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民间艺术

[走遍中国]南通·蓝白色的世界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6日 13:40


  南通是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今天在南通的城乡,只要稍加留意,这种蓝白两色,手工染制的花布仍然随处可见,南通人生产,使用蓝印花至少已经有400年历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通人,有了这家乡自产的花布,生活中便多了一种温暖,也多了几分雅致。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北侧,这里濒江临海,气候温湿,当地丰富的物产为蓝印花布的传入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南通地区临海的土壤地区多为沙质,略带碱性的潮盐土,这种土壤经过改造后特别适合种植棉花。

  大概是在明嘉靖年间,种植棉花从江南传到江北,明清之际,南通已经是全国比较重要的一个棉产区了,当地种植的青茎鸡脚棉,是中国内地棉花中最优秀的品种,在历史上赢得过力韧丝长、冠居亚洲的美誉。

  手工棉织技术也从江南传到了南通,纺纱织布很快便成为南通农家的主要副业,质量不断提高的南通土布是染制蓝印花布的理想坯布,染布还需要有染料。

  明朝中叶南通地区的种蓝制靛业已蔚然成风,当时每年朝廷都要向南通收购土靛作为贡品上交,仅海门一地作为贡品上交的土靛就要达到350斤,相当于收获的蓝草要3500斤,这仅仅是上交朝廷的产量,可以想见南通地区蓝草的种植和制靛业是相当兴旺发达的。

  这种蓝草叫蓼蓝,中国人利用蓝草色素染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蓝草色素变化的过程曾发生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叹,各地用于制靛的蓝草有蓼蓝、山蓝、木蓝、松蓝等,南通盛产的是蓼蓝。

  这时的蓝草,茎叶上色素最多,制靛就是要将蓝草的茎叶制成染料,整个工艺包括浸泡、发酵、搅缸,加石灰浸干等,制成的靛蓝,是理想的天然染料。

  南通发达的种蓝和制靛业为当地印染业的发展准备了原料。南通地区基本上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每家人家基本都能染纯蓝布,就是小青缸的纯蓝布,因为家庭用得很多,每个家庭里的老人到了冬天以后,都要有围裙,不管是男女都要围,还有家庭里的一些日用品,都自染成蓝布。


  要染花布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中国古代工匠曾创造出多种印染花布的方法,这是扎染法,也叫绞缬法,唐朝时出现了夹缬法,是用木板镂刻出图案,然后把布匹夹在两块木板间进行染色的方法,南宋时出现的另一种方法是将防染剂抹于布上进行印染,这样染出来的布叫药斑布,也叫浇花布,南通使用的是漏浆防染法。

  到了明代油纸伞的发生、发展,直接影响了蓝印花布,因为有了油纸以后,大家把蓝花布的纹样通过花版直接刻起来,很方便,原来都是刻在木板上的,夹起来的,木板容易变形。使蓝印花布制作起来很麻烦,所以那时周边的地区,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范围都很小,因为它很麻烦,自从明代有了油纸以后,大家运用了刻纸刻版的方式,从设计到刻基本上一个星期就能完成。

  刻出的花版防水耐用,使用非常方便,这种镂刻的方法也是从江南传入南通的。用桐油纸刻版印染的工艺很快便在南通流行开来,明末清初,人们逐渐开始将这种用蓝草印制的花布称为蓝印花布,到了清光绪年间,南通产的蓝印花布,除了满足本地需求外,还贩销到各地,在当时的南通县志中曾有:木棉花布甲诸郡的记载。

  过去,南通人使用的蓝印花布,一般在家中自己染,讲究一点的要送到染坊去加工。从当时来说,农村十里八里有一个小镇,每个镇上都有一两家,大的镇上染坊是很多的,像南通县二甲镇就有二十几家,在清朝末年的时候。

  以前,大多数南通人从出生开始,几乎一辈子便再也离不开蓝印花布了,铺的、盖的、穿的、戴的,蓝印花布被制成各种生活必需品与南通人朝夕相伴,几百年间随着工艺不断的完善和艺人们不断创新积累,花布的图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

  南通蓝印花布是一种素净的美,因为深沉的靛蓝和一种朴素的白粗布结合,给人一种纯净、清雅的印象,另外它的造型图案是从历史上积累,不断地传承下来的,所以它的图案造型比较成熟,比较稳定,形式比较精致,比较讲究,这些都给人产生一种清雅的感觉。

  南通的蓝印花布普遍采用框架式结构与中心纹样相结合的组合形式,图案纹样大多是寓意的,蕴涵着深层的内容,花鸟鱼虫的形象是某种含义的载体,有不少利用了谐音和隐喻。这些图案纹样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对人们审美趣味的影响,其中,有些寓意是很奇特的,比如以蝙蝠代表幸福,这种对应关系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这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叫五福捧寿。

  因为我们《尚书》里讲了五种幸福的概念,所以五福就是代表这五种幸福,比如说长寿、富贵、康宁等等也可以指一种众多的幸福,还有一种大家都知道的麒麟送子,麒麟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它有一种赠送的意思,也有一种护送的意思,根据中国的传统传说,说麒麟吐书,把书吐出来的时候,孔子就诞生了,所以麒麟送子就寓意以后子孙能够有才能、有作为,飞黄腾达,有这么一种寓意在里面,所以这时我们蓝印花布都是有传统性的,有一种吉祥的意义在里面。

  各种图案的蓝印花有不同的寓意,可以在不同场合使用,比如晚辈给长辈送礼,这礼品的包袱布往往会选福寿双全,鹿鹤同春等图案,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财礼和嫁妆中一定也少不了蓝印花布,而这时选择的图案,往往是吉祥如意,合和二仙等,在农村还流传着新婚之夜盖合和被的习俗,因为在民间,合和二仙寓意着夫妻恩爱,和和美美、白头偕老。

  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印花担队伍的发展,这些花担艺人大多是农民,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挑起担子上门做生意。民间花担艺人到了民国时期将近还有100人左右,花担艺人不断增加对花样的翻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你设计了狮子滚绣球,明天我设计了凤戏牡丹,后天再设计连年有余,基本上花担艺人设计一幅花板,可以走街串巷走过整个南通地区,有的时候还走向江南,或者再走向北方。

  竞争激发了创新的热情,民间花版艺人为了能拿出更好的作品面对顾客,大胆地从姊妹艺术中吸取养分,南通是个南北文化交融,民间手工艺门类比较齐全的地区,木板年画、剪纸、木雕等都有悠久的历史。这些传统的图案经过艺人的吸收消化,往往会巧妙地出现在他们的新作品中。

  蓝印花布上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形色色的形象都是由各种点线面交错组合而成。艺人们将事先设计好的图案通过多种刀法刻在桐油纸板上成为透空的漏板,一些简单的纹样,有经验的艺人,一般拿起笔就能刻。

  蓝印花布纹样中的线条,因考虑到花板的耐用程度一般都采用断刀的刻法,但艺人们能让他笔断意连,并能巧妙地利用它的曲直、粗细、长短的变化来描绘物象的质感,经过长期的实践,刻版艺人创做出了众多以意写实,淳朴雅致极具表现力的图案和纹样。


  蓝印花布的印染是一个纯粹的手工制作过程,这道工序是刮浆,就是用抹子将防染浆刷入花纹空隙,要求平整均匀,防染浆是用黄豆粉和石灰配制而成的,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剂,刮好浆的白布晾干后,灰浆便紧紧附在布上了。

  染布、配色是关键,旧时调色下缸由看缸师傅一人做主,一般不传外人,每天天不亮师傅就要查看缸中的染色水是否成熟,办法是用头上的油脂来试。

  民间传说染布缸神是梅葛二仙,梅仙种植了蓝草,葛仙创造了制靛染青的方法,所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或者染布不顺利时,染坊都会祭拜梅葛二仙,祈求缸水调和。

  这种印染的原理和染药斑布是一样的,将刮有防染浆的坯布放入染布缸中或池中不断翻动使坯布没有防染剂的植物纤维吸收靛蓝色素染上颜色,染色的深浅取决于浸染的次数,如果需要浅一点的颜色,两三次既可染成,而要染成深蓝色的就要多染几次。

  有防染剂的地方,染不上颜色,刮去防染剂之后,蓝白两色的图案纹样便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了。

  蓝印花布由于整个工艺都是由于手工来操作完成的,与机器印出的花布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一块成品是完全一样的,特别是在染色过程中,灰料开裂会在成品上留下参差纵横、丝丝缕缕的蓝色裂纹,这在印染行业中被称为冰裂纹。这是一种非人力可为的自然纹理,它使蓝印花布显得非常有个性,也格外有生气。

  吴元新是个热爱蓝印花布的有心人,十几年间他从民间收集到了一大批珍贵的蓝印花布实物,1997年他创办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馆中收藏和展出的上千件蓝印花布样品跨越了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五彩染料的引入,南通的印花布业开始萎缩。老百姓也需要五彩的被面、五彩的包袱布,所以民间花担艺人就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把原来蓝印花布的花样印在了五彩的被面上、五彩的包袱布上,所以使蓝印花布不断地萎缩,五彩的民间的彩印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流传了三十年左右,到了70年代蓝印花已经很少了,随着80年代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后,蓝印花布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间。

  南通今天的蓝印花布仍然采用纯手工工艺进行制作,但在完整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技术上已经有了新的突破,以往的蓝印花布,一块成品上蓝色只能有一种,而现在已经可以在同一块布上同时染出多种层次的蓝色。

  今天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和图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了新的时代色彩,表现的题材更广泛了,表现的手法也更多元化了。

  南通的蓝印花布体现了艺术和手工业的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温暖和美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通人的生活,已经深深地溶入了南通的文化与历史。 (编导:刘竞 吴玲玲 摄像:冯捷 9月29日播出)

(编辑:郭翠潇来源:CCTV.com)

相关文章:

  • [走进幕后]蓝印花布 (2004/10/14/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