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晋中概况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5月08日 15:31 来源: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西傍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晋中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的年轻城市。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商代后期境内就有城邑出现,春秋时期开始设立县一级行政建制。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68年起称晋中地区,1999年,设立地级晋中市。晋中市辖区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万,行政区划分为1市(介休)1区(榆次)9县(太谷、祁县、平遥、灵石、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及晋中经济开发区,118个乡镇。

  一、底蕴厚重的沃土

  晋中是晋商故里,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晋中商人的商号店铺遍设全国通都大邑,并远涉日本、西亚和俄蒙,一时间“晋商”与“徽商”并驾齐驱。1824年,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以此为代表的山西票号“汇通天下”、“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晋中人杰地灵、名家辈出。著名历史人物中,政治家有春秋祁奚、东汉王允、北宋文彦博、清代祁隽藻;文学家有唐代王维、温庭筠,实业家有晋商巨子乔致庸、渠本翘,票号创始人雷履泰;当代名人中,有法学家张友渔、历史学家侯外庐、画家李琦、歌唱家郭兰英、阎维文及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涛。

  晋中境内山、川、丘陵皆备,气候四季分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东部山地岭高坡广、林木丰茂,是全市重要的林产品基地;中部丘陵岗峦起伏、草种繁多,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础;西部平川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素为发达的农业区。

  晋中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境内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煤、铁、铝土、硫磺、石膏、陶瓷土等20余种,占全省探明储量矿种的四分之一,其中,煤炭储量大、煤种全、品质优,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这为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晋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可开发的旅游景点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已形成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等一批全省的旅游拳头产品和旅游精品,旅游资源优势已日益显现出来。此外,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要素配置,我市旅游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晋中产业基础的综合经济优势明显。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产业化居全省领先位置,是全省粮食、蔬菜、畜产品、干鲜果的主要产区之一,蔬菜和畜禽产品综合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农业科技含量较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农业优势突出。

  晋中工业起步较早,工业基础条件良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形成机械、煤炭、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煤焦、纺机、玻璃器皿、玛钢、医药等产品在全省占有较大份额。

  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晋商文化的摇篮。深厚而独特的文化优势,无疑是激励全市人民奋发图强、负重赶超的内在精神力量。

  这些比较优势是我市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都为建设山西中部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大大增强了实现新目标的可能性。

   二、生机勃发的现在

  1999年,晋中撤地设市,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最大追求,提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传统产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新型城市群和文化旅游区建设四项工程,市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实现了良性发展。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0.4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5.4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4.96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943元。今年1—5月份,经济运行更是呈现出一系列积极变化,全市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晋中是山西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是全国12个农科教示范区之一。1995年,晋中率先在全省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现已形成粮、畜、菜、果四大支柱产业,并有4大类20余种农副产品出口20个国家和地区,创汇额居全省之首。蔬菜产量占到全省的1/6,肉蛋奶综合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

  晋中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优势特色明显。

  我市以区域化推进产品创新,特色优势增强。全市已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从深层次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两区三带”,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不断培育特色优势全市在优势区内发展专用玉米148.83万亩,杂粮17.36万亩,蔬菜122.08万亩,酥梨23.91万亩,苹果40.51万亩,红枣57.93万亩,核桃55.6万亩,肉牛39.67万亩,奶牛2.4万头,瘦肉型猪肉116.85万头,肉羊109.84万只,蛋鸡1203.32万只。我市以信息化推进体系创新,服务优势增强,我市以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的方式,将信息网络向38个重点专业协会、26个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重点农产品市场和500个农民经纪人等市场中介载体延伸,通过这些连接用户的载体,直接为农民传递高效快捷的信息,仅网上推荐、联系销售农产品总额就达3亿多元,这一创新方式受到了全国农业信息工作会议与《农民日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市以标准化促进技术创新,质量优势增强。全市仅去年就有50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工害产品认证,有12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以公司化促进组织创新,带动优势增强,通过总结、推广、合同式、股份式、协会式和市场式四种组织创新模式,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64个,销售收入达27.4亿元。我市以市场化促进营销创新,效益优势增强。我市先后组织农产品参加了全国第二届农交会、第十五届哈洽会、新疆国际农交会、新加坡“黄河韵·山西风情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市以工业化促进农民就业创新,增收优势增强。全市以乡镇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农民就业转移,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6.8万人,累计达到46.2万人。我市以生态化促进环境创新,载体优势增强。我市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节水示范市,新建国家、省级节水园区共10个,节水面积达8万亩,对6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新建引水解困工程等。在榆次、太谷、祁县、左权等县区农村推行沼气入户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的较大改善。

  晋中是山西的老工业基地,煤焦、轻纺、化工、机械制造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位,拥有全国最大的纺机、玛钢、药用胶丸、液压件生产企业。近年来,我们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新建建材、精细化工、碳素、药业、玻璃器皿等一批新型产业崛起,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医药工业基地,祁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玻璃器皿生产基地,榆社药用胶囊产量达120亿粒,是全国最大的药用生产基地。

  早在“九五”期间,我市就在全省率先推开国有企业改制,提出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后,又提出了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在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方面迈出了新步子,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借鉴当代科技成果和信息化发展成果,规划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我市的工业经济已步入较快增长阶段,传统产业提升力度加大,大型煤焦、电力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潜力产品成长良好,企业规模扩张较快,园区建设在规模中提升。规模企业净增101户,达到388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1%,去年达到83.6亿元,是1999年的2.9倍。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年均增幅31.7%,去年达到4.9亿美元。

  晋中城市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平川由北向南百余公里范围内,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六县(区、市)一字排开,其间还散布着多座中心集镇,自然和历史在这里造就了一个城市密集带。改革开放以来,这片热土又成为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贯穿其间的108国道,形成了连接这些城市和集镇的中央大道。今后一个时期晋中城市建设的重点,就是要依托现有的区位优越、城镇密集、交通便利的先发优势,尽快构筑起独具特色的“城市群”框架。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大省内开放和相互合作步伐,晋中、太原联手合作共同发展”的要求,我市加快了晋中、太原经济一体化进程,作为市中心城区的榆次区遵循与太原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城市的性质、功能和目标进行了定位,争取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达50%,市建成区人口达到50万,平川6个城区和6个集镇总人口达到150万,使晋中跨入规模城市行列。

  旅游产业是晋中经济中最富活力的增长极。晋商文化旅游是山西主推的三大精品线路之一,平遥、祁县、榆次三座古城和6个晋商大院、介休绵山风景区、灵石石膏山等景点、景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今后我市要按照旅游国际化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注重区域内各景点晋商文化内涵的挖掘、工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特色旅游的培育和旅游产品的研发,办好晋商社火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充实景点内容,提高景点品位。同时,抓紧以大寨、麻田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太行风光旅游区建设,切实将旅游培育成晋中的支柱产业。我市正在把壮大旅游产业作为一张主牌来打,努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跃升。

  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市十分注重社会进步。把科技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改善科教基础设施,努力培养造就实用型人才和跨世纪人才;把环境保护作为事实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加大环保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扶持环保产业发展,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充满希望的未来

  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寄予了厚望,要求把晋中在山西中部率先发展。结合晋中实际,我市提出了建设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项目带动、人才支撑、环境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抓住“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旅游国际化、城镇集群化”四个重点,按照“一区一带两基地”的发展定位,努力建设成山西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型能源和制造业基地、特色鲜明的晋商文化旅游区、最具活力的城镇经济带。

  今后五年,我市要围绕建设和谐晋中目标,构建合作宽容、民主善治、公平诚信、安定有序的社会格局,以此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动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力争实现“五个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在山西中部具有较强活力的工业经济。为此,我市要从多层次、多方面体现较强的发展活力,力争做到体制活、机制活、信息支撑系统活、扶持政策活、结构活。

  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良好、基础功能完善、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辉映的城市群,大力推进城镇群建设,使之与旅游城市的要求相适应。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按照国家园林化城市的标准,完善市区、各县城和重点集镇的总体规划,平川县规划重点突出历史文化保护和绿化,东山县要体现山水风光特色;全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绿化工作,强化街景、小区的美化,努力营造“城在景中、人在树中”的良好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建设和谐社区,使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明显改善,并向“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迈进。到2009年,力争城镇人口净增40万人,城镇化率接近50%,建成省内一流的现代化、组团式、有特色的城镇群雏形。

  基本形成科学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较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强市。立足于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民,努力拓宽“三农”思路。

  基本形成文化涵养深、公共基础好、服务水平高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立足于晋商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统筹谋划、同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要按照旅游国际化的目标定位,深入挖掘名产文化、名人文化、饮食文化资源,建设好餐饮、娱乐、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提升平川晋商文化旅游,扶持东山红色旅游,开发生态休闲旅游,提升平川晋商文化旅游,扶持东山红色旅游,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培育旅游精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 基本形成统筹性强、协调性高、群众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保障体系。逐年加大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投入,保持基础教育群众体育和文化事业在全省的领先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高度重视资源保护,打造“节水晋中”、“绿色晋中”、“清洁晋中”,进一步拓宽城乡就业渠道,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经济发展与群众收入同步提高的分配机制,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享受。

  晋商雄风再展,晋中沃土大有可为。(路丽华)(来源:黄河新闻网)

责编:陈玥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