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是她给了纸生命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2日 13:37 来源:CCTV.com

  4月7日——4月14日,有“中华巧女”、“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之称剪纸艺术家郑蝴蝶女士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二层举行民间剪纸艺术展。为此记者采访了郑蝴蝶女士,了解到她四十年的艺术道路。

  “我一刻也离不开剪刀”

  1956年出生于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的郑蝴蝶对剪纸的喜爱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从八岁拿起剪刀那一刻就再也没放下,这一剪就是40多年。她告诉我们,从小她就看见她母亲在过年的时候为村里人剪窗花累死累活的,村里人想求剪纸,母亲又不好回绝,所以常常是鸡鸣第一遍才睡觉,鸡鸣第二遍就起床。因为担心女儿也过这样劳累的生活,母亲从不让她碰剪刀。八岁那年春节,她的母亲特别忙,姨母了解母亲的难处就没好意思求剪纸,当时从未碰过剪刀的她随手拿起剪刀和纸剪出了一只漂亮的老虎。喜出望外的姨母就约她第二天来剪所有的窗花,从此一传十十传百,每逢婚庆过年她就会为村里人剪纸。

  母亲知道了女儿有如此天赋也就不再阻拦,从此郑女士真正走上了创作之路。后来又从一个业余爱好者成为一名专职剪纸艺人,“我一刻也离不开剪刀了”郑女士如是说。

  “我只是操了剪花的心了”

  一谈到剪纸郑女士就滔滔不绝,和母亲一样她也常常整夜不睡觉地剪,剪纸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开始她只是应别人要求剪一些普通的图案,后来她不由自主地在剪纸中加入了自创的花样。一幅图有一个故事,每幅图都不是凭空创作出来的,是她对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的感悟。就像《母子情深》、《负重的母亲》、《慈爱的母亲》、《母亲的希望》完全是她回忆中或她身边的母亲的形象的写照。在创作水周系列剪纸的时候,她从三月到十月一直都不知道如何下剪,直到她回了一趟家乡,看了家乡缺水的状况后深有感触,才剪出了别具一格的水周系列作品。

  郑女士与别的剪纸艺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她不描不画,小到一寸见方的动物造型大到直径一米的吉祥图案,都不用画底稿,拿起剪刀来随心所欲直接剪,这些图就在她的心里面。谈到这里郑女士自豪地说:“把我脑子里想的都剪出来我就满意了。”把一切生活中的东西都融入剪纸当中是郑女士的追求。

  郑女士剪纸时十分专心,对身边发生的事毫无察觉,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只是操了剪花的心了。”可以说郑女士是用心泉在浇灌艺术之花。

  “一把剪刀闯北京”

  作为一个生长在农村的普通妇女,郑女士是怎样成为北京郑蝴蝶剪纸艺术工作室的主人的呢?为什么是她而不是别人走到了我们面前呢?她告诉记者,当初在村里的时候,郑女士在场部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我会剪纸”。渐渐的郑女士的剪纸绝技引起了附近人们的关注。一位郊区工会的同志将郑女士的情况向上级反映,得到了重视。于是在1995年郑女士将一捆剪纸作品寄到了北京参加“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获得优秀奖和“中华巧女”的称号,并被邀请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领奖,当听到如雷的掌声,她意识到剪纸原来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在这之后,郑女士每逢剪纸大赛都会被通知参赛而且回回获奖。媒体也十分关注这位巧手剪纸艺人,多次的报道使郑女士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于是工艺美术大厦从2002年开始连续两年邀请郑女士来北京进行工艺表演,得到了人民大众的认同,于是郑女士便和工艺美术大厦达成协议,在大厦成立了郑蝴蝶剪纸艺术工作室。从此,郑女士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北京。用郑女士朋友的话说就是:“一把剪刀闯北京。”

  40年的风雨艺术路也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艰难的,何况郑女士还是一位生活在乡下,没读过一天书的农村妇女,但是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最多的还是郑女士沉浸在剪纸中幸福感和满足感,或许正是这一点支撑着她从八岁起拿起剪刀,一点点给纸赋予生命,四十多年风风雨雨的走来。( 北京大学新传通讯社记者 陈玥 袁芫)

责编:郭翠潇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