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与山水齐鸣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7日 15:52 来源:CCTV.com

  


  李刚,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专业画家。他是中国画坛颇有建树的山水画家,主张继承传统,融汇中西,深入生活,反映时代,把艺术的最深刻的美植根于祖国文化的故土之中。他以森林杂木、行云流水为主要题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采天地雄深之气,写山水天成之美”。

  

  不惑之年,专攻“中国山水”

  1983年,40岁的李刚如愿以偿地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学习,圆了他的大学梦。对于自幼家境贫困,乡间亦无良师,靠着临摹线装的连环画小人书建立起对绘画浓厚兴趣的李刚来说,青年时代先后经历了困难和动乱时期,人到中年,才有机会回到课堂上,进行专业的培训,李刚自然相当珍惜这次人生的转折。在鲁美的那段日子,读书、作画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时间。尽管时常饥肠辘辘、食不果腹,但他十二点前很少睡觉,也不知道什么叫苦和累,“当时心里的念头就是‘人生苦短,不能虚度一日’”。

  隆冬季节的东北,寒冷无比,由于画室里的暖气不足,花盆里的花都冻死了,李刚的手脚也冻伤了,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仍旧坚持日复一日地临摹了大量古典名画,宋代夏圭的《溪山清远》,八米长卷他一临就是六遍。“‘清水一杯画到底,功力长短自可知’——在临摹的过程中,我才逐渐悟到了此话的深刻含意。”也正是那些考验意志和毅力的难忘日子,让李刚打下了传统技法笔墨功力的深厚基础。

  

  走进自然,点亮创意神灯

  李刚擅长画树,他觉得树有一种灵性,打小的记忆中,就是一片枝叶繁茂绿油油的景象,“我家后头就是可大一片树林儿”。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年那个喜欢摘榆钱儿、挖山蒜的淘气包,如今一任笔墨盘旋,便可将“万木雄风”、“荒莽大野”跃然纸上。李刚对树的关注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冬天窗户上凝结的冰花,在他想象中成为树枝的样子;傍晚他和老伴儿遛弯,又常被婆娑树影羁绊而驻足不前。他喜欢透视盘根错节的荆丛杂木,这一切又都缘于他深入生活,亲近自然,热爱山川泥香的创作理念。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白山黑水、西部边陲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无数次的实地写生过程中,有两次历险给李刚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1995年夏天,李刚与画友徒步走入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锦江峡谷无人区写生。原始密林深处,树木横躺竖卧,“我们时而从倒下的树干上爬过去,时而从斜交的树枝间钻过去。”四周万籁俱寂,冷不丁有一声飞鸟的泣呖,“枯枝败叶落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踏上去像地毯一样软绵绵、水殷殷的,走了不久,我们的鞋子和裤脚就全湿了。”另一次是李刚在鲁美学习时,他与老师在离山海关15里地的一个山沟里速写,也许是画得太投入了,直到太阳还有一竿多高就要落山的时候,他们才收拾东西往外走,“结果我们还是迷路了,大山里瞅哪儿都是黑的,真是伸手不见五指,而狼群的出没更是让人不寒而栗。”俩人正寻思着怎么办才好,李刚一不小心踩了个空,打着滚翻下去,幸亏那里地势不高,只是受了点皮肉伤。晚上11点多,他们十分狼狈找到一户农家,好心的老乡收留了他们,这才得以第二天安全返程。

  

  浩然之臆,然后行于笔下

  古人云:“笔墨出于手,实根于心。”许多业内人士给予李刚的画很高评价,“具有北派山水阳刚之美,恢宏博大之气,笔法骨脉钢劲……”这也许同养育他的关东大地紧密相联,而李刚为人朴实、豪爽、执著之精气与他的画如出一辙。他坚持自己艺术创作的理念,以宋画之精密逼真与西方写实相结合,如盐溶水,有味无痕;他捍卫自己的艺术创作原则,体现现实主义、人文精神,“艺术家应站在时代的至高点,自觉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他的胸中怀纳着泱泱中华,也正是如此,那《万壑雷鸣》、《生生不息》、《峡谷激流》、《关山雪》等幅幅力作才会如黄钟大吕般雄浑,慨然浩荡!

  

  

(撰稿 王炼)

责编:雍莉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