工作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通过《东方时空》节目向全世界征集维修方案,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组成“山西省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专事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的前期勘测准备工作。目前,应县木塔的修缮保护已被列为我国“十五”期间六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维修木塔时,在四层主佛像体内发现了一大批辽代珍贵文物,其中刻经、写经和木刻板套色绢质佛画以及七珍八宝等,内容丰富,年代准确,是多年来国内外辽文物的一次空前发现,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年来,应县木塔的景观配套工程已经全面展开。为了发展以木塔为中心的旅游业,繁荣应县经济,根据县委县政府发展社会的指导精神,在塔前牌坊处向南开通一条宽60米长400米,具有辽代建筑风格,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古建大街。在塔后兴建一座占地2.4万平方米的塔影公园,园内假山碧水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这些建筑落成后,与雄伟高大的木塔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美妙绝纶的图画,更会使游人纵情游览、流连忘返。(来源:黄河新闻网)

责编:陈玥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