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生产贸易

    

薛勋郎的夹缬作坊

  温州的夹缬作坊历来只是代工,不参与市场经营,基本上是家庭制作模式。雇上三四名师傅的,便已是很大的业主了。各县、各地区都曾有过相对规模较大的染坊,即“中心”。现均已不存。

  1988年,由于偶然的因缘,浙南夹缬再次复生。

  薛勋郎,苍南人,1942年生,当过兵、务过农、经过商,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在上海经营“中国蓝蓝印花布馆”的日本老太太久保麻纱,又应邀带去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旧土布。久保随手一翻,居然翻出一块夹缬土布!顿时惊喜莫名。因为当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在中国已经失传。薛勋郎告诉她:这种土布在温州十分普通,但现在确已停止生产,约有二十来年了。不过,薛认为要恢复生产并不是很难。久保当即资助了一笔启动资金。

  薛勋郎回到苍南宜山。打听到家乡当年最有名气的染坊当属湖广店戴氏家族的聚丰印染行。他找到戴家,想聘一位师傅。戴氏百多年印染传家,兴盛期七房子孙俱独立经营染坊,此时虽已改行,祖宗的光辉却是牢牢镌在心头,哪里愿意去一个“外行人”家里做替工?一口回绝了。薛不死心,继续做戴家人的工作。后来戴氏六房传人戴志学向薛推荐了朋友陈康算。

  陈康算1923年出生于龙港镇,年轻时在金乡王姓染坊里当学徒,“出师”后来到湖广店,在戴氏五房戴乃玉家做师傅(用陈康算的原话是“做长工”),和六房的少东家戴志学成为莫逆相交的好友。1950年代后戴家生意逐渐低落,陈康算告辞回家,织、卖土布为生(陈的土布仅染色,而不做成夹缬被;因为做夹缬需开染坊,要一定的资金)。薛勋郎找上门时,陈66岁,夹缬手艺搁下已30多年。

  听说年轻时的手艺还能派上用场,陈康算顿时来了兴趣,答应“试试看”。试了几次,出来的颜色都不对。陈去湖广店找戴志学商量。二个老朋友细细回想几十年前作业时的一个个细节,分析问题所在。陈回宜山薛家,又试了几次,终于成功。

  薛勋郎的这批夹缬作品来到上海后,久保麻纱布置了一个专间展出。

  台湾《汉声》杂志也在关注着传统蓝花布的动静。1997年10月份,东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刘道广先生偕同《汉声》同仁来到苍南宜山。

  由于销路有限,当时薛勋郎的夹缬作坊已准备停产。《汉声》杂志社、蓝蓝印花布馆各自认购500条。这千条夹缬,使薛的作坊又延续了一年。而《汉声》三下江南,在薛的作坊里手记机摄,于1997年底出版《夹缬》单行本,在台湾、日本同时发行。日本也有夹缬工艺,但称作“京红板缔め”,一种白底红图案的高档织品。由于中国久无夹缬消息,日本工艺界并不认为“京红板缔め”与中国古老的夹缬技艺有传承关系。《夹缬》无论在资料、述说、论述等方面,都做得无懈可击。日本工艺界震撼非常,急忙派了人跟到浙江、温州、苍南、宜山,跑了薛家,又跑戴家。

  但薛家的作坊终究陷入停产状态。对此薛勋郎十分无奈,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由于偶然而与夹缬结缘。他不了解古老的夹缬辉煌的历史,也不是雄心宏愿要做一番传承千年工艺的伟大事业,他只是指望靠自已的一门手艺养家糊口而已。夹缬作坊惨淡经营十几年,专家惊叹、媒体称道,既使他受宠若惊,又使他困惑:真的这么好?这么重要?可他的作坊依然没有生意呀!他只能另谋活路。

  夹缬制作三要素:靛青、雕板和土布。土布各家自织,染坊各地均有,靛青则以地区取胜。而雕板,就更集中于一两家了。目前我们所知,惟瑞安苏姓艺人。

<<上一页下一页>>
第3页
(编辑:郭翠潇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