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博客 论坛 播客 社区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手机MP4
>> 主持论谈

直播时代的新闻主播(鲁健)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10日 13:41

  现场直播可以说是当前电视新闻传播的潮流,更是境外诸多媒体占领媒介市场的成功之道。无论是CNN还是凤凰卫视,其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沾了“直播”的光。我们一直强调中国传媒要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而对伊拉克战事的直播和对“非典”的直播应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从目前国内外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看,这种趋势也预示着直播报道越来越成为电视新闻播报的常态,它是对电视特性和新闻特性的双重回归,也预示着直播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能与新闻事件同步,这一点是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做不到的。我们知道,以往的电视新闻主要是录播,它的时效性要差得多。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时效性已被各媒体提到了生死攸关的地位,而现场直播无疑是电视媒体体现时效性的最佳手段。新闻现场直播从来都是收视率名列前茅的节目。当今世界上所有著名的电视媒体,都对新闻现场直播寄予厚望,不遗余力地打造它,发展它,壮大它,以显示自己的传播力量,占领自己的传播空间。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入人心,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事的直播和对“非典”的直播 ,也使得传统的播音员的角色发生了某种意义上的嬗变,新闻主播在功能和角色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试作分析与探讨。

  变化一,思辨的主播

  (一)对新闻事实的判断:是什么影响了战争报道的客观性?新闻现场直播不同于录播。录播一遍不行再来一遍,一直到满意了为止,最后给观众看的是加工制作过的“新闻事实”;直播却是电视镜头和观众一同面对新闻现场,大家“一视同仁”。这种直击现场的“不确定性”,是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严峻考验。在直播中观众与主播是站在同一时间上,同时面对新闻事件,这种冲击力和对主播素质的高要求,都是前所未有的。

  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在报道量、时效、客观方面,总体而言比过去的进步已经很大,比如说,国际媒体作为新闻源的突破,过去通常只允许使用本台、新华社的信息源,不允许使用外电、外台,这次的跨越是有目共睹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信息更为复杂,在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和判断上,也对新闻主播提出更高的要求。主播不能再像传统的播音员一样把对事实的判断依赖于记者和编辑,而是自己从变化的纷乱的信息中找寻最接近事实的可能性,战争报道常常被利用为进行“信息战”的工具,比如在这次海湾战争初期对联军是否控制纳西里耶和乌姆盖斯尔城、伊军51师是否投降双方就曾各执一词。这就必须结合不同媒体的报道综合分析,分析最接近事实的可能性。另外判断的客观还有赖于来自专家的信息,引导专家作出分析和评价。在使用专家方面,我们力求更加多元一些,有不同的见解,而不只是被一种声音支配,这也会有利于呈现事实的多个侧面,层层解剖。

  缺少来自战地的第一手报道,再加上对这种类型的新闻报道经验不足,可能会做出偏离事实的判断,但是总的来说是基于事实的,能够满足受众了解战争进程的要求。“不确定性”以及主播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把握,构成一种张力,使直播报道产生了永恒的魅力。

  (二)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讲,媒体常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成为宣传工具,战争报道的问题,自然的成为“把关人Gatekeepers”模式与“宣传者Propaganda”模式争论的焦点,战争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受到政府(特别是战争双方政府)的严格监管,譬如说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只允许那些数量有限的受到特批的记者(Embedded Journalists)进行随军采访,而对采访报道的内容以及形势又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在这种单方面报道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一种西方化的意识和态度可能会影响主播的态度。如何把握这种态度,来源于对新闻背景的了解,和基本人类道义的立场。首要的立场就是,用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是我们应该反对的,应当遵循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而对战争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如战俘问题、人体炸弹问题、难民问题、博物馆被抢问题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外观众和网友的观点也会影响主播的态度,比如说美军轰炸了伊拉克国家电视台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双方各执一词,一方说在战争状态下这属于一种战术手段,另一方说电视台属于民用设施,不应该轰炸,对于这样的问题,有时不用给出答案,开放的和客观的态度也许是最合适的,那就是把双方的意见提出来和专家探讨,这并不是没有态度,而是一种更为宽容和客观的态度。

  (三)对新闻背景的思考:一位西方学者说:“思考就是提问,善于思考就是善于提问。”(Thinking is asking questions.Thinking well is asking good questions.)提问就是在思考,不一定非得有标准答案,更不一定非得有一个唯一的答案。虽然电视以声像兼备取胜,但仅仅是画面展现新闻还不够。观众还希望获得画面以外的更多的信息。比如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背景情况,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这就需要借助点评、评论或其他新闻手段。这种形式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电视新闻的专业化程度,使节目具有宏观视角和立体效应。现在美国FOX在收视率上超过CNN,与它评论性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这次中央电视台有关伊拉克战事的节目,通过提问、答问的互动形式,与大家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讨论,由于节目时间长度上突破限制,有利于打破电视不善于说理的弱势,可以引导专家把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掰开揉碎,追根溯源。比如就“美国威胁叙利亚”这样一个新闻事件,可以请专家谈论四次中东战争的纵向背景和中东地区复杂的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石油利益等横向背景,使观众了解这一个新闻事实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般而言,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的开拓一般沿着这样的一些功能面展开,一是要闻报道,突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二是背景分析,强调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三是深度展示,以呈现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的细节;四是新闻评论,其中包括民众意见、学者意见、官方意见这样多层面的意见兼容,以便为人们的价值判断提供一个参照框架。这样一些功能面的开拓应该视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展开领域。

  变化二,调控的主播

  英国的新闻主播用英国式的叫法“News Presenter”,也叫新闻制作人。而美国由于新闻制作有着鲜明的商业化烙印,所以新闻制作理念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新闻主播是有权掌控一切,是“主播中心制”所以被称为“Host”。 关于主播权限的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不过主持人拥有一定的权限会有利于对节目的调控。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新闻主播的发展轨迹是同英国BBC的风格比较接近的,不同的是,我们更适用“主播调控制”。

  (一)角色的调控:首先,之所以说是角色的调控,是因为这种角色变化是自主的,可以说是主播自己的有意识的改变。我们国家的新闻播音员,大多年轻漂亮,普通话标准,但有不少缺少新闻工作的经验,他们是把记者写好的新闻念出来、读出来,自己很少或根本不参加新闻节目的采编。他们传达信息,但没有自己的感受。美国新闻杰出人才项目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受众还是新闻工作者,都希望主持人是report而不是read,要报道新闻。我们的新闻主持人,许多非常有才华,但是我们的机制束缚了他们,培养了他们的惯性。所以有意识的改变已经是内心的迫切要求。

  其次,由于新的节目的出现,把主持人推到前台,这是报道方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播音员主要是以第三人称播读新闻,在传播方式上缺少互动性,是一个单向的传播方式。主持人是以第一人称主持节目,在节目的传达过程上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双向传播的方式。主播事实上也是主持人的一种方式,只是称谓不同。美国的主持人在台湾就翻译成主播,台湾的主持人也称作主播。在这次伊拉克战争当中,之所以主播的角色发生嬗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报道方式的需要,而不是机制上自身的改变,但是报道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机制的改进。报道方式要求,主播仅仅停留在“播”这一种手段,只能完成要闻报道这一种职能,而不能完成背景分析、深度展示和新闻评论的职能。所以,主播必须发展访问、分析、谈话、评论这样的语言手段,这时就是由播音员向主播的嬗变。一般来说,主播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出色的口才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美国的电视新闻主播通常年龄平均在40岁以上,至少从事过将近十年或更长的新闻采编工作,最好还要有从事其他媒体的经历。当今美国和英国的大牌新闻主播,大致都是这些人。所以播音员成为主播,还需要在新闻现场的采访中锻造自己,而不仅仅局限在演播室里。

  (二)内容的调控: 首先节目内容的策划。在这次节目制作之前,我是提前二十天和主任、主编、国际组组长一同参与,对节目的大致类型、主要的报道方式、专家的沟通方式以及现场的转接与把握进行了无数次的探讨和研究。大家也经历过多次思想上的撞击,不断的思考报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细节。比如说在战事直播前,我们还做了一次《直通安理会》的现场直播,从这次直播中我们发现,没有准备大量的关于各国外长的资料,这就是可能忽略的细节,说明我们还要不断地细化方案,所以我们把《直通安理会》当作一次实战演练,之后针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研究。

  其次节目内容的组织。在这次直播报道之前,领导就安排我和专家入住梅地亚宾馆,关注每日局势的发展,并请国际组的资料信息小组收集几十万字的资料,请专家作了四五次的专题讲座。我每天都会从中清理出几十道问题,一直到战争开始,都是这种情况,然而每天根据局势的变化,这些问题有三分之二又是不能用的。大量的问题还是从最新的战事进展、战时新闻发布会、前方记者连线的信息中来提取。

  第三反馈内容的整合。在直播中,我们开通了各种与观众互通信息的方法,比如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箱、普通信件,而观众反馈的信息本身就是节目内容的一部分,可以说,这也是现代新闻观念的一部分。我们会把每天的反馈信息带到节目中,这其中对这信息的甄别、选择、整合、提炼都是主播的职能,这也是同步直播报道中主播调控职能的新变化。

  (三)节目行进的调控:一个综合性新闻直播节目,包括两大类内容。一类是新闻,即报道事实,可以做成动态新闻、分类新闻。另一类是对新闻的解释,也就是对新闻事实的背景、新闻事实引申出来的意义加以解释和说明,这一类新闻可以做成新闻专题节目,象CBS的《60分钟》。新闻+专题类节目,从新闻手段上来说,正好也是传统的两类,1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一种是报告信息(Information),另一类是报告来龙去脉(Telling story)。根据节目构成的不同方面,在节目中的调控也就包含了几个方面,首先用什么样的新闻播报穿插在节目进程中,为了访谈的内容,需要调用哪些方面的消息类新闻作为新闻由头和背景。这是主播需要调控的。其次,专家的访谈谈哪方面的情况,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谈话,来对新闻的做有深度的报道,谈话、语言交流是提供新闻信息,延伸背景材料,解读新闻事实的最快速便捷的方法。另外,连线前方记者要了解什么内容,对现场画面及时的解说,主持人都有了发言权和决定权。

  美国电视网的新闻部,实行栏目化运作,部门下设节目编辑部,编辑部以节目为中心,人员设置以节目需要进行组合,负责人就是节目主持人,机制比较顺,效率也比较高,人的能力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目前在机制上,还很难照搬国外的模式,但是要重视新闻资源的共享,各部门记者采访的新闻材料,主播都可以取所需来用。还应该建立开放性的演播室,充分利用包括网络、通讯等各种资源来实现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多提出线索,及时播出对节目的反馈,这都是主播调控的范围。

  变化三,个性化的主播

  (一)专业性: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先应该是权威的,因为新闻常常是处在各种社会利益纠结的旋涡之中,没有一种把握力和洞悉力,是无法让人信任的,但新闻节目主持人同时又不是一个自我表演的电视秀,他应该成为这样的一个中介者,即用人际传播的方式完成大众传播的职能,也就是说,他要为社会来提出问题,寻找适合的对象,激发他们来对社会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回答。对于经验丰富的节目主持人而言,他的任务是把握问题,掌控话语的方向和重点,但这种掌控应该是开放的,充分尊重观众的需求和嘉宾的智慧的,只有这样的一种掌控才是有效的,符合节目要求的。过于年轻就会给人以不能把握新闻内涵之感;而稍有经验的节目主持人又会过度把自己的个人化观点表现在新闻节目中,这是一对矛盾。在目前的背景下,中国的电视媒体还没有培养出专家型的新闻主持人,因此,借用专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就是目前唯一化解这一矛盾的方式。电视时代的专家仍然比普通人有知识,但是许多领域,专家又可能一无所知,电视融合了许多过去不同的知识场景,打破了各学科的界限,开始了新的对话。现在我们的专家们希望观众要意识到他们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不可能是全才。对于专家本人来说也需要有自知之明,我们的专家需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一种冷静的认识。正是这个原因,主播可以把专业性当作努力的目标,但是在没有成为专家前,要学会“借力打力”,充分开掘专家的资源。

  (二)语言个性:

  谈:节目的好看与否,关键在于主持人和嘉宾谈话的水平,语言的信息量,和语言的独特的个性魅力。主持人是驾驭谈话走向的关键人物,他应该熟悉论坛的目的,要熟悉观众就这个话题所关心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应该按照观众的需求和论坛的既定目标来设计问题,通过问题来驾驭论坛的走向。而嘉宾的选择又是论坛成功的重要因素,嘉宾应该是话题的权威人士。比如说这次伊拉克战事报道,我们请的都是军事专家、国际问题专家,军事专家在对战争的现状走向梳理的清清楚楚,而国际问题专家在涉及到的战争的各个国家的态度和战争的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当然,嘉宾还应该不仅有观点,还应该善于表达观点。新闻时事类的新闻谈话节目,应该是新闻性、权威性、知识性并重,谈话的空间应该是开放与延伸并举。因为论坛的内容的深度和语言的魅力和语言的趣味,能够使观众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你可以是思想上的参与,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直接参与进去

  访:随着新闻频道的成立,中国的新闻制作愈发同国际接轨,作为一个时事新闻主播,要更进一步的锻炼一下提问尖锐问题(hard question)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电视新闻发展的需要。在战事报道中,可以做一些了解信息式的访谈(Informational Interviews),但是在某些社会事件的访谈中,问出一些尖锐问题会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尽管我们中国新闻一向以正面宣传为主,但是尖锐问题有时更能够直接切入本质。比如美国的巴巴拉.沃尔特斯,她往往采取咄咄逼人的口气,追问一些另对方难堪的问题。她采访菲律宾总统马克斯的夫人,她问:“夫人,据说你的生活十分奢侈,光是鞋就有上千双,”这位夫人是久经沙场的,她回答:“这些鞋有我穿的,有其他人穿的,不是属于我一个人。”女主持人说:“那请你看录像带。怎么这一千多双鞋,都是同一个号码?”对方答不上来。西方著名的电视主持人,他们的鲜明特点是外表不一定漂亮,也不一定年轻,他们的吸引力完全在气质、修养、应变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表现创立名牌,成为他所代表的媒体的形象,媒体也靠他们占有市场。

  说与播:之所以会有“说新闻”和“播新闻”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新闻官气太足,而说的方式更具亲和力,但是,这毕竟是形式上的一种分别,对于新闻的播报而言,内容永远大于形式,新闻改革关键在于新闻把关的价值趋向的转型,即真正的以社会为本位,以受众的需要为本位,至于是说还是播,是不同的媒介风格的选择问题。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严肃媒体,应该以一种严肃认真权威的方式来播报新闻,而一家通俗的媒体,如果它重在娱乐性的表现某些新闻的内容,说新闻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要记住,这不是新闻报道的正剧,而是以娱乐化为素求的一种新闻包装。而对于主播来说,选择播还是说,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随时做出变化。

  评:及时地做出评论。评论员或主持人,在国外没有明显的区别,出现突发事件,包括国际性的突发事件,主播立即就作出评论。不过现代发展的趋势很明显的表明未来的新闻同步直播报道的主播需要相当强的评论与调查能力,BBC的一位晚间新闻的主播就曾通过尖锐的评论和提问,把一位煽动罢工的工会领袖问的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三)人文个性: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情境的规定场面中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的技巧来引导情绪和节奏,主持人自身所散发出现的情绪感染力能够带动现场播报的气氛,在受众当中激起与主持人类似的反应,所以主持人的移情不光是表演性的,更主要是引导性和具有控制意义的。丹·拉瑟是美国CBS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被看作是新闻部的旗帜,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化妆到阿富汗采访,当重大新闻发生的时候他可以随叫随到,他的现场报道能力非常强。八十年代作为CBS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以庄重、客观、冷静、沉着的报道方式主持节目,形成了独特的人文个性。

  此外这种人文个性还包括思想素质、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关于合格的新闻人才,应该是“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肩上有担,腹中有货”,时代如何变化,这个根本点是永恒的。作为电视新闻人才,这种责任感和敬业意识可能会表现得更为外化、强烈。具体到最近关于战争及非典的报道来看,电视记者或主持人报道新闻事件时的语言节奏、投入的激情都会强烈的感染观众,使观众感同身受。总之,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思辨力,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掌握现代化的传播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语

  当然,直播报道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应该考虑观众的兴趣,有一些新闻比如说像一般的会议报道,未必适合长时间的现场直播,对那些突发性或者动态性比较强的适宜和有条件进行直播的新闻事件而言,直播无疑是最能体现电视特点的新闻报道方式。直播有时可能是“粗糙的”,但它的真实感是录播新闻无法比拟的。新闻同步直播报道手段的日常化,已经成为事实,比如现在《中国新闻》里,在新闻画面下端不断移动的字幕,另外,访谈在新闻中的穿插,对新闻事件的现场电话连线报道,都已经常规化,但是还需进一步改进。

  另外,在这个电视上的直播时代,主播面临的处境也是需要讨论的,由于观念上的原因,新闻播音员和新闻主持人界限还是泾渭分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发展,所以长期的照稿播音使得一些播音员在主持节目时语言变得“僵化”,而新闻播音员和新闻主持人作为两个岗位出现,在国外一定是个笑话。新闻主持人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论播音员、记者都可以加入这个系统,但是前提是,要有驾驭节目的“内力”,在语言手段上,要能够根据语境的变化对播、说、评、访、谈自如运用。(作者:鲁健 本文发表在《南方电视学刊》2003年第三期)

(编辑:李恩泉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