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自造化而出的王梦湖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6日 18:36 来源:

  


江南水乡

  

  作者:彭利铭

  王梦湖的艺术走的是一条以传统笔墨为主线,适当借鉴西方绘画经验来完善自己的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道路。他没有受到急剧变化的环境的影响,更没有受到五花八门的观念的冲击,真正地把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咬定青山不放松”。研究传统、深入生活、观察自然是他进行创作并尝试创新的法宝和源泉。他研究传统,日课不辍,通过观摩、临摹来体会其精神,掌握其技法。他深入生活,通过不倦的写生,观察和研究自然,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为此,王梦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用其深厚的传统笔墨技法,记录、描述、升华着现实生活的感受。他的风格也在探索中不断求变,更反映出他不拘于传统,不满足于现状和能有所创新的愿望。因为他传统功底好,写实造型能力强,加之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现代思维、学识修养相结合,所以他的作品视野开阔,意境深邃。这也是王梦湖力求创新的本质所在。

  面对王梦湖的作品,凝神静观,你好似早已远离城市的喧闹,进入了美好的大自然。那幽谷巨石,或棱或圆、或凸或凹、或静或动、或亮或暗,又似乎向人们讲述着祖国山河的变化日新月异,惊天动地。用勾线定型用皴法营造加以体现,似乎让人感触到冲撞的铿锵之声。而其神姿又显得那么沉稳雄浑。春草秋实、流云晨雾、月夜风雨,点墨的聚散烘托,似乎多情地留住了气象万千的瞬时。这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进一步深化认识、理解,使意象在心目中形成,并用具体的艺术手段来塑造眼前之景,处处浸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理念。

  那树枝交错的线,那盘石叠嶂的面,那时隐时现的点,直接传递着王梦湖在营造作品时十分注重自由书写的信息,在“做”画成为时髦的今天,如此重视“写”的重要性,很是难得。在这里笔者不是反对“制作”“特技”等手段,但中国画还是应以“写”为主,“写”应该是“做”的基础,写出的点线,似乎更有味道,更经得起琢磨,更有那么一股子耐看劲。轻重、浓淡、干湿、粗细、虚实全在“写”中自然流露;中锋、侧锋、逆锋,笔在手中任意挥洒,灵动、趣味皆在其中,给画面注入节奏与韵律之美,更显自然,这是功力和修养的表白。

  王梦湖的江南山水风景作品,总是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一派水旺气生的景象,这就是用水得法。画家用水需要胆略和气魄,意在笔先,而大胆用水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这绝非一日之功,需经常摸索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观王梦湖作画时,常见他以大水破枯笔或以淡色破浓墨,用枯干浓墨擦湿润淡色,使枯湿相得益彰,出神妙之效果。从而出现水墨交融,色墨辉映的境界。

  观王梦湖作画,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画得“快”,一满张丈二匹山水最多不过七、八个小时,且完整统一,厚重细腻,不会让人有半点应酬之感;画面的形象选择、构图的位置经营、笔墨的语言表现都不会感觉有一丝敷衍。山势来龙去脉的纹理、前后山峰的叠嶂层次、老屋房舍的结构布局以及环境相依的植树造林,同样表现细微,所以王梦湖的“快”贵在“熟”,熟得应用自如,巧夺天工;“快”得大刀阔斧,痛快淋漓。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就是王梦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和享受。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编:雍莉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