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福建显应宫塑像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8日 14:53 来源:CCTV.com

  福建显应宫塑像



  福建显应宫

  长乐显应宫出土郑和塑像考释 (作者:刘如仲)

  1992年福建长乐显应宫前殿左侧出土一批“巡海大臣(神)”群像,出土现场为11尊〖1〗,经整理后为10尊,再经考察后应为7尊。下面就有关塑像进行若干考释。

  一、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与长乐关系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均在长乐停留若干时间,候风出洋,或等待装备和补给。这七次分别为:

  第一次于永乐三年(1405)六月奉命,是年七月从南京宝船厂出发,到福建长乐,是年冬从长乐五虎门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今越南)。在长乐停留约五个月。

  第二次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奉命,永乐六年春由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到福建长乐,经短暂停留后,从长乐太平港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

  第三次于永乐七年(1409)九月奉命,由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到福建长乐太平港,是年冬十二月从长乐五虎门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在长乐停留约三个月。

  第四次于永乐十一年(1413)五月奉命,是年冬由福建长乐五虎门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在长乐停留约三个月。

  第五次于永乐十五年(1417)奉命出发,到福建长乐,是年冬由太平港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在长乐停留约六个月。

  第六次于永乐十九年(1421)一月奉命,由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到福建长乐,是年三月是由五虎门出海。在长乐停留约两个月。

  第七次于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奉命,宣德六年二月由江苏太仓开船到福建长乐,是年十二月由长乐五虎门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在长乐停留约十个月。

  由于各书及碑刻记载奉命出使和返国的时间各有差异,但基本出入不大,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均要在长乐停留。补给物品和等候季风到来,少则几个月,多则十来个月,然后经五虎门出海。

  几百乃至上千艘船只,2万7千多人口,长时间停留长乐,势必给长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带来巨大的影响,给长乐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建的长乐、泉州还奉命为下西洋建造船只。由于各方面人士的汇集,西洋各国的货物也在此交易,故长乐有“人众成市”、“贸易如云”、“十洋街”之说。

  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在长乐有“龙峰书院”,传为“三宝修葺”〖3〗。甚至在长乐还产生了李琪等状元,当时就有“十洋成市状元来”〖4〗之说。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举动,给当时的中国和世界留下厂深刻的印象和永远的怀念。下西洋一事在当时“委巷流传甚广,内府之戏剧,看场之评话,子虚亡是,皆俗语流为丹青耳。”〖5〗“三宝太监下西洋”七个字,成了当时戏剧、小说、杂记的专有名词,如《三宝太监征夷集》、《三宝太监下西洋》、《奉天命三保太监下西洋》以及《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等皆是。

  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中,多有以郑三宝为最受敬仰的人,把他当作神灵,修建祠庙来纪念,数百年来,香火不断,历久不衰。如槟城有纪念郑和的大伯公庙、三宝大神,爪哇有三保公庙,暹罗(今泰国)有三宝庙,曼谷有三宝寺,其中有石刻雕像,高棉(今柬埔寨)有三保公庙等。

  在中国怀念郑和的纪念遗址也很多,南京有马府街(今南京市栏杆桥),说“郑和本姓马,家于此”。〖6〗南京静觉寺有“郑和题请其子孙世守之”〖7〗马府。长乐有三宝岩,太仓有海宁寺,南京有钟山书院以及北京的三不老胡同等,都是纪念郑和的遗址。郑和在福建被人视之如神,“呼和三宝大人,不敢名。今三山(福州)故家,间蓄异器,或发白地下伏藏,侈曰此三宝大人物,遗烈可知”〖8〗

  长乐显应宫所出土的“巡海大臣(神)”也应为当地人民纪念郑和所塑之神像,塑像时间应在宣德九年郑和逝世以后,万历末年以前。

  二、郑和下西洋之领导成员与塑像

  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组织规模相当庞大,船只多达千万余艘、最少亦有48艘。随从人员从领导到民梢、余丁,最多时近三万人,少亦二万余人。

  第一次下西洋为27800余人,其领导为郑和、王景弘等人。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不详,其领导为郑和、王景弘、候显(司礼少监)、太监李兴、朱良、杨真,右少监洪保等人。

  第三次下西洋为30000余人,其领导为郑和、王景弘、候显、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朱真、费信、马欢、哈三、蒲日和等。

  第四次下西洋为27670人,其领导为郑和、候显、王景弘、右少监洪保等人。

  第五次下西洋总人数不详,其领导为郑和、候显、王景弘、杨敏、李恺等人。

  第六次下西洋总人数不详,其领导为郑和、王景弘、杨敏、李恺等人。

  第七次下西洋总人数为27410人, 其领导者据长乐南山寺碑为11人。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使朱真、王衡。顾炎武所录太仓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为10人,其中无李兴。据记载在宣德五年奉诏下西洋名单里有李兴,只是南京到长乐这段行程及长乐停留期间不在,他是在宣德七年从泉州上船随之出使,故领导班子里仍为11人。但也有文献记载为10人及7人者。

  郑和出使人员不是完全固定的,就是领导者亦有变化,每次出使人员均有不问。从明初开始,出使异邦,多用宦官主其事,因之郑和下西洋亦以宦官为其领导核心,其重要之职务皆由宦官充任,其中宦官作过正使太监有7人之多。明朝宦官设十二监,每监设太监一人,官居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官居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名,官居正五品。

  据此,长乐显应宫所塑的“巡海大臣(神)”应为11人,这11人是依据第七次下西洋所立在福建长乐南山寺“天妃灵应之记碑”立碑之11人为准。至于这11人里,所塑每个像的姓名难考,但11人中有9位是太监,2位是都指挥。由于显应宫清末遭风沙埋没被损,现出土整理后为7人。其中中坐抬头衣饰有花纹者应是郑和,下面再详述。

  “巡海大臣”神龛组像为今人排序,不一定准确。其中有一高勾鼻者,应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或者阿拉伯人,绝非欧洲人。

  塑像的时间应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后,即宣德九年郑和逝世以后至万历末年,具体讲可以将塑像时间定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当地民间艺人所塑。

  三、显应宫群像中的郑和

  郑和原姓马,回族,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郑和的先世是西域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朝进军云南时随之迁入昆明定居为民。郑和的家庭世代信奉回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天方“麦加”圣地,故被尊称为“哈只”。

  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进军云南,打败了占据云南的元梁王。十二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带回了南京,被阉割为太监。朱元璋把他分给了燕王朱棣做侍童,郑和来到了北平。郑和来到燕王府后,受到朱棣的器重和培养。郑和成年后非常能干,很有抱负。朱元璋死后,郑和随朱棣在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功劳,受到朱棣的赞赏。朱棣即位后,于永乐二年赐他姓郑,并提升为“内官监太监”,为诸监之首。

  有记载说郑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9〗另一记载说他“身高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极贵。眉日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

  永乐皇帝欲通东南“夷”, 问袁忠彻,“以三保领兵如何?”忠彻对曰:“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10〗

  据记载郑和虽是一个体态魁伟,非常精明能干的人,但是由于他十二岁就受阉割,因此对他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变态,所以显应宫出土的其中郑和塑像显为太监形象,虽着官袍,但面目不像威武雄壮的兵团司令,也无男子汉刚强形象。其他几尊也显为太监形象。

  郑和所穿衣服、腰带及帽子是什么样子?据载他“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中官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11〗所戴帽子为“中官帽”,因为它后列三山,也叫“三山帽”,这是明朝宦官所戴之帽,明人所塑太监戴的帽子均为此形象(图—)。到了清朝太监就不戴这种帽子了。出土郑和座像的衣服上有“蟒龙”纹饰,腰间也有白玉腰带,与上面记载也吻合。明朝万历年间的罗懋登,写有一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明万历年刻本),其中有好几个郑和形象,并已标明为“大明国统兵大元帅(郑和)”(图二),而且早已被朱契《郑和》、李露露《妈祖信仰》、刘如仲《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史参考图录?明代》等书所采用。其他如“元帅鞠恭复朝命”、“它船经过罗斛国”、“南洋叶土著人向郑和贡献方物”等诸图中,也都有郑和的衣冠形象。长乐显应宫出土的郑和塑像的衣冠容貌与这些图中的郑和形象非常相似。这几幅图像中的郑和,都是明朝人所画,他们距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最近,而且也很了解明朝的衣冠制度,显应宫之郑和形象很可能参考了这些明人画像。

  综上所述,显应宫出土的“巡海大臣(神)”坐像就是郑和,其他6尊像均根据每个人的身份、地位表现其不同的形象,具体为何者,有待继续研究。

  四、郑和与天妃神

  天妃(妈祖)是宋朝以后航海的保护神,凡是出海的船,都必须在船上供奉妈祖神,以便在遇到海难时能受到保护。《东西洋考》载:“凡海船舵楼上均设有神龛,龛中除设天后牌位外,并且备有木制小介爷、铜凿等物”。陈侃《使琉球录》亦有“舟后作黄屋二层,上安诏书,尊师命也,中供天妃,顺民心也”。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祈求天妃保佑,第一次“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至广州火星洋遭风舟将覆,内工请祷于神。和祝曰:‘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风涛危险,身固不足惜,恐无以报天子,且数万人之命,悬于吸呼,奈神妃救之’,俄闻喧然鼓吹一声,……风恬浪静。”〖12〗归国后,郑和往南京龙江重修天后宫。在泉州也有“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重新其庙(泉州天后庙),……以祭告为常。”〖13〗

  第三次下西洋,郑和及指挥陈庆等在西洋遭遇海风不利,危急万分,陈庆等祷告天妃保佑,于是化险为夷。〖14〗永乐十年“郑和等奏建长乐南山寺行宫(天妃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15〗第七次下西洋时在此立纪念碑,即南山寺碑。

  第四次下西洋,郑和等率舟师往苏门答腊等国、“苏门答刺国王苏寇侵本国,……率官兵剿捕,神功默助,遂生擒伪王。”〖16〗

  第六次下西洋,往榜葛刺(今孟加拉),“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17〗

  第七次下西洋,出发前修刘家港天妃宫,立碑刻。郑和率舟出海,一日舟至中流,忽见有岛,数十士兵登岛展望,又见旁有小岛,一女子提筐踩螺,竞赴岛迫视,于是上前呵止,“女子忽不见,回首大屿已没,方知前所登屿即巨鳌浮现,其女乃天妃现身,救此数十人也。”〖18〗

  郑和十分信奉天妃,每次出海都要祭天妃,而且航海中的船只也要供奉天妃神,求其保佑航海平安。刘家港天妃碑记:“(船)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回国后,不但奏请修建天妃庙,还对天妃进行加封,如永乐十四年六月初六日,封天妃为“护国庇民普济天妃。”据长乐学者研究长乐漳港显应宫,是郑和重修和祭祀天妃的庙宇之一,也是长乐较早的妈祖庙。

  郑和下西洋祈求天妃保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信仰,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心理安求,精神寄托。明人说“国朝永乐间,内官郑和有西洋之役,各上灵迹,命修祠宇。己丑加封弘仁普济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自是遣官致祭,岁以为常。册使奉命岛外,亦明騁惟谨。”〖19〗

  不但郑和对天妃虔诚敬奉,老百姓,尤其沿海一带人民也十分敬奉天妃,甚至还把郑和当成神灵来虔诚敬奉,且与妈祖等神同供一宇。所以长乐漳港显应宫内供奉“巡海大臣(神)”——郑和等神像完全符合于当时的历史情理。

  注:

  〖1〗1《神奇的显应宫》

  〖2〗2弘治《长乐县志》卷三,《祥异》。

  〖3〗乾隆《长乐县志》卷一。

  〖4〗同〖2〗。

  〖5〗钱曾《读书敏求记》。

  〖6〗《金陵志?地录》。

  〖7〗《江宁府部汇考?祠庙》。

  〖8〗黄景日方《国史唯疑》卷二。

  〖9〗袁忠彻《古今识鉴》卷八。

  〖10〗同〖9〗。

  〖11〗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46回。

  〖12〗《敕割?天后忐》卷下。

  〖13〗《泉州府志》卷十六。

  〖14〗同〖12〗。

  〖15〗《明史》卷326,《柯枝传》

  〖16〗《吴都文粹续集》卷下、28。

  〖17〗《天妃显圣录》

  〖18〗同〖12〗。

  〖19〗张燮《东西洋考》卷九。

  (来源:福建省旅游信息中心长乐市旅游局 )

责编:陈玥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