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教育频道 >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 首页 > 正文

二十年的相聚 光荣和使命的见证
——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国家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手推出大型特别节目《奠基中国》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1日 20:21


  晚会精彩视频:视频一            视频二            视频三

  季节的脚步刚刚踏进9月的门槛,天空中就飘溢着金秋的爽朗和收获的气息。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一种感念师恩的情结。因为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师节。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老师是一个亲切的称谓,更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从顽皮孩提到青涩少年再到风华青年的生命历程中,老师,永远都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的人。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心中总会装有关于老师的故事。不管他后来从事什么职业,走到什么地方,身上总会带有老师的影响,那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

  老师是人生的启蒙者,也是人生的塑造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美德。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所有的教师都应该享受崇敬与祝福。

  为讴歌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彰显教师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将联合举办大型特别节目《奠基中国》,该节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办。

  精心策划 气势恢弘

  据介绍,《奠基中国》采用大型现场专题晚会形式,由著名主持人鲁健、张越主持。在1200平方米的演播室里,舞台中心是由象征蜡烛的灯光组成的中国版图,一共是1100支蜡烛,象征着全国1100多万人民教师托起了中国教育的宏伟事业。周围是红色心型飘带组成的舞台区域,红色心型飘带恰好组成数字“9·10”。心型飘带的延伸部分呈凯旋门的造型,是嘉宾上场的通道。飘带交叉的中心区域为访谈区,舞台两侧悬挂两个大屏幕,大屏幕前为观众席。演播室背景幕布上悬挂各种反映教师、教育随时代发展进步的照片。现场的精心布置和设计,让人融在一种恢弘、昂扬、圣洁的氛围里。

  《奠基中国》以“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主题,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背景,集中展示长期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一线,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热情讴歌他们“学为人师、行为规范”的高尚情操和可贵品质,昭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目前,此节目正在紧张有序地准备中。节目时长2小时,将于9月10日晚20:00—22:00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现场每一处细节的精心设计,仅仅是这场特别节目精心策划的一个部分。

  一段段故事 一个个奇迹

  《奠基中国》整台节目分为“基石”、“创新”、“境界”三个版块,每个版块都以真实感人的故事为载体。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就是1100多万人民教师之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在实现科技兴国的道路上,演绎了一段又一段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每段故事之后,主持人会请出这段故事的主人公,届时观众朋友们会亲眼目睹那些朴实无华、默默耕耘的功勋们。

  如果不是记者的镜头把我们拉近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者们,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他们的经历和生活。《奠基中国》重点推出“八位个人和一个集体”的故事,他们有的被称为“当代愚公”、有的被叫做“长征老师”、还有“奇人教师”、中国教育界“国宝式教师”等等。他们的每一段故事都让人由衷地感动,深深地体味到那些奉献者们默默无闻地耕耘精神。这次二十年的相聚,是他们无私奉献的见证,更是光荣与使命的见证!

  ●被人们称为“当代愚公”的老师叫刘恩和,他把一所学校背进了大山。为了节省下几千元的材料运输费,他用自己的肩膀把建材背进大山。他每天4点钟起床,赶到料场,背上100多斤的建材去学校。下午放学时,再运一趟石料才回家。为此,刘恩和每天要绕行40多里的山路,多花费4个多小时的时间。他磨穿了5双胶鞋,用坏了十几个背篓,肩上的皮肤磨破了一次又一次,手上的老茧结了一层又一层。每当汗水夹杂着石灰粉末流到伤口处,他还要忍受着钻心的疼痛。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刘恩和总共走了6000多公里,相当于从贵州到北京的两个来回。乡亲们终于被他的行为感动了,纷纷前来帮忙,最终把近百吨建材搬上了山,这其中,刘恩和一个人就背了20多吨。刘恩和背来的新学校共三层楼12间教室,成了全县设施最好最完备的村小。

  ●魏书生,这位被称为“奇人教师”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于教书育人真是痴迷得出奇。32年前,22岁的他宁可抛弃当工人的铁饭碗,先后150多次向有关部门递交申请书,一心要当一名村小学民办教师。当第150次的申请被批准时,他激动得彻夜难眠。走上讲台的他,教学方法又怪的出奇。作为语文老师,他一不给学生留作业,二不给学生出作文题,三不给学生出考试题,但是,他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好的出奇。他的教学进度又快的出奇。他自创了快乐学习法、兴趣学习法、情感学习法、六步学习法,只用了20多节课的时间就学完了一学期200多节课的内容。喜欢听他讲课的人多的出奇,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听课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学校不得不给他调了一间大教室,在教室后面专门为来听课的人准备了一百多张备用座椅。因此,他被教育界誉为奇人。

  ●张治平,中国惟一一位盲人特级音乐教师。他在七岁时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症”,他苦闷、彷徨、痛苦、绝望,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一次偶然的机会,《二泉映月》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深地震撼了他。阿炳的精神令他鼓舞,他决心做一名阿炳式的音乐家。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勤学苦练,掌握了十多种乐器的演奏,创作了《快乐王子的小船》等3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5首还被选编进了小学音乐教材。为了让更多的盲孩子走出黑暗,从音乐中感受到光明,1985年,37岁的张治平选择了到一所盲人学校做音乐教师的工作。那是一群来自偏远山区的盲孩子,他们中许多人连歌曲都不会唱,更不要说弹奏乐器了。身为盲人教师的张治平,最能理解盲孩子的感受。在他手把手的帮助下,盲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发声,学会了歌唱,学会了演奏。他在长达20多年艰苦探索中,总计培养出来了500多名盲人毕业生,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了艺术团体的骨干,有的还在全国歌手大赛中夺得金奖。

  ●吉林省珲春市是中国版图上最早迎来曙光的地方,可在珲春却有一个比太阳起得还早的人,她就是果树村第一位也是惟一的一位老师——马宪华。为了使三十多个孩子有学上,她每天四点起床,晚上七点多到家,一天要往返60多里的山路,花去五个多小时时间,途中要绕过四座山,淌过五条河。这当中,她已记不清磨破了多少次脚,摔了多少次跟头,甚至几次险些被洪水冲走,但是,她没有因此误过一次课,请过一次假,八年来,她总计走过了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程,被人们誉为“长征老师”。

  ●张桂梅,被学生称为“妈妈老师”。她的人生之路极其坎坷,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打击,她没有倒下,而是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30年前,张桂梅带着无数美丽的梦想到云南大理支教,在那里她首先收获的是爱情,本以为甜蜜的生活开始了,不料厄运却悄然降临。先是心爱的丈夫被癌症夺走了生命,受到重创的张桂梅把教师职业当做了精神支柱,她申请调到更为贫瘠的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在那兼任两门学科老师的她写下了30多万字的教学笔记。而在她承受丧夫之痛一年后,厄运又一次降临了,她被确诊患有癌症,看着还有两个月就毕业的学生,她毅然藏起了诊断书,忍着病痛把学生送进了考场,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张桂梅却不得不做了子宫切除手术,这对没有孩子的她来说无疑是更沉重的打击,因为这意味着她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可能。2001年,作为教师的张桂梅被华坪县一家孤儿院特聘为院长,又成了54个孤儿的母亲,她说她要用有生之年,为这54个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今年83岁高龄的霍懋征老师是新中国第一批特级教师、“中国当代教育家”,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式教师”。她一生从教60年,对教育的热情始终如一,她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爱心都献给了孩子。教师是她的职业,更是她的事业。在教育界有一个“南斯北霍”的说法,称赞的是为我国小学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专家,其中“北霍”指的就是霍懋征老师。早在50年代初,她就提出“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八字方针,她倡导“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便没有教育”的理念,与学生之间发生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2001年,80岁的霍老师不顾年迈体弱,为支援西部教育率先垂范。在60年教学生涯中,她没向任何一个孩子发过火,没向任何一位家长告过状,没让任何一个孩子掉过队。她认为好教师的标准就是——敬业、爱生,而她用60年的教师经历切实实践了这四个字。

  ●“操心院士”郝水,郝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教授、我国生物细胞学的创始人之一。获奖无数的郝水对人才格外爱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国大潮汹涌澎湃的时候,看到大量人才外流,郝水心急如焚,为挽留和劝说他们回国学习和创业,他苦口婆心,一次次给熟悉和不熟悉的留学生写信,被感动的学生一个个回来了,而他又为学生的住房、待遇、研究课题和经费等事跑前跑后。为让学生更好发挥才能,他甚至提前辞去校长职务。而一些重大项目,他也是把年轻的学生推到第一线。正是他的这种人梯精神,感召了一批批留学生回国效力,他的研究所里涌现出了“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郝水不只在提携后辈上甘为人梯,而且在育人上也是严格要求,他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很少有按期毕业的,论文总是一改再改,一审再审,容不得丝毫马虎和错误。

  ●“身教重于言教”的武汉大学教授桂希恩。当危机来临时,他想到的是自己肩上的责任。面对危险,他毫不退缩,用行动与良知履行了一名教师与医生的义务。当艾滋病在我国开始肆虐时,是他,冲破层层阻力,将一份特殊的报告递交到国家有关部门,拉响了艾滋病在中国大地上蔓延的警报。为搞清疫情,他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学生深入疫区采集血样,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而为了学生的安全,每次采集血样都由他一人亲自完成。为让艾滋病患者享有同样的生命尊严,他把五位患者接到自己家中同吃同住;为使爱滋孤儿不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他无偿资助200多位儿童走进学校;为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他将艾滋病患者带进课堂,并且将每一年自己到疫区调查的病例和材料与学生分享。2003年,他被授予国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贝利·马丁奖。桂希恩用40年的执著和坚韧解答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诠释应该如何对待科学与生命。

  ●《奠基中国》节目最后一个故事——教师集体的感人故事。人们应该不会忘记去年的12月23日,重庆开县天然气矿突然发生井喷事件。灾难来临时,重庆开县500多名教师面对的是生与死的考验,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用他们的机智和果敢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事故发生时,开县三个乡镇9所中小学的3000多名住校学生还都在沉睡,而死亡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高桥中学教师谭世明,最先发现了灾难的降临,他立即给学校拨打了电话。之后,他到村里通知各家各户转移。而他由于吸入大量硫化氢气体,在赶回家的途中不幸遇难。开县教育委员会主任姜伯成,仅用了10分钟,就为灾区学校设计出了三条转移路线;高桥小学校长廖代成,接到教委的电话后,拖着残疾的左腿,去挨个叫醒每一个熟睡的学生,而他年迈的母亲却被硫化氢夺去了生命;教师黄可均,不满22岁,在护送学生转移时,发现一辆满载几十人的农用三轮车翻进了河里,车里的孩子正在下沉,不会游泳的他凭着勇气跳进冰冷的河里救出8个孩子。面对危险和安全,教师们毫不犹豫地把学生的利益放在了首位,他们的选择不愧于他们的职业——人民教师。

  结束语: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启迪人类心智;有那样一份职业,它传承千年文明;有那样一声称谓,它见证光荣与使命。老师,我们一天天呼唤;老师,我们一声声赞扬。一支粉笔,谱写他们的奉献赞歌;一块黑板,绽放他们的智慧光芒。他们,是人生的照明灯塔;他们,是时代的引领动力。

  岁月如歌,感念师恩。在第二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想老师的谆谆教诲,一起为老师歌唱、祝福!

  让我们共同期待 共同关注

  2004年教师节特别节目《奠基中国》!

  播出时间:9月10日20:00——22:00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