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媒体看两会](3月6日)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7日 16:46 来源:

  

  CCTV.com消息(媒体广场):人民日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昨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今天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都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个消息。人民日报的消息说:这次会议将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今年和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前进。

  新华每日电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信号

  在昨天的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天的新华每日电讯在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后认为:总理报告积极回应了百姓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期朌,传递了以民为本、科学发展的新信号。

  20处“投入”、8处“支出”:高“含金量”数据改善群众生活。造福亿万群众,突出民生本色,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特点。

  细读工作报告,提到“投入”的有20处、“支出”有8处,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就业、环保、生态、安全生产等等,无不与人民生活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

  83次“改革”、29处“体制”:改革措施剑指深层次矛盾。

  GDP增长8%左右、能耗降低4%左右:新的预期目标促进科学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今年的预期目标时,首次列入了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这一新指标,这是对GDP增长8%左右的一个经济增长质量指标。

  5个问题、8项任务:忧患意识迸发激流勇进的信心。

  民生难题日益增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当前的5个新问题,并以此作为今年8项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中国青年报——政府工作报告:特点、亮点、新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天向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作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次报告有哪些特点、亮点和新意?今天的中国青年报专访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

  亮点一: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报告体现了两个着力点:着力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三个坚持……)

  亮点二: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亮点三:政策制定更具针对性,最低小时工资制进入总理报告。

  亮点四:新农村建设方向明确,态度坚决,重点突出,头脑清醒。

  亮点五:更加关注民生,全面履行政府职责。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工人日报——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振奋 代表委员细说“前所未有”

  今天的工人日报在报道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用了这样的标题: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振奋,代表委员细说“前所未有”。工人日报在报道中重点关注了“免除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投资偏向农村”、“突出抓‘看病难’”等几个问题。

  光明日报——用“加减乘除法”解读义务教育

  今天的光明日报把报道的重点落在了义务教育之上。文章引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加减乘除法解读了今后我国发展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

  加—增加教育投入

  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乘—倍加重视教师工作

  除—剔除择校之风

  法—令行禁止防止乱收费

  参考消息——海外舆论关注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昨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海外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今天的参考消息也对这些报道进行了转载。法新社报道说,2006年摆在中国政府议事首位的是经济政策和台湾问题。德新社文章介绍,今年人大会议关注的焦点是消除不平等和改善农村地区8亿多人口的生活条件。路透社和美联社也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日本《每日新闻》的报道题为《实现向共同富裕战略路线的转变》。

  环球时报——世界关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今天的环球时报也转载了一些海外媒体的报道,韩国媒体称,“两会”召开吸引世界目光,“两会”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活动。法新社报道中国的目标是均衡受益,国民经济发展中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应该得到及时解决。美联社电文称,政协的新功能是信息传递者,中央领导希望通过人民政协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信息,也就是政府正在对人们关心的贫困和腐败问题采取行动。美国布隆博格新闻社的报道关注中国坚决反对“台独”活动。俄塔社的报道重点是“两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而一些旁听的外国人则表示,今年的“两会”更加开放了,为外国人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国情况的机会,通过关注大会,可以消除西方对中国的许多误解。

  

[两会话题]

  中国青年报——朱永新委员:为代课老师提供最低工资保障

  中国青年报两会特刊“聚焦城乡教育鸿沟”今日话题专栏有篇报道《朱永新委员:为代课老师提供最低工资保障》。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市副市长,他这次带来了16份提案,排在首位的是“关于启动农村教师培养国家行动计划的建议”,紧随其后就是关于代课教师问题的建议。

  朱永新委员举了一个例子,在陕西蓝田县九间房乡柿园子小学,李小峰身兼数值,是那里唯一的老师——13年教龄,31岁,月工资103元,教过134名学生,并有4名考入大学。可就是这103元的工资,在2004年也停发了。朱永新委员说:不能仅靠教师良心来维持我们的教育。

  代课教师的出现有教育的历史背景,要解决这个问题,朱永新委员认为,为代课老师提供最低工资保障,直至实现同工同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而大部分代课老师的收入还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他建议,应重新分配国家与地方在义务教育方面的财政分摊比例,以中央和省一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的主体,这样教师的工资问题将不再受地方财政状况的影响。而这,在即将提交人大会议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中已经涉及。

  中国青年报——师资豪华阵容扎堆 城乡教师仍在单向流动

  中国青年报同一版面还有一篇报道《师资豪华阵容扎堆 城乡教师仍在单向流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代表在为本次两会实施的一次调研中发现,在现有师资城乡流动的模式有大概有三种。一是,城乡教师支教农村学校的“城-乡-城”模式;二是,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进修的“乡-城-乡”模式;三是农村教师流失的“乡-城” 模式。而实质上,城乡师资基本仍是单向流动,这就造成了师资“豪华阵容”扎堆城市的局面,并给农村义务教育及其质量带来了沉重打击。

  关于解决的办法,庞丽娟代表认为,“目前现有的政策措施还不足以改变现实,这些措施也远未能制度化。”

  科技日报——贴瓷砖、造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

  科技日报两会特刊版,《贴瓷砖、造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人大代表直击新农村建设六大误区》。文章说,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追逐的样板。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暴露出来的认识偏差和实践误区,进行深刻剖析和批评,催人警醒。

  小康不小康,关键不是看住房——发展生产是根本。

  “只见新房子,不见新农村”——形象工程要不得。

  乱占耕地无法向子孙交代——节约型新农村是方向。

  “搬一次家搬掉半条命”——扒房扒墙不可取。

  村户千差万别——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

  “大跃进”搞不成新农村——要靠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

  科技日报——超级稻为何不能变成“普及”稻?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季超级稻亩产700公斤,而我国水稻平均亩产只有420公斤,超级稻仅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10。农民兄弟们为什么不种高产的超级稻?

  来自《科技日报》的报道说,全国人大代表黄培劲的回答是“推广出了问题”。主要是体系不健全和农民缺乏技术两个问题。黄培劲代表分析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种子的推广是以行政为主导的,2000年《种子法》出台后,以企业为主体的新体系在慢慢建立,但现在很不健全。一些有技术能力的稍具实力的公司在推广良种过程中,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举步维艰。

  “买回超级稻就能出高产?那可不一定!”黄培劲代表介绍说,农民对超级稻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低,是普及难的另一个原因。黄培劲代表希望政府能关注超级稻推广的现状,扶持龙头企业,真正建立起企业为主体、乡镇农技推广站为技术服务终端的新体系,让高产的超级稻早日变成“普及”稻。

  京华时报——萧灼基:应实行购房花销免征个税

  两会期间房价问题成为市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京华时报的报道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表示,降低老百姓的购房压力,政府应该实行购房花销免征个税的措施。

  萧灼基认为,市民买不起房有两个原因,一是收入低,第二才是房价高。对于房价高,萧灼基说政府应该降低土地的批用价格,在开发商方面,应该通过税收杠杆控制其获得暴利。他表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利润太高的行业不可能维持太久。房地产业的利润率不应该超过 10% ,按照他所掌握的情况,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利润水平远远超过了这一指标。

  萧灼基在谈及如果减轻市民购房压力时提出一个观点——老百姓用于购房、按揭的费用,不应该纳入个税征收范畴之内,即实行税前买房。他说,政府应该给出政策支持税前买房,政府此举可以起到既能够减轻老百姓购房压力,又能刺激百姓购房消费“双赢”的效果。

  另外,萧灼基还表示不赞成提高首付比例,他认为首付比例不应该提高而是要降低。

  京华时报——建全民免费医疗体系行不通

  针对目前大家广泛讨论的医疗高收费、医疗体制改革、社区医疗机构发展、天价医药费等问题,委员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政协委员们的发言里也经常提到“看病难、看病贵”这6个字。

  来自《京华时报》的报道说,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再建一个全民免费的医疗制度是很困难的。高强说:“如果再建一个特别低水平的保障制度,老百姓也不会满意的。现在“核磁共振”都有了,再建一个只有一个听诊器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是绝对不行的。我们的医疗改革关键是机制的问题。公立医院现在实行的是创收的机制,政府给钱不多,医院只能创收,创收以后归医院自己使用。但这个创收机制问题就大了,如果不转变,很难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北京晨报——药品中介每年赚走两千万

  “提到看病难、买药贵,人们都把眼光集中到医院,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 在药品行业有着36年从业经历的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林明美道出了药价虚高的“利益链”。来自《北京晨报》的报道说,这个“利益链”其实包括了源头、流通和终端,三个环节。从源头上看,几毛钱的APC片,换个包装或规格,取个新名再上市就能卖到几元甚至十几元。林代表坦言,目前我们国家“通过审批的真正有用的新药是少数,大量低水平重复,导致行业无序竞争。”

  在流通环节上,药厂并不是赢利的“大头”,中介公司成了医院和药批企业之间增加的又一利益主体,据林明美透露:北京市5大药品采购招标公司,仅两年半的时间就给了中介公司4600万。这些个公关费和手续费,最后都要转嫁给老百姓。而在医院环节药品加价一般在15%,药品收入占到医院收入的40%。在日本,医院的加价幅度是6%至9%。”林代表呼吁政府应该严格控制药价,“现存一种药多个价的问题必须遏止。”

责编:肖阔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