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因为危机而成熟 复旦学子上大学背着母亲治病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5日 16:09 来源:

  就读于复旦大学19岁的张顺,几乎在一夜间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上海复旦大学校园里,19岁的中文系二年级学生张顺并不起眼:个子不高,略显单薄,稚气未脱。

  这个下午,期末考试刚结束,他照例急匆匆地从学校出发,乘公共汽车、换地铁,斜穿过上海大半个城区,再步行很长一段路,来到太原路上一间破旧的、仅有10平方米的小屋———这是他为妈妈做放疗临时安的家。在这里,他仔细地向爸爸解释刚刚取回的“灵芝孢子粉”的服用方法,还乐呵呵地告诉妈妈“我考得很好,放心好啦”。

  “我可以不读书,可是不能没有妈妈!”

  在父母眼里,张顺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在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长大的他,从小家境艰难。升中学那年,父亲从镇上的酒厂下岗,父母从此靠到处打零工甚至拾垃圾为生,然而他们再苦,也要供孩子读书。

  成绩优秀的他,一直是父母的骄傲。父母自己每天用辣椒加茶水泡饭吃,省下钱来给孩子买肉补营养。说起这些细节,张顺眼睛泛红。

  凭着刻苦攻读,2004年,他以贵州省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上大学后,张顺再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生活费。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加上做家教、打零工的收入,经济上能够独立了。

  没想到,2005年秋,身体本就瘦弱的母亲被查出患了鼻咽癌。在张顺的坚持下,从没出过贵州的父母来到上海看病。没想到第一次去医院就得知,治病需要6万至8万元医药费。而那时,家里的积蓄不过8000元,加上变卖所有家当和房子,能够筹到的也只有2万元左右。

  张顺的妈妈当即决定:不治了!买车票回家,把钱留给孩子读书。

  儿子的回答是:“我可以不读书,可是不能没有妈妈!”

  19岁的他,俨然已是家里的顶梁柱

  “我欠妈妈太多,一定要治好妈妈的病!”这是张顺的全部想法。

  但在心里,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事,很快被同班同学知道了,他们纷纷鼓励张顺:千万不要让父母回去,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办法会有的!许多同学开始通过网络,在BBS上发帖,为张顺寻求帮助。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们又在校园里发起了捐款活动。几十名同学制作传单、海报,讲述张顺的故事,然后在食堂门外一字排开,对每一位捐款者齐声道谢。那一次校园内募捐,竟然一下子筹到了4.3万元,张顺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

  以前几乎足不出校园、对上海完全陌生的他开始每天陪妈妈看病:早上6时从学校出发,上午9时才能赶到医院,化疗一次就需要七八个小时,之后再赶回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里,天天如此……为了让妈妈少些折腾,他硬着头皮在靠近医院的太原路租了间小屋安顿父母,自己依然每天奔波。从小屋到医院有两站路,乘出租车太贵,坐公交车妈妈身体又太虚弱,他就和爸爸轮流背着妈妈去治疗。为了让忧心忡忡的妈妈能安心治病,他绞尽脑汁,买不起滋补品,就买来排骨、黄鳝炖汤。筹了点钱后,化疗时不必老是削减用药了,妈妈的情况随之日渐稳定,他又变得快乐起来。

  从医生那里细细地询问下一个疗程的情况,计算着医药费和生活开销,安排着未来一段日子的生活……19岁的张顺,俨然已是家里的顶梁柱。

  “绝望中感受温暖,我会终生铭记!”

  得知张顺的境况后,除了捐款,复旦大学还为他启动了总额数千元的紧急救助。通过网络和媒体宣传,一些社会上的热心人也开始伸出援手。一名自己生活并不宽裕的菜贩,每天都会热情地送来新鲜蔬菜,希望能给病人以帮助。

  张顺说,妈妈生病的这两个多月,他经历和想到的事,比以往10多年的总和都要多得多。以前他想在本科毕业后继续考研究生,现在恐怕要先工作了;以前他的理想就是毕业后多赚些钱,给妈妈买套房子,现在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比金钱贵重得多———“那么多素昧平生的人主动帮助我,完全不求回报,只希望为妈妈治好病,让我能专心学习。这种在绝望中感受到的温暖,我会终生铭记!以后要做更多的事,回报社会。”

  前几天,张顺参加了上海市慈善总会举办的一次慈善交流活动。会上,有两位叔叔听说了他的情况,都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期末考试后,张顺就急着联系他们要求面试。这个寒假,他希望能够多打几份工,赚钱为妈妈治病。(记者 姜泓冰)

责编:英子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