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大漠千湖巴丹吉林——越野者的天堂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4日 13:10 来源:CCTV.com

  (1)艰难的沙漠越野

  结束了对黑城的考察,科考队又上路了,这次却迎来了科考中最艰难的一段路程——横穿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地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从地质学上说,这片沙漠正好处于黑河流域的冲积扇上。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海拔有1200到1700米之高。

  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只有8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然而就是在这样生态加剧恶化的环境中,也有113个湖泊,当地人告诉我们,最多的时候,总共有大大小小的湖泊近千个,号称是“千湖大漠”。

  大漠我们都没少见,可这千湖大漠还是头一次听说。科考队带着对千湖大漠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这次科考中最艰难的路程。这次在巴丹吉林沙漠的经历令每一位考察队员都终身难忘。

  还没出发的时候,当地政府的陪同人员就给我们打预防针,说沙漠里地形复杂,路况每天都在变化,加上环境恶劣,突发情况多,需不需要两位女记者留下。当我们坚决地表示要一起进巴丹吉林的时候,他们开始劝诫我们,上个月才有一批人来巴丹吉林,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就都受不了了,全部返回退出了沙漠。甚至连国际职业越野车队的人也来过巴丹吉林,可是他们也没能走完,一开始,他们是自己开车,当他们发现这里的地形实在是没办法驾驭时,就换成了当地的沙漠司机,但是因为地形特殊复杂最后换了司机也还是没能走完全程就撤离了。

  当我们一再地表明要进巴丹吉林的决心后,他们也就不再坚持劝说了,因为路况非常的艰险,平时不晕车的人,到了巴丹吉林也会晕,为了以防万一,他们还是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晕车药带着。

  由于巴丹吉林沙漠的路况和前几天的荒漠路况完全不一样,道路异常难走,科考队一直乘坐的越野车也不得不全部换成国产的北京212吉普车。司机师傅告诉我们,尽管现在很多国外的越野车宣传的很好,但是由于越野车的车身太重,如果在完全沙化的浮沙上行走的话,很容易就陷车了。国产的北京212吉普车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它的车身比起越野车来说已经很轻了,再加上轴距短,所以进沙漠,还是我们国家生产的这种老式吉普车最管用。

  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科考队就上路了。经过了一两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才刚刚走过了巴丹吉林的边缘处,真正要进入沙漠的时候整个车队停了下来,司机师傅开始给轮胎放气。听司机师傅解释说,给轮胎放气是因为汽车轮胎充足气时会比较硬,轮胎放气后变软,与沙地接触面也变大,这样受力面积自然也增大了,车子也就不会轻易地陷入沙子了。

  科考车队在沙漠中颠簸跳跃地翻越一座座沙峰,行驶了一段路程来到了伊克力敖包。

  敖包是蒙语的音译,意思是“堆子”,原是以石块堆成的指示道路和境界的标记。由于内蒙原野辽阔,路途漫漫,周边的四野平平,难以辨认方位。于是便有人在游牧交界处或路口以垒石为标记。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种蒙古民族的风俗。古代时,人们常以山岳为“天”的代表。可是许多草原和荒漠没有山或离山较远,人们就“垒石象山,视之为神”。时间久了,敖包就逐步变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宝地了。

  这个叫“伊克力”的敖包是巴丹吉林里的特殊路标,司机们都下车来到敖包前敬献哈达,以祈求一路平安。

  汽车刚刚开进沙漠腹地,司机师傅就加足了油门向前方狂奔。也许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外地人领略一下在沙漠行车中的刺激,当地的司机师傅全然不顾事先给车排的序列号,在沙漠中开始飙车。

  起伏不定的沙漠,颠簸的汽车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越野的快感,难怪当地人会说,进入巴丹吉林就是来释放野性的。

  巴丹吉林沙漠集合了沙漠的瑰丽,以其高、陡、险、俊著称。高大的复合型沙丘链和金字塔状沙丘,貌似“山”一般,沙峰、沙壑、沙峭、沙壁、沙窝、沙刃随处可见,景象奇伟壮观。有的沙峰角度几乎达到了七、八十度。

  坐在车里,看着吉普车攀越一座座沙峰,车窗外,除了连绵无尽的沙丘,就只能看到头顶的蓝天了,当车爬越到接近沙峰顶端的时候,刺激也就随之而来了,视野里除了天空什么也看不见了,到达顶端后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样的路况?是一个多大角度的沙坡?该继续向前俯冲还是转向从沙峰线上走?谁也不知道!前方的路况不像平地驾驶时那样可以提前看见,都是不可预知的,而且风沙形成的沙峰随时都发生着改变,就算是熟悉地形也没有办法对所有路况了如指掌。所以,司机需要在看到前方路况的第一时间里快速做出反应,是该加油?换挡?刹车?或者怎样打方向盘?这些全靠他们的机智反应和灵活应变。

  每一座沙峰在向上攀越时,大家的心都跟着提到嗓子眼儿上,当越过沙峰向下俯冲时,心又随着身体的失重而暂停跳动。真是太刺激了,这简直就是“沙漠过山车”,只不过过山车有固定的轨道,也有安全带,而我们是没有固定的轨道,常常不知道前方是需要俯冲还是侧翻,更别谈安全带这种奢侈的保障了。过山车最多也就是三环,坚持个几分钟,有些甚至是,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停下来了。而我们的“沙漠过山车”却是前路漫漫,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也更加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停。如果说坐过山车很刺激的话,那么,坐“沙漠过山车”简直就是无限刺激。所以,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病症患者看来是无缘体验了。

  就在考察队员还沉醉在极限越野所带来的刺激和兴奋的时候,危险也悄然地来临。

  越野车在爬行沙峰的时候,直接冲是冲不上去的,因为太陡。所以只能是走“S”型路线盘旋而上,这个时候经常会发生侧滑,一不小心,汽车就有可能从几十米高的沙山上翻滚下去。很多考察队员在这个时候都是闭上眼睛,任凭司机自由发挥。

  在冲顶一个比较高陡的沙峰时,我们乘坐的3号车紧跟在1号车的后面,前面的1号车正走着“S”型盘旋而上,突然,汽车不听指挥了,在沙峰的斜面上直直地下滑,眼看着极有可能翻车,后面3号车上的我们吓出了一身冷汗,1号车还在继续下滑,我们的司机师傅机智地改变了方向,他没有跟着1号车的路线继续上行,而是选择了直接盘旋而下,重新冲顶。

  当我们盘旋到沙谷里停车后再回头看,1号车已经车头朝下冲着谷底停下来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刚才多险啊!四周的沙峰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漏斗状的沙谷,沙峰斜面将近有60多度,车辆由于太重,根本没办法冲上去,1号车里的人都下了车,开始徒步登顶,空车也冲下谷底准备重新冲顶。我们车里的人也都自觉地下车徒步翻越这座沙峰,好给车子减轻一些负担。

  像这样的险情,在巴丹吉林里已经是见怪不怪了,特别是司机们,全部都是蒙古族的热血汉子,一个个勇猛无比。我们的司机蒙语名字叫特斌太,翻译成汉语就是武术的意思。他也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刚烈蒙古族小伙子,他告诉我们前面1号车的司机师傅蒙语名字叫巴特尔,汉语意思就是英雄。难怪他开车那么勇猛,原来是要不负英雄的盛名啊!

  在沙漠中开车,汽车非常容易开锅或者发生其他故障,这种吉普车更是经常开锅,一开锅司机就把车停在对风的地方,掀开前盖给汽车降温,甚至浇水冷却。我们3号车更是频频开锅,其中一段路程开锅了4、5次,根本没办法继续前进。

  真是祸不单行,就在翻越一座陡峭的沙峰时,我们的司机师傅笔直地想冲过去,为了避免飞跳下沙峰,油给的不够,一不小心车就被搁在沙梁子上了,四个轮胎悬空,没办法移动了,大家只好下车掏沙子,清理了半个多小时,眼看着其他的车子都越走越远了,我们终于可以继续出发了。

  和特斌太师傅聊天,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师傅们不怕直行翻越陡峭的沙峰,也不怕从沙峰顶上向下直接俯冲,这时最多车子会飞跳一段,师傅们最怕的是在麻坡上行走,当地人把斜面角度大的陡坡叫做麻坡。因为在这样的坡上行车,无法直接翻越,只能侧行,由于沙土软,很容易下滑,甚至不小心还会有翻车的危险。

  特斌太又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消息,原来这里曾经翻过车的,车里的人在甩出车窗后被翻滚而下的车辆压在了下面,比较戏剧性的是坐在车里的人因为无法逃脱,在继续翻滚的车里居然数着车辆一共翻了七个滚才停下。这个消息让我们车里的人都感到无比震惊!当后来我们又了解到这些吉普车都是购买的人家淘汰的二手车时,大家就更加惴惴不安了。原来,我们坐的这些车大概也就三、四千块钱,七、八千块钱已经是最好的车了。看来,大家都把生命系托在这样一些没有安全保障的旧车上了,但是,目前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而且要对其他的科考队员封锁消息,以免引起大规模的恐慌。现在只有祈求上苍,一切听天由命了。


  (2)探访神泉

  科考车队长时间穿越在连绵无尽的沙丘中间,视野中除了黄沙还是黄沙,都有些审美疲劳了,前方突然出现的一片绿洲这让我们眼前一亮,显然这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实实在在的绿洲。

  在神奇的巴丹吉林,有许多充满生机的湖泊,当地牧民称为“海子”。这就是我们在巴丹吉林遇到的第一个海子巴丹。这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湛蓝的湖水中倒映着湖边的沙丘、草地和树林,草地上还有一群悠闲自得的羊,这一切宛如图画一般美丽动人。

  为了继续赶路,我们不能长时间在这里停留,可是大家都不舍这世外桃源的美景,几位摄像记者流连在树林里拍摄,陪同我们一起采访的阿拉善盟委书记杨继业告诉我们,前面还有更美的景色,我们这才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巴丹。

  令大家惊喜的是,行进在巴丹吉林沙漠里,几乎每见到一个大型沙窝就是一片绿色的草地。而且,自从遇到了第一个海子,这一路上遇到的海子就多了起来,景色也不像是开始一样只有连绵无尽的沙丘了。“巴丹吉林沙漠绝不是人们想象的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这里充满了生机。”杨书记说。

  这后来的途中,虽然有时驱车几个小时也不见一个人影,但我们并不感到孤独。因为,除了那些美丽的海子以外,还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与我们一路同行。黄褐色的沙地蜥蜴,经常在我们的视线里惊恐地奔跑,在平整的沙面上留下一串串小巧可人的脚印;远远的一群洁白的山羊,像一片白云飘浮在沙坡上,隐隐随风传来小羊的叫声;在沙丘背后时而会有几峰肥壮的骆驼,听见声响慢慢地抬起头,给你一个高傲的目光;天空中,有时会远远地飞来一个黑点,那是搜寻猎物的沙漠苍鹰……

  巴丹吉林沙漠有“四奇”:山高、鸣沙、多湖、神泉,其中以神泉最令人匪夷所思。

  在沙漠里不知又行进了多久,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巴洞吉林的海子,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咸水湖中央三米见方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处喷涌的泉水,当地人称之为“神泉”。这眼泉水在咸水湖的中央,流淌的却是淡水。而且无论春秋冬夏水位恒定、不增不减。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咸水和淡水竟相伴相生。

  有几位科考队员游到小岛上,发现这泉眼粗若碗口,伸手探下去,深不及底。泉中有虾,通体透明,随喷泉翻涌的沙子被涤荡得晶莹剔透,喷出的泉水经年流入海子,在地上形成了一条杂草繁生的小沟渠。他们用矿泉水瓶打了几瓶“神泉水”回来,大家纷纷争相品尝,甘饴清凉,再用手指蘸一点湖水放在舌头上,则咸苦难咽。

  在湖水里考察队员还发现了一群这样的动物,在远处看就像一条条红丝带,走近才知道是一群红色的浮游生物,它们全身红色,看起来像金鱼,可是却有着一条细细长长的漂亮尾巴,身体极小,就像蚊子的幼虫那么大,一大片聚集的时候,像湖水里的赤潮。当地人告诉我们,这种动物叫卤虫,营养价值非常高,很多养殖厂都把它当作虾的饲料,据说吃了这种虫子的虾,个头会比其他的虾大上好几倍,当地曾经有人靠贩卖卤虫发了大财。

  当地人介绍,泉眼之多、之奇集中在一个名叫音德日图的咸水海子。音德日图在蒙语里是有台阶的地方,当地人又称之为建设海子,这是一个咸水湖,音德日图湖面碧波荡漾,湖边绿草如茵,水鸟嬉戏,那个海子有108个泉眼。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泉眼叫“磨盘泉”。“磨盘泉”在海子中一块破水而出的大石头上,石头约有1米多高,顶部大致有3平方米,状如磨盘,其上泉眼密布,泉水披挂而下,我们已经无暇去细证了。

  在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里分布着113个海子,大多都充满了生机,有的海子是咸水湖泊,也有少数是淡水湖泊,也有一些已经干涸了,只剩下一点点绿和大片的盐碱地。巴丹吉林此行,我们有幸探访了近10个人畜兴旺、水草丰美的海子。

  是什么原因让沙漠里有这么多的海子呢?我们提出了疑问。

  随行的专家穆桂金介绍说,很多科学家曾经对巴丹吉林进行过考察,他们发现巴丹吉林沙漠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且有关专家经过分析后发现,形成湖泊和沙漠交织的原因是巴丹吉林沙漠西南500公里处的祁连山雪水通过地层深处的断层进入了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每年可能增加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难怪年蒸发量那么大,降水量这么少,还能形成如此多的湖泊。

  巴丹吉林有很多陡峭高大的沙山,而不像塔克拉玛干是一大片平缓的沙海,这一点完全源于巴丹吉林沙漠的地质结构,它的地质结构很特别,是粘土结构,比较容易存储地下水资源。由于地下有水,地面上的沙丘就有水气,所以沙丘的质地就比较硬,也就形成了高大的沙山。


  (3)登顶沙漠珠峰

  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一般在1100-1600多米,沙峰相对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最高的沙峰叫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相对高度500多米,是世界沙山的最高峰,比撒哈拉沙漠最高峰还高70多米,号称“世界沙漠珠穆朗玛峰”。

  科考队经过了半天多的时间,终于来到了“沙漠珠峰”脚下。正午时分,骄阳当空,偏偏天公今天还算是给面子,没有风,虽然酷热难耐,但是如果有风的话,可能还没等登上山腰就被风沙给埋掉了。我们轻装上阵,只带上了必要的摄影器材和水就开始攀登这“沙漠珠峰”了。

  由于爬山本来就是体力消耗很大的运动,而爬沙山的难度就更大了,这沙子根本踩不住,一脚踩下去沙子就开始滑泻,没办法,只好把脚彻底埋在沙子里,才有一个立足点能给身体平衡支撑,就这样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确切地说是一步一个沙窝,艰难地向沙峰顶端攀登。

  对于平日里上楼坐电梯,出门坐车的我们来说,这次攀登沙漠珠峰简直就是鬼门关。很多队员爬了没多久就要驻足休息,调整片刻后才又继续向山顶迈进,在离顶峰还有三分之一路程的地方,队伍中的几个人实在是吃不消了,不得不放弃了登顶,而剩下的几名队员却还是雄心壮志,摆出一副不登顶誓不罢休的架势,队伍在这里就分成了两队。

  越靠近顶峰越难走,好像沙峰的角度也比下面更陡峭了。在沙子上行走本来就很难,再加上前方根本无路可循,所以就更是难上加难,人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看来这沙漠珠峰比起蜀道更难呢。带头的队员可以说是探路者了,大家都沿着他踩出来的足迹走,可是到了斜面陡峭的地方,还是免不了手脚并用。

  眼看着距离顶峰不到一百米的地方,我们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几乎每走四五步就要停下休息片刻,但是这个时候再累我们也不会放弃,因为胜利登顶已经近在咫尺了。更何况,大家一开始就担心我们两个女记者进不了巴丹吉林。现在看来我们虽然是女将,可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央视的记者个个都不是盖的,女将也很厉害,不仅进入了巴丹吉林,而且还登顶了沙漠珠峰,更可以说是彻底征服了巴丹吉林。

  距顶峰不到50步了,前面带头的几位队员此刻已经登顶,看见他们在顶峰挥手,对着下面高喊,我们也心痒难耐,恨不得此刻长对翅膀能飞上去。沙漠里日照很强,帽子已经起不了多大的遮阳作用了,干脆从头上取下来,趁着驻足休息的时候扇扇风,稍作休息后,我也一鼓作气向顶峰冲刺,此时也顾不得形象问题了,干脆手脚并用,终于在14点40分左右登顶沙漠珠峰了。

  站在沙漠珠峰顶端,向下遥望,高大的沙山和晶莹的海子相映成趣,湖光沙色,美不胜收。清新纯净的空气,湛蓝的天空,让人领略到一种原始的、空旷的、与世无争的宁静,不啻人间仙境。

  千里沙海一览无余,壮观至极。在必鲁图峰顶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巴丹吉林沙漠中七个著名的海子。其中,有一座海子已经干涸了,在仅存的绿色旁边,一圈盐碱白像是给它镶了个银边儿。当地人说,这七个海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干涸了的一座海子,是因为七仙女中有一位下凡与董永成就了美好姻缘,这样看来仙女下凡还是不好。

  此时,所有的摄影镜头都比不了人眼,因为它们都无法同时囊括这“七仙女”的风姿,同行的当地人指着最大的那个海子告诉我,这就是今天晚上我们的宿营地了,是巴丹吉林里最大、最美的海子,叫诺日图。

  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是我们攀登沙峰却正好相反,上山很难,下山就容易了。大家下山的时候都选择了滑沙而下,不仅可以居高临下,美丽景色尽收眼底,而且还能体验滑沙时的刺激和乐趣,真是一举两得。上山时花了将近两个多小时,可是下山却还不到半个小时,所有登顶的队员就都集合在山下了。


  (4)大漠古刹

  从沙漠珠峰上下来,大家都带着征服巴丹吉林的傲气继续前行。傍晚时分,我们又来到一个海子,当地人介绍说,这个海子比较奇特,湖底有泉水,但是,这泉水也不是不停的流淌,而是一眼叫喊泉。为什么是叫喊泉呢?原来这泉水有一个特点,当有声音的时候,泉水就汩汩而冒,而声音一停,泉涌也戛然而止。

  我们站在湖边,对着湖中央的泉眼,大声叫着,果然,湖中央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涟漪渐渐扩散开来,泉水开始汩汩地向外冒,像是喷泉池里的小水柱一样。当我们大家安静下来,泉水也就慢慢地退去,就像是有人关掉了阀门一样奇特。

  没过多久,我们又到达了大漠深处一个名叫苏敏吉林的沙漠绿洲,经过了一天的长途跋涉,再加上登顶沙漠珠峰,队员们都疲惫不堪,而此时,我们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好像疲惫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只见残阳暮色中,沙山环抱着一座孤零零的喇嘛庙,庙后有一湖,碧波轻摇,倒影如墨。

  这就是巴丹吉林庙——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庙。它始建于清同治7年(1868年),由于深处大漠、人迹罕至,所以一直保持着原貌。

  因为有庙,所以当地人把这个沙漠绿洲称为“苏敏吉林”,汉语的意思是“有庙的海子”,简称“庙海子”。

  这里有两个较大的湖泊连在一起,湖边沙山耸立,沙水相映成趣,当晚霞映照的时候,站在金黄色的沙山上,苏敏吉林湖宛若一位静卧在沙山怀抱中的美丽少女,落日的余晖仿佛给她披上了一层轻纱,如梦如幻。庙海子虽是盐湖,但碧波轻漾、卤虫繁生,成百上千只野鸭以此为食,浮水嬉戏;湖畔甘泉喷涌,绿草如茵,芦花纷飞。数十棵柳树、沙枣树华荫如盖,一群群山羊、骆驼和驴骡各据一隅,悠闲地吃草。待到夕阳西下,残阳如血,牧民的平房升了炊烟……恍如进入了水乡江南。难怪这里被称作是“漠北江南”呢!

  走进巴丹吉林庙,才发现它的建筑结构与其它藏传佛教寺院大同小异。寺庙坐北朝南,外有半人高的围墙,墙外西侧矗立着一座白塔,与庙遥相呼应。寺庙总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庙室分上下两层,呈楼阁式。四角形的角楼,重檐山顶,正面有两扇小窗,两侧各有4扇小窗。整个建筑刚刚经过一次维修,庙室里五彩斑斓,四周的墙壁上绘满了佛教题材的壁画。

  可惜的是,我们来到寺庙的时候,这里没有人,我们无缘进庙一拜祈福,不知道僧人是否都云游去了呢。从窗户往里看,只见神龛上供着许多佛像,藏经阁里摆满布裹的经书,还有精美的砖雕、木雕。

  虽然巴丹吉林庙地处偏远,周边地区人烟稀少,但据介绍,这里长年香火不断,每年有许多信佛的人不怕路远艰险,慕名前来进香,其中不乏外国游客,是沙漠深处人们信仰的寄托。


  (5)宿营诺日图

  离开了巴丹吉林庙,我们赶往晚上的宿营地诺日图。路上又遇到了一个陡峭的沙峰,汽车几次试图攀越,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没办法,全体科考队只好下车徒步翻越,在登顶沙漠珠峰后,大家已经精疲力竭了,所以,这座不算小的沙峰也让我们耗费了不少时间。

  空车上来也不容易,英雄司机巴特尔开着1号车从沙峰的半山腰直接俯冲到沙窝里,这个沙窝四壁陡峭,形如杯状,只见1号车在沙窝底端开始绕着沙窝向上盘旋,看起来就像马戏团表演的车技一样惊险刺激,我们在佩服他车技的同时,也在心底暗暗地为他加油、叫好。

  其他几辆车由于车况不好,老是开锅,没有办法从这里冲上去,只好绕远道去了。大家趁着在沙峰上等待的时间,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日落的美景。

  过了这座沙峰,又一座更陡的下坡出现在我们面前,从上面往下看,这个要往下冲的沙坡坡面几乎有75度。司机停下车来,让大家走下去。空车从我们身边呼啸着冲了下去,让人不禁感慨师傅们的豪情壮志。

  徒步走下这陡坡后,再回首向上望去,原来从下面看,这沙坡的角度也不过45度而已了。奇妙的是,上下的视角差别如此之大,给我们造成了视觉误差,也令大家与冲刺下坡的刺激失之交臂了。

  后面的路途就是一片比较平缓的小沙丘了,车队在经过一路的跳跃颠簸后,终于到达了晚上的宿营地诺日图。

  诺日图在蒙语中是海的意思,因为诺日图海子是巴丹吉林沙漠中面积最大的海子而得名。看过了那么多景色秀丽的海子却都及不上眼前的诺日图。

  诺日图沙峰与诺日图海子一衣带水,沙水相映,水天相接。沙山层峦叠嶂,婉丽绵长。洁白的羊群宛如大漠珍珠镶嵌在远处的沙峰上,沙山倒映在湖水中,和水中的倒影连成一片,像极了一块天然玛瑙。湖泊芦苇丛生,绿树成荫,芦苇反映在沙山上,湖边水鸟嬉戏,鱼翔浅底,水天一色,让你无法分得出哪里是水,哪里是沙,更甚至哪里是天。湖边的宿营地炊烟袅袅,蒙古包外的彩色风帆随风飘摇。在这里,沙峰、湖水和蓝天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融合在了一起,展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慑人魅力。

  进入蒙古包,好客的蒙古主人为我们端上了茶点,大家都在茶里加入了咸盐,以补充白天从汗液里损失的盐分。蒙古人喝茶喜欢在茶里加酥油、青稞面、奶酪、奶皮子等,这样调出来的酥油茶才好喝。座着边喝茶边聊天,十几碗茶下肚了,也没察觉。

  晚餐的时候,才发现在这大漠深处居然还有一位外国友人。交谈后得知,这位外国小伙子罗伯特来自德国,是到这里来旅游探险的。他对这巴丹吉林里沙漠越野的刺激感受很深,用并不标准的中文指着这些沙漠司机说:“疯子,他们都疯了!”引得大家一阵哄笑。他指着自己和大家接着又说:“我们也疯了,不然不会到这里来。”大家回想起白天沙漠越野的刺激来,觉得这个老外的话还真是毫不夸张呢,真是开车的开疯了,坐车的晕疯了,看到这巴丹吉林的景色美疯了。

  蒙族的司机师傅们都很豪爽,席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早就听说西北地区的人酒量不小,很能喝。但是这些蒙族汉子看来更是海量了,他们一碗碗干的都是高度白酒,尽显了蒙族人的豪情爽朗。

  杨书记介绍说,有一个车的司机师傅名叫巴格纳,汉语意思是光头。他曾经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在巴丹吉林沙漠里杀了13匹狼。

  据说他杀狼的时候,是驾驶着摩托车用猎枪打,枪法非常得准,因为要保存完整的狼皮,所以他只瞄准狼的腿开枪,基本是发发必中。当狼的腿受伤以后,他就驾驶着摩托车追上去,狼已经跑不动了,吐着舌头喘气,他就一把抄起狼的脖颈,“咔”的一声就把狼的舌头给拽了出来。简直比狼还凶猛。

  蒙古族虽然彪悍、顽强、勇猛,但是他们并不蛮干,还是很讲究技巧的,必要的时候也会比较残忍。大家不免感叹,难怪当年蒙古人能够打到欧洲去呢。

  热情好客的蒙族女主人手捧银碗和哈达给客人们一一歌唱、敬酒。这酒还不能不喝,蒙族的礼节要尊重,女主人的盛情也难却。一碗碗的高度白酒下了肚,我们这些不胜酒力的人很快就都喝高了。

  宿营地在大漠深处,是风力发电,所以电力不是很大。怕晚上停电,我们向女主人借了一个手电筒。女生宿舍是一个土炕,我们正躺着讨论白天的经历,突然,头顶上发出一阵唏嘘声,拿手电一照,只见一团黑影“嗖”地一声蹿了过去,搜寻一番后仍不见踪影,我们便断定黑影可能是老鼠,心里有些慌张,可是因为白天太过疲惫,虽然想强打起精神来,可还是没能支持多久,倦意袭来,我们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科考队男生宿舍可就热闹了,大家酒后都有些兴奋,七嘴八舌地高声讨论和叫嚣着。专家穆桂金是酒后无语,而专家巫新华却是酒后话多,他又是唱家乡新疆的维语歌,又是不停的拉着每个人要说话,不断地吵吵着,谁晚上睡觉的时候呼噜声大,就把谁从寝室里抬出去。大家都不敢做声,今天这么疲乏,难保晚上睡觉不打呼噜,可是自己睡着了,谁知道呼噜声音大不大呢,这万一成了打呼噜最大声的,可就免不了被人在甜梦中给抬出去啦。

  没过多久,巫新华沉沉地睡了,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没过多久,突然,呼噜响声大震,大家又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这是谁,询问一圈后发现,原来这呼噜声最大的就是开始叫嚣着要把别人抬出去的人。大家不约而同地叫喊着:“抬出去!抬出去,把他抬出去!”发出一阵阵的哄笑。

  第二天天还没亮,科考队员就到湖边去拍日出。湖边的蚊子很多,别看它们不起眼,跟沙漠一个颜色,灰灰的,可是却很毒。这些蚊子估计是很久没吸过人血了,特别是这城里细皮嫩肉的主儿,今天这送上门儿来的肥肉怎么会放过呢?

  而且这沙漠里的蚊子看来是没见识过什么叫清凉油和风油精,科考队员们恨不得全身都涂遍了,却一点驱蚊效果也没有,人一进去,这蚊子嗡嗡地就聚集上来了,简直比捅了马蜂窝还厉害,有的科考队员拿衣服把脸包得严严实实,可这蚊子是见缝插针啊,不知道怎么钻进衣服里去的,还是把科考队员们叮了个满头包。

  吃过早餐,科考队踏上了回程路,大家在路上慢慢的发现,这些蚊子的毒性还真不小,没想到叮了人以后还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毒性一发作,这包就起来了,头上一堆堆的,每个包都肿得像一分钱硬币那么大的个儿,红彤彤的,整个看起来像个癞痢头一样。

  经过了大半天的沙漠越野,科考队又来到了进沙漠时遇到的第一个海子巴丹。大家长途驰骋在浩瀚的沙漠里,身心俱疲,来到这个淡水海子,不免兴奋雀跃起来,几位科考队员和随行的人员跳到湖里游起泳来。湖边有条铁皮小船,两位女记者也跳上船,泛舟湖上。这迷人的美景让大家都有些流连忘返了。

  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整个中心区均为相对高度在200-500米的鸣沙山。峰峦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错落,被誉为“世界鸣沙王国”。

  当地人介绍说,巴丹海子对面的沙山就是一座鸣沙山。人上到沙山顶上,滑沙而下,发出的声音如同雷鸣,又酷似战斗机群的轰鸣声,沉闷而深远,沙子下滑的声音响彻十几里之外。

  巴丹吉林历史悠久,当地考古所人员曾经在沙漠腹地发现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陶瓷碎片、鸵鸟蛋和恐龙化石等,这足以证明在3000-5000年前的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巴丹吉林沙漠就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足迹。只可惜,我们科考队一行却与这古文明失之交臂,没能发现一些文物遗迹。

  一个湖泊、一个沙窝就是一个生物圈,就是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在这2.8万多平方公里的浩瀚沙漠中,生活着24户100多个牧民,他们世世代代善待沙漠,沙漠也给他们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长期磨合创造了深刻的绿色理念,也创造了人与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态文化。(骆汉城、龚敏)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