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与汽车同行

《与汽车同行》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9日 15:34

  一部回顾中国汽车工业沧桑历史的10集电视纪录片《与汽车同行》,在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之际由《见证·影像志》栏目隆重推出。该片由上、下两部组成,上部5集x30分钟,以详尽的资料,生动的访谈,和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50年共和国汽车工业之路;下部5集x30分钟,将讲述100年来中国百姓的坎坷轿车梦。《与汽车同行》4月5日起将在CCTV-1播出,播出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三23:25。

  102年前,十里洋场的上海街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人们带着不可思议的眼光打量着这个新鲜玩意,他们把汽车称作“四轮铁马”。车主是一个叫李肇时的匈牙利人,由于是第一辆,因此登记牌照的时候,还是当人畜车看待,按马车来管理。

  一年之后,在古都北京,清王朝的统治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被瓦德西领兵火烧圆明园吓得携光绪皇帝出逃的慈禧太后回到了紫禁城,有好事者便从香港进口了一辆轿车进贡给她游乘。刚开始慈禧太后觉得挺新鲜的,每天坐着它跑,后来她发现不对劲,身份卑微的司机居然坐在她堂堂太上皇前头开车,成何体统?!为了维护封建体统,慈禧太后不得不放弃了汽车,仍旧去乘她的十六抬大轿。

  民国年间,洋人纷纷来中国开车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也逐渐增加,1948年达到了73263辆,冠居全国之首。因为旧中国没有汽车制造业,所有的汽车全部依靠进口,而且型号杂乱,被称为“万国汽车博览会”。

  五十年代,北京街头的交通工具只有稀稀拉拉的几辆车,以大公共为主,夹杂着马车和卡车。由于刚刚解放,新中国受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封锁,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轿车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被划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象征”。50年代起国家从限制到明令禁止私人购置轿车,极有限的轿车作为生产资料,分配给相当级别官员使用,称为公车。汽车被赋予意识形态的色彩,汽车所象征的地位身份令许多人望而生畏。

  五十年代北京的一个建筑工人,因为替交管局盖了房子,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了第一本私人驾照,他是北京第一个私人驾照拥有者,但是至今还有一辆自行车。六十年代的上海的第一辆私车车主,外国的亲戚送了他一辆汽车,他却把它捐给了单位作公车使用。有车也不敢用,也用不起。

  轿车的梦想就这样几乎从普通人的记忆里给抹去了。

  于是,在歌颂光明的电影里,自行车成了新生活的象征,在五十年代的电影里,我们不厌其烦地看到:健康向上的主人公,通常是一男一女、在晴朗的天空下、迎着春风、伴着清亮的铃声、脸上含着甜蜜的笑……这个阶段长达半个世纪。

  80年代后,自行车的幸福形象逐渐暗淡、模糊了。1979年国家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是家庭轿车的第一先声,1989年3月,新华社记者李安定在《了望》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但愿不是一个梦》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轿车进入中国人家庭的设想。这篇文章也使他成为国内媒体鼓吹“轿车进入家庭”的第一人。当时,这样的观念还过于“前卫”,为此李安定遍尝了酸甜苦辣。199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家庭轿车诱惑中国》,成为读者喜爱的畅销书。

  1994年,中国政府颁发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第一次将鼓励私人购买汽车写进了政府政策文本,从此中国轿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自80年代中至90年代末,短短十余年间,中国轿车产量猛增100倍,以年产汽车170万辆而超越意大利,成为世界第9位汽车生产国。

  2002年“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盛况空前,包括价格高达888万元人民币的728宾利长龙轿车在内的几款英国名车,展会没开几天就都被贴上了已经售出的标牌。汽车发烧友关注的莲花跑车,展车中也有一辆被售出。汽车时代如一位姗姗来迟的美女,从幕后终于走到前台。

  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之际,北京的机动车拥有量首次突破200万辆。中国汽车产量将突破390万辆,全球排位有望上升至第四位。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