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郭小智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5月31日 14:07 来源:CCTV.com

  郭小智同志,男,1964年3月出生,汉族,自贡人,大专文化程度,助理馆员。现任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该同志1985年开始从事文物工作,20余年来,他一直坚持奋战在文物工作第一线,踏实肯干,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充分体现了一个文物工作者良好的素养和品格,得到了同事的尊敬和领导的肯定,曾获得“重庆市文物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文物工作者,郭小智同志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敬业爱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堪称是站在我市文博战线最前沿的一名老兵。

  1986年,参加重庆市三江考古调查(涪江古墓葬、古遗址调查),通过考察和野外采集,和同仁一起,收集到文物500余件、拓片40余份、拍摄照片800余张。1987年,他临危受命,配合全市的文物普查和田野调查,独立主持了辖区内的文物普查工作,总行程200多公里,登记造册文物点200余处,照片300余张,拓片11幅,呈交表格40余套,并积极参加了由市博物馆组织的重庆市文物普查成果展,受到一致好评。随后他作为全市业务骨干先后参与了潼南大佛寺的古建测绘和大佛头部裂痕的防预治理、潼南双江镇杨尚昆旧居古建测绘及修复、成渝高速公路考古调查和发掘、藏族中学宋墓群、石桥铺大型清墓群发掘、井口万鸡山东汉砖室墓群发掘、重庆冯玉祥旧居、重庆郭沫若旧居、重庆张治中的修复等工作,为我区文物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使现阶段我区的文物工作走在了周边各区县的前列。

  为文物工作无私奉献

  2003年,为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辖区内现有文物资源,在市文物局开展全市各辖区文物普查前,在全区范围内积极主动的又一次开展了全面的文物普查。面对任务较重、人手和资金紧缺的情况,郭小智同志组织成立了一支文物普查小组,亲自带队,不辞辛苦,踏遍辖区内山山水水,寻找地上地下文物,考证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普查正值酷暑,附近又没水喝,他在路途中看到很多可以解渴的桑苞,用手搽了一下就吃了,结果又拉又吐,持续了好几天。后来,他只要看到草莓、桑苞之类的东西就会觉得特别难受。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他不仅对原有文物点资料做了进一步核实,还作了详细的登记,并绘制草图、拍摄图片、进行了归档。共普查出文物点430余处,其中抗战遗址110处、古墓葬257座、古建筑9处、古桥梁26处、古遗址7处、石刻(造像)21处(尊),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沙坪坝区的文物现状。为了让人们了解沙坪坝区文物所蕴含的史料价值和保护价值,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文物,他还主编了《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重庆市沙坪坝区东西部文物简介》一书。

  2003年,我区启动“抗战名人旧居旅游精品线”(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打造工作。同年6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冯玉祥旧居动工修复,在时间短、任务重、无资金的情况下,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郭小智同志连续几个月守在旧居现场,整个人晒得跟黑炭没有区别,难得回家休息一会,又挂念着山上的进度跑上跑下,一天往返数趟。主体工程完工后,由于路途遥远,为了方便工作,他干脆就把旧居当成自己的家,搬进去住,独自一人完成了旧居内300余件实物的征集工作,以充实冯玉祥旧居内涵。那时,同志们开玩笑说:“他是成了真正的山大王了……”。他70多岁的老母亲因为心疼儿子也跟着他住在旧居内,帮忙打理生活,被同事和周边的村民尊称为“冯姥姥”。2003年12月,旧居正式对外陈列开放。2005年1月,冯玉祥旧居被中央统战部授牌为“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迄今,已接待各级领导、社会团体、青少年等各方面参观人员近7万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05年3月,在郭沫若旧居修复过程中,他也积极介入其中,完成了前期的征地、保护规划方案、修复、资料收集、实物征集、布展等工作。同年9月,旧居正式对外陈列开放。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他的努力下,近期,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正式加盟重庆红岩联线,以求统一管理,整体打造,使之成为重庆的一大亮点,树立重庆旅游的新形象。

  张治中旧居是抗战期间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五星上将张治中将军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但由于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 2003年,张治中旧居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郭小智同志的努力下,对旧居竖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设立建控地带,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2005年底,完成了张治中旧居保护规划方案的设计,2006年,将全面启动张治中旧居的修复工作,并对外陈列开放。

  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郭小智同志是个“拼命三郎”。提到文物,他总是特别敏感,哪怕是一丁点蛛丝马迹的文物信息,即使上高山、下远乡,他也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修复冯玉祥旧居的过程中,在山下吃午饭时听说当日对旧居进行落架式拆除时,有一块柱头上张贴有“抗日献金运动”刊物,保存比较完整,但此时已被建筑工人丢弃一旁,由于连日来下雨,随时都有损毁的可能。于是他马上丢下碗筷,坐班车赶到施工现场,找到了那块柱头,并妥善保存,现该柱头陈列于冯玉祥旧居内,多位专家看后,都表示赞赏,认为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史料佐证。

  有一次,他多方探听,得知在沙坪坝区石井坡后山的青草坡上有很多古窑,打算爬上去一探究竟。由于古窑下的地块长年堆积有了断层,加上头一天下雨,土质松动,附近的人都劝他不要去,但为了寻找窑具、窑器等,他坚持只身爬上了窑洞。据后来他回忆,当时,他刚一跨出去,脚下的那一块地就全塌了,情况是惊险万分。另外,在考察濒危的古建筑时,房梁上的一大块横梁木砸下来,他躲避不及,被砸得头破血流,肿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他丝毫没有怨言,他说:“只要是为了文物工作,再苦再累再危险也值得!因为这是一件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后人的大事”

  舍身忘我保护文物安全

  沙坪坝区抗战文物遗址、遗迹众多,但很多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不复存在。近年来,各种土地开发、市政建设活动频繁,对地面地下文物都构成了严重威胁,郭小智同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即“积极介入坚持做到有文物的土地不开发,有文物的土地建设中要避免破坏文物”。在他的努力下,西部新城及歌乐山带文物遗址被纳入《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的“都市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和“都市区风景区及文物保护用地分布图”。2004年,根据文物办发〔2004〕16号文件精神,完成了国家文物局关于编制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一·五”规划的上报工作。2006年,由于山洞地区遗存的大量抗战遗址面临拆除、损毁的可能,这些珍贵史迹“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因此,他向沙坪坝区政府申报新增30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批准,确保了这些文物单位的安全。

  2004年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渝遂高速公路修建工程涉及到位于我区青木关镇的文物保护单位“国立音乐学院”旧址,修建过程中会对该旧址造成破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郭小智同志多次与重庆市重点公路建设沙坪坝区指挥部联系,并及时的就该项目向市级文物部门汇报,最终在既不影响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又保障文物单位安全的前提下,对“国立音乐院旧址”进行了保护性迁建。

  一次,在石桥铺地区的山头发现了较大规模的清墓群露头,由于当地风水极好,有人用“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来形容它,从地理位置和传说来考证,应该是大富大贵之人的墓群。为能确切掌握该墓葬的价值,郭小智同志连夜只身前往该地考察保护,却在那儿遇到盗墓者,受到恐吓,盗墓者还放出“若不离开,就便不要想活着出去”之类的话。郭小智同志不受恐吓,立刻通知了111团部队和沙区文化馆保卫部,并与后来赶到现场的同志们一起制止了盗墓者的行为,确保了古墓葬的安全。

  切实加强文物基础工作

  身为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的所长,负责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和管理,打击文物走私、盗墓等行为。郭小智同志深感责任重大。他长年坚持开展自检、自查工作,确保全区内的文物遗址遗迹免遭人为破坏和自然毁坏等责任事故发生。同时,为馆藏文物设立了专用文物库房,面积300平方米,配置有铁窗、铁柜、铁门和报警器,馆藏文物档案健全,历年来,从未发生馆藏文物被盗、被抢、丢失损毁的案件及其他安全责任事故。

  郭小智同志意识到,文物保护的有效手段在于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多年来,他把文物法规宣传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散发宣传单、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图片展览、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坚持开展文物法规的宣传工作。我区西部地区分布有丰富的抗战遗址、遗迹,而农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相对较差,为了使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郭小智同志充分利用“文物保护宣传周”、“5.18国际文博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送文物下乡。使文物宣传和保护深入农村的街、乡、村、社、田间地头。

责编:红立

1/1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