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北大教授孟二冬——支教•治学•做人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6日 11:15 来源:

    编者按:今天我们刊登北京大学中文系孟二冬教授在支教、治学、做人等方面的感人事迹。孟二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计名利,在新疆支教期间一心扑在教学一线,表现出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他甘坐冷板凳,十几年如一日潜心做学问,求真务实,在学术上成就卓著。他的敬业精神正是我们的社会着力弘扬的精神,他的学术品格正是我们的社会亟待光大的品格。

     

    “他是一个能坐得住的人,他的心能沉得下来,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都动摇不了他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民盟中央副主席袁行霈先生称赞的这个人,叫孟二冬。

    12月11日上午,北京地区气温零下四五摄氏度。年近七旬的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先生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北五环外一个北大教师住宅小区,探望与他相识相知25年的学生孟二冬。

    今年48岁的孟二冬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前不久刚做完第三次食道肿瘤手术。看着正在接受化疗的得意门生孟二冬瘦削的面孔,袁行霈先生既心疼又欣慰———他为自己的学生一年之中经受了三次大手术的折磨而心疼,也为孟二冬意志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而欣慰!

    支教:强忍病痛,坚守讲台

    去年春,孟二冬在新疆支教时,病倒在讲坛上。

    2003年非典期间,孟二冬在日本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两年期满后,回到北京大学。回国还不到一年,当教研室负责人找他商量到新疆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的事儿时,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支教任务。2004年3月1日起,孟二冬来到石河子大学中文系,进行为期8周的支教工作。

    去年3月8日,孟二冬到新疆支教的第二周,他的嗓子开始沙哑。他以为是咽炎,坚持每天上课。可是,他的嗓子沙哑得一天比一天厉害,还常伴着剧烈咳嗽。他去了校医院,每天打针、吃药,仍然坚持上课。同学们发现,课堂上孟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后来不得不用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请他休息几天,等嗓子好了再上课,他却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

    除了给石河子大学中文系2002级138名学生讲授《唐代文学》必修课,孟二冬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的选修课,他把多年研究的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同行们。此外,他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与中文系的教师座谈,为推动石河子大学中文学科建设出谋划策。

    4月17日,在老师们的再三要求下,孟老师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立即给他做了“禁声”的医嘱。可是,第二天他又站到了讲台上。

    按照支教安排,4月26日是孟二冬给同学们上的最后一课。孟老师嗓子沙哑得更厉害了,并不时伴着阵阵咳嗽。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同学们都知道,孟老师是在强忍着巨大的病痛。许多同学的双眼噙满了泪水……

    下课的铃声响了,孟二冬讲完了最后一课,在热烈的掌声中踉跄地走下讲台。

    孟二冬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完成了每周10学时的教学任务,中间没有休息一天。

    下课后,孟二冬来到校医院。诊断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挤压着他的气管,使他难以发声;挤压着他的食管,使他难以下咽。医生要求孟二冬立即住院。

    5月2日,孟二冬被紧急送回北京,在北大医院胸外科进行首次手术治疗,手术进行了近20个小时。

    治学:坐冷板凳,做真学问

    孟二冬两年前才搬进现在这个90多平方米的新居。此前十几年,他们一家三口一直住在北大校园内的“筒子楼”里。他的爱人耿琴老师说,老孟一直舍不得离开那座“筒子楼”,就是因为离北大图书馆近,去那儿查资料方便。

    1980年孟二冬从安徽宿州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其间有幸到北大中文系进修古代文学,开始师从袁行霈先生。1985年,孟二冬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袁行霈先生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孟二冬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初创的烟台大学任教,担任烟台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91年,孟二冬又考取了袁行霈先生的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在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从1994年到2001年初赴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之前,孟二冬一直兼任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秘书,是袁行霈先生的得力助手。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告诉记者,有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完成那部具有重大史学文献价值的专著《登科记考补正》,孟二冬几乎每天与馆员一起上下班,成了北大图书馆古籍善本室最忠实的读者。

    《登科记考》是清代学者徐松所著的关于古代科举方面的名作。1994年,孟二冬查找了大量资料,发现此书内容存在大量缺误。于是,他开始对这一著作进行研究和整理。孟二冬花了7年时间,终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上、中、下三册,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4年,这部专著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得到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近些年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写这部著作时,孟二冬翻遍了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相关古籍。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仅科举的人数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得到的稿费却只有3万元。就是这3万元,他还全部换成了著作,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袁行霈先生说,做学问特别讲究用第一手资料,孟二冬都是从第一手资料出发,研究功底非常扎实。他洋洋4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从《中国诗学通论》到《千古传世美文》,从《陶渊明集译注》到《中国文学史》,都像他的为人一样厚实可信。

    孟二冬在北大并不是一个孤例。十几年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了编写《糖史》,就曾数年如一日地“泡”在北大图书馆古籍善本室里。孟二冬这种甘坐冷板凳、一心做学问的治学精神,正是对北大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受社会上名利浪潮的诱惑,大学里确有一部分老师忙于社会活动,到校外讲课捞外快,还有一些老师热衷于攒畅销书赚钱。凭孟二冬的学问,也有不少地方以高额报酬请他去讲课,但都被他推掉了。他的爱人耿琴说,这么多年,老孟从没拿过一分额外的报酬。

    北大新闻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赵为民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在目前的社会中,功利思想严重,浮躁之风盛行,而孟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部身心都扑在教学科研上,甘于寂寞,敬业奉献,这正是目前应该大力弘扬的一种高尚精神。

  做人:尺璧不宝,寸阴十金

    当得知孟老师患了重病,新疆石河子大学许多师生被他的毅力和精神感动。他教过的138名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个精致的留言簿,每个学生都写上自己的祝福,寄给了病榻上的孟二冬。

    孟二冬在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时教过的日本学生也自发地聚在一起,叠了好多千纸鹤寄给孟老师,并集体在慰问信上签名,遥祝孟老师早日康复。

    今年国庆节前,新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们自发地捐款2881.40元,托回京休假的北大支教老师带给孟老师。看着同学们一元、一角地凑起来的2000多块钱,孟二冬和他的爱人很感动,但他们一分钱都没动。

    病榻上的孟二冬心里一直惦记着新疆的同学们。他知道,那里急缺图书资料,就让爱人去刻录了200张古籍资料文献光盘,准备送给石河子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和同学人手一张。他还准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讲座,顺便把同学们的捐款捎回去还给大家。

    在北大,他所带的研究生们讲起孟老师,个个眼圈红红的。2005级硕士生蔡丹君同学说,就在9月10日孟二冬第三次做开颅手术前一天,她去医院看望他。孟老师从病床上坐起来,语重心长地给这位新弟子上了第一课。从治学到做人,从生活到理想,孟老师娓娓道来,一直谈了一个多小时,根本就不像一个第二天就要做开颅手术的人。蔡丹君动情地说:“我从孟老师身上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学生们的眼中,他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已经博士毕业的曾祥波说:“孟老师为人宽厚,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他做事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打算得少,为别人做了许多好事也不说。孟老师曾经为我写过几封推荐信,却一直没有提起过,还是别人说起我才知道。”每次想到这些,小曾的心里都泛起一股暖流。

    孟二冬病重住院后,每天坚持练习书法,他经常写的八个大字是“尺璧不宝,寸阴十金”。他用《千字文》中的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珍惜时间、爱惜生命,要在有限的时光中做更多的事情、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的坚定信念。

    袁行霈先生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孟二冬为人清正刚毅、治学勤勉踏实。他待人诚实,非常值得信赖;做学问一是一、二是二,绝无花架子。”一向以道德和文章的统一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袁行霈先生,深为自己有这样的弟子而自豪。 (记者 杨明方)


责编:英子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