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程振国佳作赏析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6日 21:09 来源:

幽谷

  

  董其昌云:“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画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深深感悟曰神奇、曰冷峻、曰壮美之大山大水。



  


夏阴

  画山水要全力以赴地创造意境,没有意境的山水就等于没有生命。山水画的意境中不能没有诗意美。诗意美就是美在表现,美在抒情,美在写意。



  


隔江老屋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之华,物之实,取之实……真者,气质俱盛。”毫无疑问,这种气与质都应该从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过滤,最终撷取而显于作品,有气才有活力,有质才具有特色与魅力。



  


山林闲话

  古人不惜穷尽其一生,行万里路,潜心于造化之怀抱,搜尽奇峰打草稿,于天地自然中发现此中内美,而不仅仅是自然山川之外形。

  



  


燕山小景

  通过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崎之形,通过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立万象于胸怀,将纯真刻骨的爱与自然深静的美融合在一起。

  



  


吟秋

  精诚所至,于苍茫浑化中,见笔笔虚灵。古今大家之形成,均才学相宜。静则深,潜则流。所画自然皆文以载道,透露出极强的书卷之气。其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老屋深处隔烟霞

  王昌龄的诗格中举出诗有三境界,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后者张之于意,而取之于心。是成于中、行与外的自然流露,是精神在沉俗中得到的解放,是清凡出袖、明月入怀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灵的抒发。是画受墨,墨受腕,腕受心,物为我用,状物畅神的诗心创造。

  



  


峨嵋山后

  历来明道者多,行道者少。然艺格高下,关乎画之生命,不可掉以轻心。涵浸圣贤道趣,朗彻胸臆襟怀,灵秀山川,识见宏远者,无不品学相长。

  



  


乐斯居

  画要自己画着有情趣,品着有滋味,才算有了感觉,有了火候。艺术行为与艺术品一样,贵在情之所动,趣之所生,即是“真情”与“真爱”推出的“真实”。

  



  


峨嵋道上

  此幅山水,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峰颖脱间,峰峦浑厚,势壮雄强。笔无浮华,墨无臃肿,气无滞怠。是发于心源,会物之灵与心之灵的结果。

  



  


忆蜀江

  画贵淡泊。欧阳修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意浅之物易见,而闭和严肃,趣远之心难形。”艺术境界是主于美的,它诞生于一个充满自由的深心的自我。

  



  


听泉

  画家须博综古今,师友贤哲,潜心学问。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笔情墨趣之间,涌动着是纯洁的精神快乐。人品即高,画品就会升华,气韵自然而然之。

  



  


听雨

  黄宾虹:“画分三品,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运墨超纯,传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能品者众工之事也。”

  



  


畅舟图

  画中万象是画家借助笔墨表达理想感情的具体化,客观化,是与自然神遇而迹化的诗情表现。是“迁想妙得”于造化中重新发现自然中之我的神与物的交响。

  



  


峡江霁雨

  古代“高人逸士,寄托情性,写丘壑之状,抒旷达之情”,观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近现代中国画家们继承这种重情的传统,审视物象都习惯从能否动情的角度加以揣摩。

  



  


乐斯居

  中国画创作中,有情无情,情浅情深,往往体现在画家对物象是否情有独钟。这不但表示画家学术上的专工状况,也是对画家是否独具慧眼的一种测试。物象往往不是缺乏美的诱惑,而是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缺少动情的目光。

  



  


青城后山即景

  恽南田云:“古人用意在无笔墨处,今人用意在有笔墨处。”一个有,一个无,实则反映用心不同,是利与义的驱使,上品与下品的分水岭。

  



  


王维诗意

  山水古今相师,重艺宗道,景仰高山。当却早誉,重晚成。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后人当引以为戒。

  



  


江畔

  纯净诗自然的本性,只有当心灵回归平静时才能在安然中与自然的真实性贴近,才能去掉心中的不安与躁气,心境坦然情自出,心手相应,下笔流觞,顺其自然,行于所行,止于所止,这一切皆取决于生命中安详的状态与体验,安方能静,静则易思,思则生智,智终使内外美合而为一,达则至美,艺术家真正的开悟,就是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找回自己,完成生命的觉醒。

  



  


清明雨

  如果说中国画作品的构成,物象使中国画作品的基因,形象是作品的外壳的话,意象则是作品的深层结构。创作中,形与意、意与象的关系往往交错,置一般作者于两难境地。形可视,象可见,而意却游离不安,两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既体现不同画家艺术修养和技艺水平的高低,也体现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审美目的和价值追求。

  



  


山村寂寂

  画师造化。造化之类,自然天成。“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低则有情”。“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无声”。造化之美是自然存在的,老子曾云:“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艺术之创造,本源于生活,是万物之灵”。“山川脱胎于予,予亦脱胎于山川。”

  



  


忆写岭南路上

  超其象外,得其怀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静能深,柔能和,物我两忘。在发现了造化的同时,亦能发现深情。

  



  


霏霏蜀西

  古人作画含道应物,接触自然不是着眼于局部雄奇,而是取得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立自然万象于胸怀。主观能动地于平易中蕴涵珍贵,简约中寓意精彩。

  



  


幽谷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精工之极,归于筒淡。书画之笔精墨妙,不在华滋,而在雅趣,不在精细,而在清逸。

  



  


清音图

  学画从传统入手,在延续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崇尚和风貌。

责编:雍莉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