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58%青少年说老师家长曾侵犯自己权益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8日 10:13 来源:

  中国青年报消息:如果街上有人需要救助,22%的青少年不会有任何行动;6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与父母关系融洽,也有超过一半的人说自己的正当权益曾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侵犯。这是共青团陕西省委对全省近两万青少年的最新调查发现的。

  调查的负责人、共青团陕西省委办公室副主任白敏介绍,这份《当前陕西省青少年思想状况专题调查报告》依据两万份调查问卷和大量访谈完成,前后经历了近一年时间,其间聘请了部分老师、青少年问题专家及社会调查专家参与。

  调查中,27%的青少年认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对”是自己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尽管如此,多数人仍认为自己的家庭关系还不错,62%的青少年说自己与父母“经常沟通,关系融洽”或者“较为融洽”。

  但是,这种“经常沟通”的融洽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在青少年遇到迷茫感、“挫败感”、“孤独感”等心理障碍时,与家长交流并未成为主要的宣泄渠道。调查显示,57%的青少年愿意找朋友或同学倾诉,而面对家长或其他成年人,却是报喜不报忧。其中有34%的青少年有了快乐最愿意对长辈说,同样有三成多的青少年明确表示不愿望让长辈为自己担忧。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调查结果是,58%的青少年表示,自己的正当权益曾经受到过老师或家长的侵犯。

  他们所谓的“权益被侵犯”,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调查者在对中学生深入访谈时发现,青少年把家长或老师查看自己的手机短信,随便关闭自己正在聊天的QQ窗口,动手打人等行为都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每每提及这些,他们总会言辞激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令研究者们惊讶的发现。在问到“如果在街上有人需要救助,你会怎样?”的问题时,22%的人选择了“与自己无关”和“心里同情但自己不要去做”。在回答“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时,45%的人选择“公私兼顾”,三成人明确反对“公而忘私”。在认同“公而忘私”的青少年中,年龄越大,认同的比率越低。

  调查者分析说,以“利他”为本位还是以“利己”为本位,往往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当代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正在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取向偏移。青少年的自我价值定位和个性发展取向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个人本位化倾向。

  在解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时,调查报告指出,现在,传统教育方式有可能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反向力量。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面对的是五光十色的广阔社会背景,但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实际能力往往有矛盾。成熟与幼稚,可爱与可忧交织在一起,思想活跃,敢想敢说,但观点又往往失之偏颇。对此,教师感到学生难教,家长感到孩子难带。针对青少年中出现的问题,一些学校制定了一大堆管理处罚条例,规定若干“不准”,管手管脚,全方位束缚学生言行。学生一旦“越轨”,一些教师动辄以罚代教,写检查、停课或邀家长共同“会审”。而一些家长“恨铁不成钢”,态度粗暴,方法简单,使学生逆反心理加剧。

责编:英子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