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十五”唐山农业成就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2日 17:52 来源:

  “十五”期间,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农业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市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全市农业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整个种植业总体呈现上升态势。预计2005年,全市种植业产值可以达到175亿元,增加值12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0%和33%,农民人均从种植业增收预计达到300元左右,占农民收入增量的近70%。

  “十五”期间,我市在种植业发展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特别是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以来,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连续五年的下滑势头得到遏制。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达到700万亩,比上年增加30万亩,预计可以基本恢复到2000年的粮食产量水平。棉、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受市场调节影响和抗虫棉、无毒棉等优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近年来棉花生产呈现增长态势。由于去年植棉效益下降,今年棉花面积有所减少。2005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调减到45.8万亩,比上年减少13.4万亩,但仍是2000年13.9万亩的3.3倍,预计棉花总产3.58万吨,比上年减少17%,比2000年增长308%;油料生产稳中有增,今年全市完成油料播种面积122.46万亩,比上年增加4.83万亩,预计总产23.77万吨,比上年增加4840吨,面积、产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8.8%和13.8%。蔬菜生产迅猛发展,预计到2005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可以达到290万亩,其中设施菜面积95万亩,比2000年增加80万亩和40万亩,预计蔬菜产量1290万吨,比2000年增加336万吨,已成为京、津和东北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五年间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年均增幅分别达到6.7%和6.2%。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压棉,稳油料,上蔬菜,培植饲草、食用菌、花卉、甘薯、小杂粮等新兴产业的种植结构调整思路,以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品农业为方向,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了优质粮棉油、无公害蔬菜、特色食用菌、优质甘薯、优质杂粮、中药材等一批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产品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80%以上。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围绕粮、棉、油、蔬菜等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下大力抓好优新品种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市优质特色粮食作物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全市优质小麦面积发展到83.1万亩,优质特色粮食面积达到320万亩。蔬菜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名特优新比例上升,全市蔬菜引进了10个种类360个品种,一些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的蔬菜品种播种面积大幅增加。花生生产在搞好花育16、花育17、花37、3323等传统品种种植的同时,引进发展了适宜企业加工出口的8130、鲁花11、鲁花15等花生品种,面积达到100万亩,占全市花生面积的80%以上。食用菌生产不断扩大,2005年预计达到8000万棒,产量8万吨,生产品种由过去以平菇、香菇、栗蘑为主,向白灵菇、杏孢菇、双孢菇等高档品种发展。目前,全市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比2000年提高2个百分点。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优新品种,在区域布局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京山沿线为主的玉米、小麦种植区,以滦县、迁安、滦南为主的花生种植区,以乐亭、玉田、丰南、丰润为主的瓜菜种植区,以丰南为主的棉花种植区。

  ——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针对种植业发展要求,在蔬菜、粮油等大宗作物生产上,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市无公害蔬菜得到快速发展,制定了47项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和16个蔬菜品种的地方标准,2005年无公害蔬菜占地面积达到135万亩,播种面积可以增加到270万亩,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95%以上。在市级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市农产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核心,县级检测站为骨干,乡级蔬菜集中产区、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配送中心为基础的市县乡三级和产供销一条龙的无公害蔬菜监测网络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市无公害蔬菜抽检合格率达到97.8%。与此同时,积极拓展生产领域,在小麦、玉米、水稻、花生、杂粮、棉花等重点作物,今年将完成标准制修订27项,全市农作物标准化种植面积将达到300万亩,比上年增加70万亩。标准化生产的应用,带动了绿色食品的发展,目前,全市绿色食品基地达到25.5万亩,实现销售额80.79亿元,出口量1.95万吨,出口额2580万美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配套建设和产业重组,加快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龙型经济发展新格局。重点强化龙头带动,巩固原有龙头、培植新型龙头,大力组织实施龙头工程,坚持加工型企业、流通企业、专业批发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发展。截至2004年,全市种植业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6家,其中超千万元的22家。今年以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谋划建设了2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的食用菌加工企业——遵化长城科贸有限公司和深圳大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长城科贸有限公司已投入试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种植业合作组织达到142个,比2000年增加45个。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全市蔬菜、食用菌、花生等出口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4.65万亩,实现出口创汇2317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2倍和1.6倍。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坚持常规技术抓普及,关键技术抓突破,高新技术抓引进的农业科技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充分挖掘科技增产、增效潜力。在种子工程实施上,坚持引育并重,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目前,我市农作物新品种承试站(点)达到45个,年试验国内外新品种400多个,我市玉米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水稻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达90%,种子生产基地每年稳定在10万亩左右,初步形成了迁西玉米、丰南和滦南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7%以上,新品种更新面积年均保持在180万亩左右。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健全完善了市、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目前全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达到316个,其中县级87个、乡级218个,在全市5746个行政村中,90%以上的村设立了村级服务组织或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户达到5万多个。同时,围绕加快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广泛开展了以送科技下乡为主要形式的系列服务活动,利用农广校、农民夜校、县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多渠道,采取农技电波入户、举办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农业科技特派员下乡等多种手段,在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栽培与管理等多方面,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五年来,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1.17万场次,电视讲座9500期,印发科技资料164万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得到加强,投资130多万元,建设了唐山市农业信息中心,除芦台、汉沽两个区外,其它县(市)区均已建立了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目前,目前全市直接上网户达到6928户,与810个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互连互通,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购销25亿元。

  ——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五年来,我市农业机械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全市农机结构调整,一些先进适用、科技含量高的农机新技术得到推广普及,带动了全市农机事业的发展。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可以达到820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27.7%,年均递增5%;各种型号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万台,各类配套农具达到11.5万台(件),比2000年分别增长20%和71%,五年年均递增3.7%和16.5%。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由于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机耕作业率呈下降趋势。机播、机收作业率不断提高,2005年可分别达到65%和40%,比2000年提高18.6和17.5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水稻机械收割从无到有,2005年,小麦免耕覆盖播种面积可以达到20万亩,水稻联合收获作业面积可以达到40万亩。连续九年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实现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已形成了以县(市)为龙头,以乡村为骨干,以户为主体的“四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涌现出一批股份合作、联合体、农机协会、中介服务等不同形式的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全市固定资产1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达到2300多户,比2000年增加1500户,在农机化发展上发挥了骨干带动作用。

  ——农业基础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组织实施沃土工程,耕地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平衡施肥、配方施肥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实施,培肥了地力,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平衡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000万亩,增产粮食90万吨,亩均增产率10.2%,亩均增收节支52元;累计完成秸秆综合利用面积800万亩,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350万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稳步实施。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多能互补、讲求实效”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在工作中实施统一规划、典型带动、效益吸引,不断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五年来,市县两级累计投入农村生态家园工程建设资金6960万元,到2005年底,全市户用沼气池预计达到16.3万户,比2000年增加15.2万户。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断提高,测供防一体化进程加快。在测报防治方面,认真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地发放病虫信息,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短期情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防治率达到90%以上。

  ——农村经营管理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市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取消了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了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及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把各种收费规范为农业税及附加,清理了各种摊派及达标升级活动,有效遏制了农村“三乱”现象。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村级筹资筹劳实行了“一事一议”,建立健全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约束机制。2005年,全市农民负担总额为0.96亿元,比2000年减少5.48亿元,减幅为85%;人均负担19.7元,比2000年减少110.4元,减幅为85%。农村土地承包步入依法规范管理轨道。贯彻实施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健全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制度,规范了土地承包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力、责任和义务,规范合同签订率达到95%,并实行了县、乡、村、户四级存档,县、乡、村三级管理。建立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依法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制,实现了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全面提升了农村财务现代化管理水平。出台了《唐山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依法管理,普遍开展农村财务审计,查处农村财务违法违纪行为,规范了农村财务秩序,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农村财务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建立了农村财务民主监督机制。广泛开展农村财会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强化了农村财会队伍建设。

  ——依法治农进程加快。围绕普法、执法、立法三方面,广泛开展农业法规宣传,增强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五年来,我们共举办农业执法人员培训班25期,培训执法人员1200人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药管、种检、植检、环保、农经、农机管理、农机维修、乡企、建材、新能源十支执法队伍,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重点开展种子执法、农药执法、农机执法三项活动,加大对小麦、蔬菜种子市场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劣冒优的坑农害农行为;开展夏、秋、冬农药打假战役,全面清理农药市场,查处无证经营行为;与市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农机修配市场专项检查”,整顿农机维修作业秩序。五年来,共扣压不合格种子45吨,封存农药1000多吨,查出不合格化肥500吨,取缔不达标农机维修厂点400多个,农资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农业立法得到加强,在全国率先实行高剧毒农药特许经营制度,2001年唐山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唐山市农药经营管理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级地方性法规,出台了《唐山市农作物种子管理办法》和《唐山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