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战天斗地——写在曹妃甸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国际通航之际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1日 20:36 来源:

  作者:唐山劳动日报

  今日的曹妃甸,初展“北方深水大港”的美丽容颜——

  一条18公里长的通岛公路犹如一条巨龙浮出海面,汪洋变通途;两个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气势恢弘地屹立甸头,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巨轮;工作生活设施日益完备,夜晚灯火万盏……

  然而,这一切来之多么不易!自2003年3月曹妃甸的起步工程———通岛公路开工两年多来,先后有10余支队伍、1万余人来此鏖战。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首战天斗地的建设之歌。

  “北方深水大港”这一梦幻,正是在他们手中变成现实。

  “环境再苦,我们也能忍!”

  2004年9月,近500名中港一航局一公司的建设者登上曹妃甸岛时惊呆了———

  这里没电,夜晚漆黑一片,看电视成为奢望;这里没水,用船从远方运来的淡水贵如油;这里没路,站在岛上简直被围困一般。有的是烦恼,是与世隔绝般的孤寂!

  “环境苦得超出想象!”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王洋回忆当时进场那一幕感慨不已:“我参加工作12年来,全国的主要港口几乎都去过,但从没有迈进过这样艰苦的工地,‘三通一平’哪一样也未通,也未平。”

  严寒也让建设者们饱尝痛苦。“我们在海边的窝棚里住,棚舍内冷得直结冰,洗脸用的毛巾被冻得硬邦邦的,晚上睡觉时盖上三层被子还打哆嗦。”天津航道局的赵金秋工程师去年在工地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冬天。最能折磨人的是狂暴的海风。市政工程总公司的队伍是今年4月下旬才上岛的,吃饭时大风常把沙子吹进碗内,为队员们送来“作料”,更厉害的是8月上旬台风“麦莎”的袭击……

  “环境再苦,我们也能忍!”豪言壮语掷地有声。

  这是今年6月以前曹妃甸建设者们的真实生活———没有住处,他们便在上无一片瓦、下无一棵树的荒滩上铺起睡袋、搭起帐篷,有的干脆睡在集装箱里;淡水匮乏,他们就坚持一个多月才洗一次澡;出行不方便,他们纷纷放弃回家探亲,五六个月才能见到一次亲人。

  艰苦的环境反而激发起冲天斗志。各路大军知难而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港一航局一公司仅用13个月就建成了两个25万吨级矿石深水码头,改写了全国记录。

  “施工再累,我们也不怕!”

  工期紧是曹妃甸工程的一大特点。“北京要开2008年奥运会,首钢急待搬迁,不加快施工速度怎么行?”每个建设者都能理解。

  可是,加快施工速度谈何容易!两年的任务一年完,等于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得怎样的付出呀!在各个工地上,建设者们都遇到了极大挑战。

  “施工再累,我们也不怕!”豪言壮语令人敬佩。

  于是,曹妃甸出现了一幅幅动人场景———

  在矿石码头工地,施工昼夜不停。

  有10余位男同志一上船干活儿就是100多天,期间没下过一次船,吃住全在船上。沈素玲是一位女电工,每天早晨天不亮就上船,晚上她总是披星戴月返回驻地,有时直到后半夜才下船。水上抛填班班长刘俊岭施工时突然发病,却不下“火线”,吃了几片药后继续战斗;

  在钢铁围海造地工地,55岁老党员姚仁明的顽强表现让人流下热泪。西侧堤3号龙口合拢前,他突发高烧,浑身无力,双腿直打晃,但他咬牙坚持指挥。龙口终于合拢了,而他再也挺不住了,一下子瘫倒在围堤上,被紧急送往唐海医院;

  在通岛公路工地,施工风雨无阻,今夏的一天,建设者们正在铺筑路面,突然一场风雨袭来,而此时摊铺机正在铺最后3车料。风雨中,共产党员屈国福指挥大家作业。雨越下越大,每个人浑身都湿透了,风雨抽打在脸上十分疼痛,可他们义无反顾,硬是奋战了近3个小时,直至把料全部铺完;

  在青林公路工地,由于昼夜奋战,不少建设者眼睛红肿,脸色发黑,施工队长赵云一每天只吃两顿饭,睡不到4个小时的觉,半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圈……

  正是靠这种拼搏精神,一个个“堡垒”被攻克,“一号工程”进展神速。

  “私事再大,我们也要推!”

  今年8月13日,一场特殊的婚礼在曹妃甸举行。年满30岁的中港一航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刘涛,在数千建设者的注视下,与新娘单艳凯登上了热气球,一对有情人终于喜结连理。

  这场婚礼是团省委等7个部门联合主办的“青春飞扬曹妃甸”大型文艺演出的一个压轴节目,充分表达了对刘涛为曹妃甸建设三推婚期的敬意。

  去年9月,刘涛正准备“十一”与未婚妻在天津举办婚礼。忽然,接到公司调集骨干赴曹妃甸施工的消息。他没有向领导反映困难,而是说服了未婚妻及双方父母,背起包裹就出发了。今年元旦和“五一”,他又说服父母推迟婚期:“曹妃甸施工这么紧张,大家都在不分日夜地干,我可不能离开工地享福去呀!”就这样,婚礼往后拖了10个月,直到今年8月施工进度超出预期时才举办。

  婚礼结束后,他们没有度蜜月。当天,新娘就返回了老家汉沽,新郎又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在曹妃甸,像刘涛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

  “私事再大,我们也要推!”

  豪言壮语催人泪下。

  刘卫东,一个深夜才回家的人。他是在曹妃甸外地施工队伍中惟一的唐山籍项目部经理,今年初率领中港一航局五公司的200余名员工前来建设矿石码头堆场。

  “这次到你们老家了,经常回滦县看看你的父母和妻儿吧!”同事们这样劝他,他虽然4个月里回家了3次,但每次都是深夜披星戴月进家门,次日又在黎明的晨曦中返回工地,3次在家时间总共不超过24个小时。

  赵玉田,一位在家门口超过100天,却“不肯”进门的人。这位唐山籍的大学毕业生,今年3月作为上海航道局的一员赶来参加曹妃甸会战。工地离他滦

  南的老家不足50公里,可谓近在咫尺,他归心似箭,急切想回家看望父母。然而,工地上昼夜鏖战的火热场面深深撞击着他的心:“工程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不能离开!”他把自己的心愿一推再推。漫长的100多天过去了,东侧堤成功合龙,施工取得重大进展。直到此时,在项目部领导的“命令”下,他才匆匆赶到滦南……

  有人说,人到了曹妃甸都会变,变成感情麻木的“工作狂”。但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正是这些“冷漠”的建设者叫响了“一号工程”。

  一个“无情”的故事,在青林公路的建设者中广为传诵:马东旭是来自市公路建设总公司的一位现场技术负责人,他告别年迈的父母和怀孕的妻子长期吃住在工地。妻子在快分娩时打来电话:“事再忙,这几天你也要回家看我一眼吧,毕竟生孩子这样的大事一辈子只有一次呀!”而此时施工正紧急,马东旭左右为难。最后,他咬牙下狠心留在了工地。而等到他终于有闲返家时,孩子早已睁开了双眼。

  在曹妃甸这个火热的工地,近3年来诞生了多少难忘故事啊!建设者们的壮举,令苍天落泪,大地动容!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些功臣———曹妃甸的建设者。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