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陈锦惠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5月31日 17:04 来源:CCTV.com

  陈锦惠,男,1955年7月出生,1979年从事文物工作,江苏淮安人,现任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博物馆副馆长。该同志二十八年来在文博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不断探索,敬业尽职,执着进取,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显著的业绩,先后被江苏省淮安市文化局表彰为“文物普查先进工作者”、“馆藏文物安全先进个人”、“文化先进工作者”。二十多年来,共为国家征集各类文物1000多件,其中一级品27件,二级品20件。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可圈可点的文博华章。

  该同志童年时耳濡目染,受父亲影响对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离休时,郑重地对他说:“文物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必须用生命保护它、传承它” ,并鼓励他继承父志,从事文物工作。于是,陈锦惠毅然离开了已从事三年的医卫岗位,调到县图书馆当了一名文物保管员。父亲的嘱咐、事业的召唤和对文博事业的挚爱,促使他立志投身文博事业,并从此与文博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深感到自己知识不足,很难适应文物工作的需要。于是,白天埋头在仓库里整理登记零散的各类文物,坚持晚上读夜校,终于以优异成绩获得高中学历。同时,在坚持自学文物知识外,也决不放过任何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为了报考南京大学“文博专业班”,丢下了年过八旬的父母和怀孕临产的妻子,带上当时家中仅有的1000多元积蓄,自费参加学习,为了参加南京博物院举办的“陶瓷、玉器鉴定班”和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的“古陶瓷鉴定班”,他不顾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儿,毅然参加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不断学习充实,多年来,先后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120余篇文章,其中30多篇分别发表在《中国美术全集》、《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博物馆志》、《宜兴之砂》、《东南文化》、《紫砂汇赏》等刊物,《巨星升起的地方》一书获得江苏省首届文博学术论著三等奖。

  楚州(原县级淮安市)是周恩来的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名胜古迹众多,文物资源丰富。从担任文物保管员开始,他就十分注重文物收集和保护,1980年秋,在季桥乡征集文物时,偶然发现农家巷内有一只瓷器,经辨认是一件无价之宝,于是,他说服主人并付了20余元钱,兴奋地从30里外抱着步行回城,后来这件元青花牡丹纹兽耳盖罐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多次赴京展出。1982年4月的一天,在镇淮楼值班的他,听说闸口村挖到一座古墓,立即下楼,一口气跑到三公里外闸口二队,在队房的门后,看到两卷像画轴的东西散乱在地上,出示证件后,他叫队长保护现场,自己便抱着画轴跑回镇淮楼,清洗外面的淤泥后轻轻打开,25幅已发黄并不同程度损坏的古字画出现在眼前,这些刚刚从棺木中拿出的古字画发出阵阵的臭气,他全然不顾,沉浸在获此至宝的喜悦之中,后来的几天,又对这批字画进行了仔细的清洗清毒,为后来修复装裱做了大量前期保护工作,这批25件“淮安明王镇墓出土字画”被文化部字画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特为王镇墓字画拨专款出专辑,其中有四幅字画分别在美国、日本展出。1984年,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开始,历时一年半他跑遍了全县32个社、场、镇,掌握文物线索2000余条,古墓葬、古遗迹、古民居、古建筑200余处,为后来的征集工作和编写《淮安文物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1986年冬,他接到河下古镇有人盗墓的举报,马上骑上自行车顶着寒风赶到现场,在清王光熙墓中清理出土了大彬紫砂壶、曼生壶、狮钮田黄印章等40多件珍贵文物。1989年冬,城东乡蒋南村有人盗墓,他和公安人员冒着严寒连夜蹲守,终于抓住了盗墓人,使明宣德彭城候张诚墓葬得以保护。1999年底,他正在参加文化局年终总结会议,接到群众举报,孙徐村有古墓被盗,他立即带领有关人员赶到现场,发现墓穴已被挖开,棺木部分裸露,为了防止再次被盗掘,果断决定组织抢救性发掘,从上午一直干到次日凌晨一点,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工作者,宣传和普及文物知识也是肩负的重要责任。1983年春,他建议将王伯安尸体及出土文物进行巡回展出,领导同意并将这项任务交给他,于是他既当搬运工,又当讲解员,足迹遍布苏皖两省20多个县市,为了联系展点,最多一天跑了六个县市,签了两个展览合同,累得鼻孔流血。一年半为集体创收1.2万元。当他风尘仆仆回家时,妻子总是笑着说,有人住“旅馆”了。1981年以后,他牵头引进上海自然博物馆来淮安举办科普展览、珍奇动物展览,从南京市博物馆引进了“龙文化”、“太平天国史”展览,从南京博物院引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展览,组织机关团体、工厂企业和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出一进,既宣传了古城淮安的人文历史,同时开拓了家乡人们的视野。

  楚州的古墓葬、古遗址较多。2000年以来,楚州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众多的遗址和古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危险,他来往于政府部门和建设工地之间,多方交涉、竭力呼吁,使东门大街的四口唐井、“大八字桥”、“河下竹巷街”、“古枚里牌楼柱础”、清代舍利塔群石构件、淮安府署牌楼柱础、宋代“瓮式官井”等一大批古迹得以保存。2002年8月7日,体育场内发现8块石刻,他连晚赶到现场,惊喜地发现石刻中有大如台球桌的石踏板、台阶条石、大型石柱楚,断定为原漕运总督署建筑构件。此时,他兴奋难眠,连夜找到房管局章荣成局长协商,要示停工等待发掘,并向区委主要领导汇报。连续五天与建设单位交涉,阻止施工,保护现场。经过他再三请求,11日区领导终于同意由文化局和房管局组织人员进行发掘,接下的一个多月,他顶烈日,战酷暑,累瘦了身体,晒黑了皮肤,使该遗址得到及时妥善地保护,鉴于漕运公署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经专家论证,被省文化厅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他作为淮安市考古队主要成员参加了淮江高速考古调查、淮河入海水道跟踪发掘、盱眙千棵柳遗址发掘等工作,经常和同事们风餐露宿于发掘工地,一住就是数月,工地几乎成了他的家,抛开了家中90多岁的父亲和因病肾脏切除的妻子,把自己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文保工作上,2004年盛夏,在参加淮安运河村战国墓发掘的过程中,清理战马坑是块最难啃的骨头,他每天早上五点钟来到工地,把手伸进泥土,一点一点地探摸,弄清木质马车各部件在泥土的准确位置,用手扒,用竹签剔,将大到车辕、车轮,小到木拴一件一件取出,一干到天黑,历时半个月,终于将车马坑清理完毕。就在发掘工作接近尾声时,他病倒在工地上,持续高烧、拉肚,边吃药边打吊针坚持了几天,最终实在顶不住了,才回家去医院,经诊断患了鼻咽癌,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他苦苦哀求医生能否推迟住院,让他完成战国墓葬的发掘工作。但无情的病魔使他不得不休息治疗,然而,他无一天不惦念着文物工作,更抛舍不下所钟爱的事业,就在第二次化疗结束,他不顾家人的阻止和领导同事们的劝说,拖着病躯主持了清北洋大臣杨士骧墓的考古发掘、淮安污水处理厂勘探发掘。在基层文博岗位上,绝症动摇不了他对文物工作的执著追求,用生命谱写更加辉煌壮丽的篇章。

责编:红立

1/1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